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和部落格的區別

  從部落格與微博的區別,談社交創新的九敗一勝。下面由小編為你分享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微博和部落格有哪些區別:

  時至今日,微博依然是很多社交產品爭相參考模仿的物件,很多人聲稱自己的產品是“圖片版”微博、“視訊版”微博、“語音版”微博,乃至於大家對微博本身的解釋都變得有些模糊了。

  這裡,我覺得很有必要分享一下我對微博的幾點認識與看法,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交流。

  在微博剛剛面世的時候,大眾對它不是很瞭解,於是在宣傳和推廣上面,便將微博定義為了“140字的部落格”。而這個“微博”的“微”,從字面意義上來講,似乎指代的便是“140個字”。可仔細分析一下,發現微博與部落格的區別哪有這麼簡單,甚至可以說,微博與部落格根本就是兩個東西——140字,早已從最初的量變,引起了質變。

  140字與時間線feed流

  140字與時間流feed流是相輔相成的,很多人總是從字數短,創作成本低來看待這個問題。其實遠非如此,在傳統的部落格feed流也是時間線的,或者編輯精選之後的時間線,但是受限於部落格的“標題+正文”的固定格式,feed流上的顯示大多隻是標題加時間。

  使用者在瀏覽的時候,對於標題裡面的內容是不知道,也就是說這是一個黑箱。使用者在閱讀標題便已經產生了預期,這種預期將會帶來兩種後果,一種是寫得不錯;另一種,標題黨,使用者覺得自己被騙了。

  前一種,固然會讓使用者獲得了一個滿足,但這個滿足是建立在使用者沉浸於這篇部落格之中的,當閱讀完成之後,這個滿足感就被釋放了,重新,又要重新來過。

  而後一種,直接讓使用者產生受騙的感覺,而使用者此時能否完成足夠的心理建設去挑戰下一篇“黑箱”,這是值得懷疑的。

  但這種風險在微博中是不會存在的。在微博中,feed流直接顯示內容的全部,140字固然是很重要的一個特點,但更加本質的特點是沒有標題,這也就是微博之所以能夠被“刷”著看的原因。而這個“刷”的動作在傳統的部落格中是無法實現的,部落格使用者的操作習慣是點進去,跳出來,再點進去。這種一進一出的動作,每一步都是獨立的、不連續的。可以說,相比於微博,部落格的封閉性,很差,剛沉浸進去,又得跳出來。

  從關注到關注

  顯然微博中的關注在部落格中也是存在的,但這兩種關注卻產生了完全不同的效果,這種差異來自於平臺屬性——微博是你個人的微博,部落格卻是平臺的部落格。

  這就像每個人點開部落格之後的首頁,往往不是自己關注的朋友們發的博文,而是平臺編輯們的精選,而且這種精選是分模組,分版面的,這是一種二次加工後的產物,有點像UGC門戶。也就是說,雖然同樣存在關注關係,但部落格並不藉助於這種關注關係來實現使用者們的“發現”,而是相信自己的編輯,想要通過自己的媒體屬性,把那些“好”的東西拿上主頁,給大家看。

  每個人在部落格時代,都在追求的是一個“上首頁”的榮譽,而這在微博時代是不能想象的。這裡面存在一個平臺與使用者間的關係問題,平臺是否介入這個“發現”機制,或者講得更加深入一些,平臺是否通過自己的價值觀來引導使用者的“發現”,而判斷這個問題的依據很簡單,這個平臺是否需要編輯。

  按照“去中心化”的角度來講,也就是平臺是否是去中心化的。按照“UGC”的角度來講,對於這些UGC內容,它的發現機制是否也是UGC的。

  轉載和評論到轉發評論

  微博的病毒式傳播,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轉發”,而這種轉發又往往是“轉發+評論”的。甚至可以說,即使使用者只是單純轉發一個內容,沒有附著任何評論,這個轉發其實也是有“評論”的。當然了,這在微博的語境中又往往不僅限於肯定,甚至有時候還有晒晒這傻X的潛臺詞。這樣的行為是對資訊的一種“自我補完”,也就是資訊的在加工,再創作。

