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健康小貼士

  春雨綿綿,陰晴不定,冷熱交匯,天氣是說變就變,氣侯變化之無常,也很容易引起呼吸系統等各種疾病,由其是對於孩子來說春季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會有感冒的困擾,下面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春季健康保健小貼士

  一、預防花粉過敏

  春季是繁花盛開的日子,很多做家長的都會帶孩子到處郊遊,而一些對花粉過敏的孩子就很容易引起過敏的問題,因此對於那些過敏體質的人來說春天最好減少外出的時間。

  二、預防反反覆得復的呼吸道感染

  春季的氣候變化異常,因此很容易引起感冒的問題,所以家長朋友們一定要做好孩子的保暖工作,尤其是對雙腳的保暖。同時儘量減少孩子到人多公共場所逗留預防流行性感冒的威脅。

  三、預防春困的威脅

  很多人到了春天的時候就會有白天精神不集中,老是想睡覺的問題,其實這是因為人體的血氣不足,家長朋友們要及時的給孩子補充各種維生素,培養好孩子的作息時間。

  四、科學飲食

  春季的時候要給孩子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多吃一些新鮮的蔬菜,像小白菜,空心菜都是這個時候的應季蔬菜,都是可以適當給孩子多補充一點的,這些蔬菜對增加孩子的抵抗力會有很大的幫助的,同時也可以多給孩子吃一些像蘑菇,香茹這些的食用菌。

  五、多喝水

  水是生命之源,由其是在春季各種疾病高發的季節,更要給孩子補充充足的水份,才能促進孩子的新陳代謝。同時注意不要用一些碳酸飲料代替水份給孩子喝,儘量讓孩子多喝一些溫開水。

  六、早晚喝杯牛奶

  牛奶富含各種維生素,由其是鈣質的含量對孩子的生長髮育有很大的幫助,如果早上喝牛奶的話,就可以促進血液中的新陳代謝加快,對預防便祕有很大的幫助,晚上喝牛奶的能促進鈣質的吸收,可以補充孩子的鈣質。

  七、戒掉睡前吃點心的習慣

  很多孩子都有睡前吃點心的壞習慣,而睡前進食一來會增加胃的負擔,二來還會刺激到神經中樞的發育,對孩子的智力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同時有些孩子吃完點心又沒有刷牙的習慣,很容易引起蛀牙的問題。

  八、多晒太陽

  陽光是個好東西,多晒太陽不僅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力,更能促進鈣質的吸收,因此春天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多晒太陽,每天的早上九點到10點及傍晚的五點到六點都是很適合孩子晒太陽的。如果有條件的話要儘量讓孩子晒夠兩個小時。

  九、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有資料顯示,春季由於氣候的影響,很多孩子會有不同層度的情緒不穩定的問題,因此這個時候做家長的要學會多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時的調節孩子的心理問題。

  每個孩子都是家長的天使,而如果沒有掌握好保健的常識的話,就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以上就是幼兒春季保健的小貼士,希望對所有的家長朋友都能有所幫助。

  春季健康飲食小貼士

  1.飲食要營養平衡

  從飲食科學的觀點來看,春季強調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要保持相對比例,防止飲食過量、暴飲暴食,避免引起肝功能障礙和膽汁分泌異常。

  2.春季飲食養肝為先

  按中醫觀點,春季養陽重在養肝。在五行學說中,肝屬木,與春相應,主升發,在春季萌發、生長。因此,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的人更應注意在春季養陽。且春季是細菌、病毒繁殖滋生的旺季,肝臟具有解毒、排毒的功能,負擔最重,而且由於人們肝氣升發,也會引起舊病復發,如春季肝火上升,會使虛弱的肺陰更虛,故肺結核病會乘虛而入。中醫認為,春在人體主肝,而肝氣自然旺於春季。如果春季養生不當,便易傷肝氣。為適應季節氣候的變化,保持人體健康,在飲食調理上應當注意養肝為先。

  3.飲食要養陽

  陽,是指人體陽氣,中醫認為“陽氣者,衛外而為”,即指陽氣對人體起著保衛作用,可使人體堅固,免受自然界六淫之氣的侵襲。春天在飲食方面,要遵照《黃帝內經》裡提出的“春夏補陽”的原則,宜多吃些溫補陽氣的食物,以使人體陽氣充實,增強人體抵抗力,抵禦風邪為主的邪氣對人體的侵襲。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亦主張“以蔥、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雜和而食”。另一方面,由於腎陽為人體陽氣之根,故在飲食上養陽,還應包括溫養腎陽之意。春天時人體陽氣充實於體表,而體內陽氣都顯得不足,因此在飲食上應多吃點培補腎陽的東西。目前除了蓼、蒿等野菜已較少食用外,蔥、蒜、韭等都是養陽的佳品。

