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型血管瘤治療方法

  草莓狀毛細血管瘤血管瘤出生時往往看不到有病變,初起為小的紅色斑點,以後迅速增長,那麼,有什麼治療方法嗎?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草莓型血管瘤病因

  環境因素***35%***:

  血管瘤發病率越來越高,這與日益汙染的環境,以及人們的飲食習慣也會存在著很多的關係。例如,在生活中經常吃的人工養殖的海鮮以及肉類食品等等,但是人工飼料中可能會含有很多激素,又或者長期服用避孕藥等,都有可能引發該病。

  外傷因素***25%***:

  但是這種情況並不多見,通常因外傷導致的該病有兩種可能性:一種就是單純的由於外傷而導致的血管畸形,另外一種就是患兒本身就患有該病,只是在外傷的刺激後症狀才明顯的表現出來。

  遺傳因素***25%***:

  血管瘤屬於一種先天性的良性腫瘤,或是血管畸形,雖然就血管瘤是一種良性的病變,主要是由於人體基因發生改變,影響胎兒的發育。如果父母雙方有顯性基因,一經傳給下代就能發病,即有發病的後代。但是,如果長期沒有得到治療,對患者的身體也有一定的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導致面部畸形,因此,血管瘤患者最好是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草莓型血管瘤西醫治療方法

  血管瘤具有自發消退的特點,經過3個月~6個月迅速增長後,70%~80%的血管瘤在5年~7年內可逐漸自行退化而癒合。因此,不在兒童早期進行積極治療,而是密切隨訪觀察其變化。但仍有一部分血管瘤不僅不會自行消退,而且會持續發展,嚴重者毀損容貌,引起瘤體所在部位的功能障礙,或者在血管瘤發生損傷時出血不止,甚至繼發感染,經久不愈。因此,對位於眼、鼻腔、外耳道、口腔、外陰及肛周等部位的血管瘤,若腫瘤生長迅速,將嚴重影響小兒的外貌、功能和發育,並對患兒家長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對此應積極尋找安全、有效的方法及早進行治療。只有正確區分病灶屬於增生期、穩定期或消退期,才能正確選擇治療。對增生早期的血管瘤,除了無明顯增殖的病例外,一般應樹立積極治療的觀念,此時利用治療阻斷血管生成過程的某一環節,對防止病灶增殖造成的?a href='//' target='_blank'>種植⒎⒅⒓昂篤詰耐夤芻指淳?欣?T鏨?詰難?芰鮃話惴⑸??歲以內,尤其在半年以內往往生長較快。在正確診斷和分期的基礎上,可根據具體情況決定選擇以下方法。

  類固醇***激素***治療

  1967 年Zarem,Edgerton首先報道服用類固醇治療血管瘤取得一定療效。1983年起國內開展此項治療方法,已治療大量病例,有效率均在80%左右,其中以混合型血管瘤效果最好。Folkman***1983***的實驗初步證實了部分甾體類激素在體外對血管生成過程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口服皮質類固醇治療及血管瘤區域性激素注射治療的基本原理,可能是通過控制血管瘤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異常增殖,並形成幼稚的新生血管的血管生成過程,達到對增生期血管瘤的治療作用。對血管治療見效的時間因人而異,短的可能10天即見生長中止。治療早期見效,表現為腫瘤生長停止,而非即見消退,治療導致血管瘤提前進入穩定期和消退期,表現為瘤體變軟,表面開始發白,出現皮面皺紋,生長停止,完全消退是一個長達數年的漫長過程。值得強調的是,並非所有的增生期血管瘤都對激素治療敏感,在第一療程無有效表現的血管瘤提示對激素治療不敏感,不應選擇繼續使用大劑量的激素治療。對業已進入消退期的血管瘤進行激素治療是不合理的,因為此時血管形成的過程已經中止。總之,目前對難治療性、多發性及危重的嬰幼兒血管瘤,口服激素是有效加速其自然消退的首選方法。從大樣本的治療結果看,按常規用藥者很少出現明顯或嚴重的併發症。對於十分侷限的小面積病灶,也可選擇區域性注射治療,值得注意的是,出現併發症的可能比口服用藥更明顯。但類固醇治療要嚴格掌握適應症,1歲以內嬰兒迅速增長期的血管瘤療效明顯。八十年代後期國內外應用類固醇皮質激素區域性注射治療嬰幼兒血管瘤,對新生兒巨大混合型血管瘤療效尤為突出。 Sloan***1989***採用區域性注射激素,即將乙酸倍他米鬆的混合液根據病變大小注射0.1 ml~5ml。鐳射治療副作用:有食慾增強或下降、面部暫時水腫、興奮、多毛、多尿等症狀。嬰兒生長髮育暫時受到抑制,但對骨的生長沒有長期影響。Gun 報道僅服兩個劑量氫化可的鬆即產生T淋巴細胞功能下降及免疫功能異常。