  這在部落格中卻不能出現,在部落格時代,評論與轉載是割裂的,這種割裂,部落格本身受限於他的固定格式,是無法融合的。而這又回到了feed流與140字的問題,可以說轉發與標題+內容的格式是格格不入的。

  可以這麼說,相比於部落格,微博的“短”、“平”、“快”,是從內容到機制,又從機制到內容的。前兩天一個朋友對我講,按照twitter、instagram、vine的順序,接下來的風口就是視訊社交、語音社交啦。

  對此我是不認同的,因為如果想要通過改變媒介形態來複制微博的成功,其實是不合邏輯的。twitter和instagram的成功,一個很必要的條件是,文字和圖片都是靜態的,是可以放置在feed流中,被人刷著看的,而視訊和語音這類動態的東西,其實跟部落格的形態是一樣的,它們都太“重”了,不大可能像微博那樣被輕易的閱讀繼而轉發出去。

  在類微博的視訊、語音社交中,在feed流中完成“刷——播放——刷”的動作和在部落格中完成“刷——點進***閱讀***——退出——刷”的動作難度是相當的,也就是說,是否能在feed流中完整展現內容的全部,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所以我認為twitter和instagram的成功,在視訊和語音社交中難以再現。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社交形態,就是輕部落格

  輕部落格的問題在於它沒有找到部落格與微博的本質,硬是要整合微博的傳播優勢與部落格在內容質量上的優勢,結果淪為四不像。

  我認為在這裡轉發機制都還好說,唯一的問題是,輕部落格要不要標題?如果要標題,它的feed流該怎麼顯示?如果不要標題,那它的feed流上要顯示多少內容才合適?如果要顯示全部的話…………我都不敢接著往下想。

  因此我覺得創新是具有兩面性的

  創新,很簡單

  首先是收斂歸納,通俗點講就是找特點,從個例中尋找深層次的一般性結論;然後是發散,從一般性結論出發,想象出很多個例***可能是你沒看到的,也可能是根本就不存在的***;最後是適應,結合技術、市場、行業氛圍等等環境因素,從發散出的個例中找出一個可以適應環境的,然後落實。

  創新,很困難

  一個產品發展到後期,產業線非常複雜,複雜到不是那麼容易看清,連看清都不容易,更何談透過現象看本質。而當你看到本質之後的又要面臨發散的問題,發散出的概念太少或者發散出了數量,但沒發散出質量,這樣的結果又會在過濾環節全軍覆沒。最後,當你發散出了大量優質的概念,然後從中進行可行性選擇的時候,對環境的分析又不足,發散出的概念再好也白瞎。

  在互動設計中,大家有這樣一個共識,完成任務的難度與所需步驟數的平方成正比,而在創新的“三步”,一步走錯便是三三得九,正好對應“九敗”。

  難道微博之後,就再也沒有成功的社交產品創新了麼?

  當然有了,我認為微信就算其中最大的“一勝”。而它的成功,借用張小龍的一句話,避免“整合”,“凡是需要整合的,說明都不行了”。

  “朋友圈”在微信自身“即時通訊”的定位中算不上主力,但卻能吸引那麼多以前刷微博的使用者,這是很值得大家去思考的。

  如果說微博的成功來源於“140字”的內容全展示feed流與“轉發”所引起的病毒式傳播效率,可既沒有“140字”限制,也不支援“轉發”的朋友圈卻對微博造成了很大的衝擊。

  微信不僅沒有采納微博“成功的要素”,也並未作出任何“重大的創新”,它只是在大家大談特談140字改變世界,並意圖藉此來創造”下一個微博“的時候,從手機通訊錄、QQ好友入手,穩準狠,直擊微博的薄弱環節——社交關係鏈。可以說,這是一場不在同一緯度上的戰爭。

  如今,當很多人開始思考如何打敗微信的時候,馬化騰那一句”打敗微信的,決不是另一個微信“言猶在耳。如果你們能聽進去這句”敵方勢力“的話,我希望你們別把子彈浪費在那些不可能成功的”下一個XX“吧,換個姿勢,少俠,請重新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