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詩和絕句的區別

  我們都知道古詩總是比現代的白話文,讀起來朗朗上口,讀起來蕩氣迴腸,讀起來意境悠揚,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律詩和絕句到底是怎麼區分的?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希望對你有幫助。

  律詩和絕句區別

  唐代出現的格律詩,分為律詩和絕句。可以從起源和形式上進行區別。律詩,起源於南北朝,成型於唐朝初年;形式上,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有定聲***平仄相對***,聯有定對***中間兩聯對仗***,因其格律嚴密而得名。

  絕句,這一名稱起源於南朝,來源於漢魏晉南北朝歌謠,唐以後盛行近體絕句;形式上每首僅有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絕、七絕,也偶有六言絕句,格律相同於八句律詩中的前、後或中間兩句。

  律詩的特點

  律詩發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就開始出現廣義五律,武週年代沈佺期、宋之問定型狹義七律,其成熟於中晚唐時期。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七言句,簡稱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8句。超過8句 ,即10句以上的 ,則稱排律或長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詩,每2句成一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為破題***首聯***,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結句***尾聯***。 每首的二、三兩聯***即頷聯、頸聯***的上下句習慣是對仗句。排律除首尾兩聯不對外,中間各聯必須上下句對仗。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律詩通常押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廣義律詩允許失粘,狹義律詩不允許失粘。有“仄起”與“平起”兩式。另外,律詩的格律要求也適用於絕句。

  廣義律詩的包容度很大,它允許拗格存在,允許三仄尾。

  如崔顥的【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就是典型代表***

  律詩的形式

  律詩的格律非常嚴謹,在句數,字數,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

  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規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規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通常用平聲韻,而且一韻到底,中間不得換韻。五律以首句不入韻為正例,入韻為變例;七律以首句入韻為正例,不入韻為變例。

  3,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規定:講究粘和對。

  4,每首中對仗聯可以多到三聯、也可以少到一聯,這是律詩的重要特點。

  絕句的分類

  按格律

  按照詩歌格律,絕句分為律絕和古絕,律絕是律詩興起以後才出現的,古絕遠在律詩出現以前就有了。南朝陳代的徐陵主編《玉臺新詠》就有“古絕句”的名稱。但這種絕句雖然押韻,而相對來說平仄***zè***較為自由,或者可以說有些詩人不願受格律的約束。在律絕盛行以後,古絕句仍然被沿用發展下來。古絕句五言特多,而七言非常之少。所以,七言八句不是很常見。

  按字數

  按照每句的字數,絕句可分為五言絕句、六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其中以五、七言絕句居多,六言絕句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