  平陽黴素治療

  ***1*** 原理及方法:平陽黴素作為新型的抗腫瘤抗生素,具有副作用輕微,對造血及免疫功能基本無損害的特點。血管瘤體內注入平陽黴素可迅速抑制血管及血竇內皮細胞增生,從而抑制其發展並最終促其消退,國內報告有效率約70%~90%。

  ***2*** 療效評定:平陽黴瘤內注射後隨訪三個月以上評定療效。

  Ⅰ治癒:瘤體基本消失,表面遺留輕度色素沉著,無瘢痕。

  Ⅱ顯效:瘤體體積明顯變小、顏色基本消失,觸之血管瘤特有柔軟感消失。

  Ⅲ有效:瘤體體積未見增大或稍變小,顏色變暗,表面出現凹陷。

  Ⅳ無效:瘤體未見縮小,或反而較前有所增大。 根據以上評定標準,我院***湖北鄂州中醫血管瘤專科醫院***應用藥物注射約1000餘例,有效率達90%以上,平均療效2~3次,未見嚴重不良反應。因此,小劑量注射不失為治療血管瘤的有效方法之一。

  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有著較為悠久的歷史。由於放射治療對許多增生期的血管瘤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能縮短進入消退期的時間,因此對不少病例都有助於其較快消退。歷史上先後使用過如X射線、同位素敷貼、鐳照射及同位素膠體注射等多種方法,並於1930~1950年在美國形成了其治療血管瘤的全盛時期。增生期血管瘤的血管內皮細胞處於幼稚的增殖狀態,對放射治療有較高的敏感性,經治療後血管生成過程停止,毛細血管瘤閉塞變性,出現類似消退的表現,效果較為可靠和客觀。但由於放療可能出現區域性面板色素改變尤其是色素減退、瘢痕形成、毛細血管擴張等併發症,導致了對消退後面板最終效果的影響;此外,劑量過大的放射治療甚至可造成骨生長中心的阻抑、深部組織損傷及慢性放射性皮炎等併發症。雖然Li、Cassady***1974***曾對較大樣本的治療組進行了長達20年的隨訪,認為遠期的腫瘤發病率並未增高,但許多完整的個例報道發現,20年~30年後,一些接受了即使是很低劑量放射治療的患者,在治療區出現了肉瘤;頸部接受低劑量放射治療後,甲狀腺、涎腺腫瘤及甲狀旁腺功能衰竭的遠期累及危險度增加;胸部放射治療導致後期乳房發育受限等,這些現象給放射治療的開展蒙上了陰影,尤其是在出現了激素治療之後,放射治療的使用大為減少。

  干擾素治療

  干擾素α-2a能阻斷內皮細胞的移行和增殖,並能通過阻斷成纖維生長因子對血管內皮細胞的刺激作用來阻礙血管生成的其它步驟。給藥方法是:皮下注射干擾素300萬U/平方體表面積,間隔時間一般7個月~10個月。在應用中未發現不良反應。暫時副作用有發熱、中性白細胞減少。此藥僅用於大面積的對激素和鐳射治療無效的病例。近年來出現的干擾素治療,對於複雜的重症血管瘤則是一種新嘗試。干擾素的可能作用機制在於阻抑了內皮細胞增殖及血管生成的其他步驟。White***1989***首先用干擾素α-2a成功治療了1例肺部毛細血管瘤病患者。目前認為,干擾素治療血管瘤的主要適應證是:作為佔位並侵犯主要臟器或通道而危及生命、生長在四肢有致截肢危險,並經皮質類固醇系統治療無效的重症嬰幼兒血管瘤;對Kasabach- Merritt綜合徵,可作為一線藥物。一般選擇經皮下注射、按體表面積給藥。因病例數少,對該治療尚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手術治療

  從原則上說,對於侷限的、能直接切除縫合的小病灶,完全可以在增生早期即進行外科切除,即使對出生後不久的嬰幼兒也是可以考慮的。縫合應做到儘可能精細,這樣不僅很可能達到根治,而且對後期的外觀影響也很小。對已消退的血管瘤外觀不理想的,如殘留纖維脂肪血管瘤或面板色澤不一伴鬆弛等,也可選擇入學前或更晚經手術改善外觀。

  鐳射治療

  近年來鐳射已用於治療各種面板血管性疾病,特別是Ultrapulse可調脈寬532 nm波長鐳射治療草莓狀血管瘤取得了一定的療效。其原理主要是依賴選擇性光熱作用。選擇性光熱作用,是指利用毛細血管內血紅蛋白在580nm波長附近存在吸收高峰,而周圍組織吸收熱量較少的特性,以及脈衝間期散熱的原理,實現對血紅蛋白較高選擇性的熱凝固作用,最終導致血管閉塞。 預後 草莓狀血管瘤患兒無自覺症狀及功能障礙,治療目的主要是解決外觀美容問題。血管瘤能夠自然退化,Bowers pratt報告大約為70%血管瘤患兒5歲~7歲完全退化,有些退化可延緩到10歲~12歲,退化的標誌是顏色由紅色變為灰黃色、變軟、表面面板鬆弛並出現皺褶。完全退化的血管瘤可不留痕跡,面板接近正常或略顯蒼白;有些退化的血管瘤有多餘的面板和柔軟纖細的脂肪組織、瘢痕以及擴張的毛細血管。少數血管瘤累及面板與肌肉血管可繼發感染或出現潰瘍,甚至大出血。因此,對嬰幼兒血管瘤要積極觀察其變化以便確定治療方法。對於不便手術或術後外觀不良的消退期病灶,以及生長較緩慢甚至接近靜止的增生期血管瘤,隨訪是一種較理想的選擇。

看了""的人還看:

1.草莓狀血管瘤護理方法

2.混合型血管瘤最佳治療方法

3.毛細血管瘤的形成及預防方法是什麼

4.腦腫瘤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