夏季吃什麼可以真正做到清熱化痰

  天到了,炎炎高溫拉響警報,精神萎靡,胃口不振,應如何清熱化痰?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關於如何清熱化痰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處!

  可以清熱化痰的水果

  梨 有清熱解毒、潤肺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生食、榨汁、燉煮或熬膏,對肺熱咳嗽、麻疹及老年咳嗽、支氣管炎等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若與荸薺、蜂蜜、甘蔗等榨汁同服,效果更佳。

  葡萄 具有補肝腎、益氣血、生津液、利小便等功效。生食能滋陰除煩,搗汁加入蜂蜜煎膏,以開水沖服,對煩熱口渴尤佳。

  石榴 有生津液、止煩渴作用。凡津液不足、口燥咽乾者,可用石榴搗汁或煎湯飲,能清熱解毒、潤肺止咳。

  柑桔 有生津止咳、潤肺化痰、醒酒、利尿等功效,適用於身體虛弱、熱病後津液不足口渴、傷酒煩渴等症,榨汁或蜜煎,治療肺熱咳嗽尤佳。

  甘蔗 蔗汁性平味甘,為解熱、生津、潤燥、滋養之佳品,能助脾和中、消痰鎮咳、治噎止嘔,有“天生復脈湯”之美稱。可用於治療口乾舌燥、津液不足、大便燥結、高燒煩渴等症。

  柿子 有潤肺止咳、清熱生津、化痰軟堅之功效。鮮柿生食,對肺癆咳嗽、虛熱肺痿、咳嗽痰多、虛勞咯血等症有良效。紅軟熟柿,可治療熱病煩渴、口乾脣爛、心中煩熱等症。

  百合 潤肺止咳、清心安神,對肺結核、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及各種秋燥病症有較好療效。熟食或煎湯,可治久咳、乾咳、咽痛等症。

  蘿蔔 能清熱化痰、生津止咳、益胃消食,生食可治療熱病口渴、肺熱咳嗽、痰稠等症,若與甘蔗、梨、蓮藕等榨汁同飲,效果更佳。

  荸薺 有清熱生津、化溼祛痰、涼血解毒等功效,可治療熱病傷津、口燥咽乾、肺熱咳嗽、痰濃黃稠等症,與蓮藕榨汁共飲效果更佳。

  銀耳 能潤肺化痰、養陰生津,做菜餚或燉煮食用,可治療陰虛肺燥、乾咳無痰或痰多粘稠、咽乾口渴等症,與百合做羹食用療效尤佳。

  清熱化痰食譜

  天到了,炎炎高溫拉響警報,精神萎靡,胃口不振,嚴酷苦夏如何度過?這些夏天清涼降火的食物你一定要知道,8款清熱健胃美食讓你吃出涼爽,吃出健康!

  1、雞毛菜——— 翠綠清香

  雞毛菜是小白菜的幼苗,口感柔嫩,味道清香,是道不錯的清熱小菜。上湯雞毛菜、清炒雞毛菜都不錯,也可以和胡蘿蔔、甜椒一起炒著吃。

  2、嫩冬瓜——— 味美清熱

  冬瓜是肉類的最佳伴侶,烹飪肉食時搭配點冬瓜很好,如排骨冬瓜湯、冬瓜炒蝦仁。冬瓜味甘性涼,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祛痰熱咳喘的作用。另外,其水分含量很高,能量低。

  3、雪梨茶——— 潤肺清熱

  緩解乾燥不適,給身體補充水分,可喝點雪梨茶。將雪梨切碎後和少量冰糖一起放進鍋中煮成雪梨汁,再用煮好的梨汁泡製綠茶即可。雪梨茶能夠除燥潤肺、養陰清熱,生津止渴,還有止咳化痰的作用。但體寒脾虛以及腹瀉者慎食。

  4、白菜根——— 清熱利水

  白菜根比較脆爽,但是很多人覺得硬邦邦的就把這部分丟掉了。其實白菜根味甘性微寒,能清熱利水,養胃止渴,另外白菜根富含各種維生素以及粗纖維。將白菜根洗淨切絲後跟其他菜一起炒著吃,或者將其切成塊醃製泡菜也不錯。

  5、白蘿蔔甘蔗汁——— 清肺宣鬱

  白蘿蔔、甘蔗洗淨分別榨汁,每次取白蘿蔔汁20毫升,甘蔗汁10毫升,混勻服用,每日3次。白蘿蔔“除疾潤肺、解毒生津”,甘蔗“其漿甘寒,能瀉火熱”,兩者合用,清肅肺氣,宣鬱化痰。又能“蔗能化酒,萊菔能化食”,又可用於酒食過度,煩熱面赤,嘔逆少食。

  6、薏米山藥紅棗粥——— 化瘀去溼

  臨近夏日,溼度開始增加,人們要多吃薏米、山藥、紅棗等健脾化溼的食物。將大米、薏米、紅棗分別洗淨,大米用水浸泡30分鐘,薏米浸泡2小時,山藥洗淨去皮切塊。大米薏米加水中火煮開後改小火煮至黏稠,再加入山藥紅棗,熬煮20分鐘左右即好。

  7、竹葉茅根飲——— 清心安神

  竹葉10克、白茅根20克,加清水1000毫升浸泡1小時,煮沸15分鐘,取汁飲用。竹葉能“退虛熱煩躁不眠,止煩渴”,白茅根能“除淤血、血閉寒熱”,兩者合用,清心安神,味道甘甜。但是需要注意白茅根勿與鐵器接觸。

  8、荷菊飲——— 清瀉肝火

  幹薄荷8克***鮮品10克***、白菊花12克,用沸水300毫升沖泡,加蓋悶10分鐘即可飲用,每日1劑。薄荷“辛能發散,涼能清黎”,菊花“久能服利氣”,“養目去盲”,兩者同用清瀉肝火,開竅明目,開鬱安神。

  夏季清熱化痰可以吃的藥

  蛇膽川貝液和川貝枇杷膏,橘紅丸。用雪梨、蓮子、白木耳加冰糖煲糖水喝。即清肺又潤肺而且簡單又實惠!可以吃木耳!

  【功能主治】補氣血,潤肺,止血。用於氣虛血虧,四肢搐搦,肺虛咳嗽,咯血,吐血,衄血,崩漏,高血壓病,便祕。

  適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適合心腦血管疾病、結石症患者食用,特別適合缺鐵的人士、礦工、冶金工人、紡織工、理髮師食用;

  2. 有出血性疾病、腹瀉者的人應不食或少食;

  3. 孕婦不宜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