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自卑自棄的原因

  為什麼大學生會自卑?處於青春期的大學生,條件應該是屬於比較優等的人群,但實際上在這樣一個人群裡面卻是最容易受到心理健康威脅,比如說自卑心理是很多大學生會出現的,以下就是會導致大學生自卑的幾個心理因素。

  :心理失衡

  大學新生,都是高考中的優勝者。從簡歷來看,全國每所大學的新生中左右都有著值得驕傲的過去。在他們當中,有各級各類的三好學生,也有各種各樣學科競賽、體育競賽的優勝者。周圍人們的誇獎、羨慕,使他們頗有幾分優越感,自視為青年中的佼佼者。他們帶著對未來的美好向往和對大學生活的美好設想,躊躇滿志地走進了大學。然而,他們絕大多數人很快就發現,這裡“高手雲集”、“強手如林”,相比之下,自己不再具有昔日出類拔萃的“尖子”地位,而成了不引人注目的普通一員,有些新生甚至發覺自己已由“鶴立雞群”的地位降格至“雞立鶴群”的窘境。

  此時,他們的優越感和自豪感遭受了很大的挫折,心裡充塞了難以言述的失落和焦慮。今昔地位、身價的矛盾衝突, 使他們不得不重新認識自我。有些人不服氣,暗暗下決心自強不息,以重新爭回往日的尊嚴;有些人則可能由於過去盲目自信、自負而轉為自卑、自棄。

  :心理準備不足

  許多新生自卑感的產生,也與他們對適應大學的新環境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有關。他們過去在中學裡的“尖子”地位,使他們自視頗高,總認為自己比別人強一些,並認為到大學後依然會像在中學一樣成為班上的學習尖子和主要幹部。但別的同學在中學時也是佼佼者,甚至許多人比他們更為突出;他們沒有想到自己進入大學後成績不能在班上繼續名列前茅,甚至還會暫時落後。由於對這些情況缺乏應有的心理準備,一旦學習成績落後、社會地位下降,他們在心理上就覺得難以承受,以致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從原來的“自我感覺良好”走向“自我否定”的極端。

  :學習上的不適應

  學習成績下降或落後,是導致大學新生自卑的直接因素之一,但是其原因並非他們才智不如他人,而是學習方法不適應大學的要求。許多大學新生由於習慣了高中時由老師“抱著走”的學習方式,因而對大學裡完全不同於中學的學習方式感到極不適應。大學老師上課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根本不像中學老師那樣對學生“關懷備至”;大學老師講課是提綱挈領,速度極快,且並非完全依照教科書,根本不像中學老師那樣按部就班,一一提示重點難點,以致他們連聽課、記筆記都難以兼顧;大學老師課後常給學生開出一列參考資料,要求學生通過自學消化、鞏固課堂教學的內容,而他們不善於利用圖書館查詢資料,也不善於自學,要麼找不到參考資料,要麼看後頭緒茫然,不得要領;大學裡的課時相對較少,許多時間留給學生自己支配,而他們面對這大量的自由時間卻不知該如何支配,常常有一種無事可做的空虛與無無聊。

  我們都知道自卑對人的事業還有工作,以及生活人際交往都會帶來不利影響,所以說不管是大學生還是生活當中的人,都應該學會增強自己的自信心,擺脫各種自卑心理的出現,這樣才可以讓自己更好的面對工作和生活。

  青春期健康心理表現

  1、社交性: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中,都是社會的一個成員。一個人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單獨存在。在青春期,社交範圍擴大。在交往中,互相取長補短,培養互助合作精神,豐富群體生活經驗,鍛鍊適應他人的能力。

  2、樂觀性:情緒愉快表示心理健康。樂觀的人,對任何事物都積極進取,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不畏懼,即使遇到不幸的事情,也能很快地重新適應,而不會長期沉陷於憂愁苦悶之中。相反,多愁善感、情緒經常憂鬱的人,心理上是不健康的。而且,情緒愈低,心理不健康的程度也愈重。

  3、反應性:每個人對事物的反應速度與程度都不相同。但差別不會太大。如反應偏於極端,他的心理就不健康。如學生因考試失敗而一時不悅,是正常的現象;但若他為此而幾天不吃飯,甚至有輕生的意念,就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當然,對考試失敗無動於衷的學生,心理也未必健康。

  4、現實性:心理健康的人,都能面對現實。遇到困難,他們總是勇於承認現實,找出問題所在,設法解決。相反,心理不健康的人,由於不能適應環境,往往採取逃避現實的方法。這些都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只能達到自我欺騙的效果,久而久之,還會發展成病態。

  青春期心理健康的表現有哪些?這個問題上面已經有了詳細的介紹,希望可以給朋友們帶來一定的啟示,青春期對於孩子們來說是一個特殊的階段,家長朋友們切勿輕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