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厭學原因

  孩子厭學是怎麼回事?家長一般面對孩子厭學的時候,都會使用自己的方法呵斥孩子,但實際上這不僅不能夠幫助他們解決厭學的問題,甚至還會助長他們叛逆的心理,家長們應該做的是,瞭解孩子厭學的原因。

  一

  恐懼心理,即放學途中想到還有家庭作業,便會情緒緊張、心情煩躁.專家稱這種情況與孩子幼時的經歷有關,孩子放學回家便被急於求成的家長關在家中做作業,心理受到很大壓力,產生了"作業恐怖症".

  二

  應付心理,大量作業給他們帶來的只是"苦"的滋味,孩子不得不被動應付,便產生應付心理,以"交差"了事.

  三

  反抗心理,孩子做作業的心理往往取決於家長的態度,孩子渴望從"書山"、"題海"中解脫出來,受到家長的關注和愛護,可家長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渴望,一般都是態度強硬地要求孩子"快寫作業"、"寫完作業再說",一些個性倔強的孩子對此產生逆反和敵對心理,採用"不會做"、"身體不舒服"等藉口以示抗議.

  解決任何事情,必須先了解原因,只要找到根源,才可以做到正確健康的應對和解決,否則不分清紅皁白地去指責對方,那麼問題得不到解決, 對兩個人之間的關係,也會帶來影響,即便是父母與孩子之間,也是要注意這些問題,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學習成功的祕訣

  01 掌握時機

  老人的頭腦在早晨比較清醒。加拿大貝克萊斯特健康科學院的羅特曼研究所曾對一組60至82歲的老人開展測試,發現他們在上午8:30至10:30之間較易集中精神、排除干擾,而到了下午1點至5點,他們的表現就會下降。核磁共振也顯示,到了下午時分,這些老人的腦袋就“閒置”起來、轉到了所謂的“預設模式”,這時的他們往往耽於遐想。而相比之下,年輕成人腦中和維持注意有關的區域在午後仍舊十分活躍。

  不過,為了使自己的努力得到最大回報,年輕人也不妨對自己的學習時間規劃一番。另一項研究指出,年齡在十六七歲的女孩,如果下午3點學習,她們對材料的記憶就比較牢固,而如果在晚上9點學習,記憶的效果就比較差。不過,如果學的是包含動作的技術,那就是在晚上效果更佳了。德國弗賴堡大學的克里斯多夫·尼森***Christoph Nissen***解釋說:“這個結果表明,下午比較適合學習語言,晚上適合學習鋼琴和其他樂器。”

  學習的時機為什麼重要?我們知道,在學習新知和技能之後,可以用睡眠來鞏固記憶。尼森認為,在學習和睡眠之間可能有一個“關鍵時期”***critical window***,且動作學習的關鍵時期或許比其他型別的記憶要短。至於成年人是否能像青少年一般從這個關鍵時期中受益,這一點還不清楚。“事實證明青少年的學習能力較成年人強、睡得也更好。”尼森說。

  02 考考自己

  普渡大學的傑弗裡·卡爾皮克***Jeffrey Karpicke***曾用一項重大研究證明了自我測試的重要作用。他讓學生學習40個斯瓦希里語單詞,一部分學生要在學習過程中反覆回憶這些單詞的意義,他們在一週後的測驗中平均記起了80%的單詞;另一部分學生只是細讀單詞、並未主動測驗自己,他們平均只記起了36%。這以後的其他研究也指出了同樣的觀點:自我測試的效果要超過一些常見的學習策略,比如畫泡泡圖來歸納一段文字的大意之類。

  如果你覺得這聽起來太過辛苦,不要灰心。威廉姆斯學院的奈特·康奈爾***Nate Kornell***和同事發現,要提高學習成果,重要的是努力回想學過的內容,至於是不是想得起來倒在其次。與我們想當然的觀點不同,檢視正確答案大大有助於日後的回憶,作用和你憑自己努力回憶不相上下。

  “這個發現相當使人意外。”康奈爾說,“研究記憶的人向來認為,在問題和答案之間隱藏著一條條‘通路’。他們還錯誤地以為,學習者只有自己走通這些道路,才能學到最多,如果中途放棄或者走了岔路、接著直接去翻看答案,學習的效果就會打折。但事實並非如此。”他的發現指出,我們必須對記憶的工作機理重新思考。同時,這個發現也給那些偷懶的學習者送去了希望。

  有的時候,一些人會強迫自己學習,這種學習方法肯定是錯誤的。我們要為不學而學,要懂得學習不是一件很難得事情,只要自己稍微的努力一下,不經意間就可以把知識的精髓掌握住。如果總是強迫自己學習,那麼肯定學不到有用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