  4.多食甜,少食酸

  唐代名醫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意思是當春天來臨之時,人們要少吃點酸味的食品,多吃些甜味的飲食,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補益人體脾胃之氣。我國醫學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是人體氣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氣健旺,人可延年益壽。但春為肝氣當令,根據中醫五行理論,肝屬木,脾屬土,木土相剋,即肝旺可傷及脾,影響脾的消化吸收功能。中醫又認為,五味入五臟,如酸味入肝、甘味入脾、鹹味入腎等,因此若多吃酸味食物,會加強肝的功能,使本來就偏亢的肝氣更旺,這樣就能傷害脾胃之氣。有鑑於此,在春季人們要少吃些酸味的食物,以防肝氣過於旺盛。而甜味的食物入脾,能補益脾氣,故可多吃一點,如大棗、山藥、鍋巴等。

  5.飲食要清淡

  由冬季的膏粱厚味轉變為清溫平淡,飲食宜溫熱,忌生冷。在動物食品上,應少吃肥肉等高脂肪食物,因為油膩的食物食後容易產生飽腹感,人體也會產生疲勞現象。胃寒的人可以經常吃點姜,以驅寒暖胃;有哮喘的人,可服點生薑蜂蜜水,以潤燥鎮喘;有慢性氣管炎的人,應禁食或少食辛辣食物。其他人也不宜多吃辛溫大熱的刺激性食物,以免助火傷身。

  6.平時要多喝水

  飲水可增加迴圈血容量,有利於養肝和代謝廢物的排洩,可降低毒物對肝的損害。此外,補水還有利於腺體分泌,尤其是膽汁等消化液的分泌。春季飲香氣濃郁的花茶,可有助於散發冬天積在體內的寒邪,促進人體陽氣生髮,鬱滯疏散。而適量飲茶,還可提神解困,但春季不宜貪冷飲。

  7.多食蔬菜

  人們經過冬季之後,大多數會出現多種維生素、無機鹽及微量元素攝取不足的情況,如春季人們常發口腔炎、口角炎、舌炎、夜盲症和某些面板病等。因此,隨著春季的到來及各種新鮮蔬菜的大量上市,人們一定要多吃點新鮮蔬菜,以便營養均衡,身體健康。

  春季健康養生小貼士

  1、防風。

  在中醫中,春季為風邪主令。而“風為百病之長”,風邪是外來致病因素的第一位。

  專家介紹,春季人體陽氣生髮,肌膚腠理疏鬆開放,容易被外來風邪所侵,引發外感病症如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肺炎等。“這在中醫中都屬於溫病的範圍,正是春季的高發病。”

  “外風”之外,還需防“內風”。張勇介紹,風氣痛於肝,肝陰不足或肝失所養,都會誘發肝風。肝風內中或肝風上擾,則容易誘發急性心腦血管病。

  2、防寒。

  乍暖還寒時候,氣溫上下波動較大,初春防寒尤其重要。專家介紹,一防外寒,外界氣溫變化寒氣入侵,易引起感冒等疾病;二防中寒,即為寒氣所傷。“含傷陽,心屬陽,寒氣入侵,心臟首先居之,因此,早春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高發期。”

  3、春季宜養脾胃。

  肝屬木,脾屬土。春季肝氣上升,則使肝木過旺而剋制脾土,抑制脾胃消化功能,因此春季養生,也需要注意脾胃的調養。“尤其是那些有慢性胃病或腸胃功能長期不好的人,在這個季節調養脾胃,對一整年的健康都很有幫助。”專家說。

  4、春季宜養諸不足。

  經過漫長的冬天,人體的各個器官機能都消耗較多,加上春季陽氣生髮,容易造成陰陽不調的狀況,出現陽虛症狀。如脾陽虛者胃口不好、大便溏溼、氣若少神,腎陽虛者手足冰冷、腰膝痠軟等。順應自然界趨勢,春天也是養諸不足的好時機。

  “養諸不足的基本原則,還是以補陽為主。”專家說,春夏養陽,也是老祖宗千百年來總結出來的養生要訣。

  5、溫補陽氣,忌酸宜甘。

  專家介紹,如今正值初春,寒氣未退,依然可以服用一些溫補食物,如韭菜、蔥、姜等物,以補全身陽氣之不足。

  但隨著天氣漸暖、陽氣漸升,溫補可逐漸減少,轉而多吃一些調和肝氣、營養心神的食物。首先忌酸,因為酸性收斂,不利於陽氣生髮和肝氣疏洩。其次,可多吃一些味甘性緩的食物,如茯苓、山藥、百合、大棗等,能夠起到緩和緊張煩躁情緒、養育心神、調暢情志的作用;地黃煮粥或枸杞煮粥服用,還可以起到補養肝陰、使肝氣陰陽調和的作用;常按揉足三裡,可調養脾胃;常按摩背部肝腧穴,可以滋養肝陰。

  6、防火。

  在中醫理論中,肝臟的病理機制為多實少虛。如果春季調養不當,容易引起肝火上升。專家介紹,五臟相通,肝火上升也會影響到其他臟腑,引起心火、胃火、膽火等,出現心煩易怒、夜夢驚悸;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大便祕結;口苦口乾、脅肋脹滿等不適症狀。

  專家還提醒,陰虛體質的人群,在春天還容易出現虛火上升的問題,出現心慌失眠、耳鳴頭暈、腰膝痠軟等問題,因此也要防虛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