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閱讀的關鍵方法有哪些

  快速閱讀是提高閱讀效益、培養自學能力的有效方法,它不僅為學生涉獵課外讀物,開闊視野、啟迪思路、增長知識打開了方便之門。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快速閱讀的關鍵方法:

  “講讀”和“導讀”,務必抓住一個“讀”字。

  精讀是一種傳統的閱讀方法。古人主張“讀書須仔細,逐字逐句要見著落”,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字斟句酌”。韓愈的“提要鉤玄”,朱熹的“熟讀精思”,蘇軾的“抄讀”,司馬光的“誦課”,王國維提倡的“眾裡尋她千百度”等,均強調讀書要精細。今天,指導學生精讀,旨在培養認真讀書的習慣,克服浮光掠影的毛病;理解並掌握教材的教學要求,糾正淺嘗輒止的傾向;提高自學力度,改變被動、依賴的局面。因此,精讀歷來受到語文老師的重視。然而,精讀亦存在少而慢的侷限,有必要加以改革。

  古人也有選讀的。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的“不求甚解”就是一種良好的讀書方法。人們往往對“不求甚解”持否定的態度,其實是誤解。陶淵明愛好讀書,不是拘泥於一般的咬文嚼字,而是專在會意上下功夫。由於他善於抓住文章的神韻實質,所以速度自然比一般人要快。

  “不求甚解”是一種瀏覽式的略讀的方法。略讀和精讀,是從閱讀的精度劃分的,若從閱讀的速度來看,又可分為慢讀和快讀。一般說來,精讀表現為慢讀,略讀表現為快讀。但讀慢不一定是精讀,快讀也不一定是略讀、因為有的人讀得慢並非讀得精細,只是效率過低;有的人讀得快也並非讀得草率,而是效率較高。諸葛亮讀書就很快。據王粲《英雄記鈔》記載,亮與徐庶、石廣元、孟公威等人一道讀書,“三人務於精讀,而亮獨觀其略”。正因為“觀其大略”,所以,諸葛亮才能抓住書的主旨要領。他在同樣的時間內,比別人閱讀更多、更廣泛的書,從而獲得既廣博又重要的知識。諸葛亮這種快速閱讀的效果,為徐庶等人所不及,可謂成功的經驗。列寧讀書的速度也快得驚人,他慣於“一目十行、十二行,迅速地抓住整段整頁的意思”。列寧的方法為人們樹立了榜樣。

  “教育要面向未來”,現代科技日新月異,新的知識層出不窮。據統計,當前世界知識的總量每隔五年至十年就要翻一番。假如學生對每本書都字斟句酌地讀,他們所讀的書和所接收的資訊就太少了,也就難以適應未來社會的要求。

  閱讀的速度常常體現閱讀的效率。在許多情況下,閱讀速度快的反比讀得慢的理解得更準確,記住的內容更多。究其原因,在於閱讀時眼睛與大腦的相互協調。人的大腦接受資訊的速度要比眼睛快得多,大腦容易無事可幹而開小差。如果不善於控制自己的思想,通過眼睛接收傳遞資訊就會偷偷地溜掉。因此,讀書的速度愈慢,就愈難以控制自己的思想。原因在於讀得慢的人常常陷入一些孤立的詞義和無用的細節之中,只見樹木不見林,無法理解作者的思想脈絡。這正是慢讀的弊端。

  快速閱讀的關鍵是改變傳統的讀書方法和習慣。

  1、默讀法

  進行速讀時,注意只“閱”不“讀”,發音必將影響速度。“閱”者有迴旋的餘地,可以不採用所讀材料的全部詞彙,而只取其中的某幾個詞,甚至只是一個完整的形象,只有採用經過壓縮的語句,才有可能快讀,才有可能從詞彙的樹叢中找到思想的森林。

  2、瀏覽法

  即閱讀時,目光撒下去所接觸的不是兩三個詞,而是完整的一句,整整的一行甚至再多些。這種瀏覽的方法用在瞭解一本書的大意上,通常在圖書館、閱覽室、書攤前拿到新書時使用。

  3、選讀法

  這是快速閱讀的一種形式,這種辦法用來選讀文章裡的部分章節。在這種情況下,讀者應通觀全文,爭取不要漏過任何部分,但注意力只能放在他要讀的主要觀點上。這種方法常常在讀者瀏覽了全書之後回過頭來通讀第二遍的時候使用,如要求在《範愛農》一課中找出追述和補敘的段落即可選用此法。這樣,閱讀速度就會大大加快,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讀者在未找到他所需要的章節、內容前,對其它部分可以一掠而過,不予細看,只把精力放在要讀的部分。

  4、掃描法

  這是一種快速瀏覽法。它的目的是為了從中找出我們所需要的且又較為明顯的東西,如人名、資料、成語、生詞、論點等。視覺特別是周圍視覺發達和經過訓練的人一開啟書就能迅速發現要找的東西。

  5、提問法

  在閱讀時,有意識地提問,然後迅速在書上尋求答案。如《崇高的理想》一文就可以提出一系列問題:什麼是理想;為什麼說理想是有社會性、階級性的;什麼是傳大的理想;為什麼說實現共產主義是最崇高、最傳大的理想?讀了《魯迅的精神》就該知道魯迅的精神是什麼,這樣,閱讀有了目標,有了疑問,帶著問題閱讀,便可爭取在閱讀中解決疑問。

  6、提要法

  閱讀時不宜平均使力,應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閱讀,要抓大意,抓主句,抓脈絡,抓中心,可以邊讀邊列提綱和圖表,從中瞭解和發現重點、難點、新問題及新材料。

  7.變音讀為視讀

  視讀是不經過聲音的媒介,讓文字元號通過視覺直接反映到中樞神經,形成整體反映某一概念。因而比音讀快三四倍。

  8.變順讀為跳讀

  跳讀時,只抓住關鍵的詞、句、段而跳過非關鍵的詞、句、段、形成整體記憶。整體記憶又稱“積塊”記憶。如一篇文章的字可以視為“點”,詞、句、概念可視為“塊”。大腦中貯存了許多片語、句子和邏輯關係後,就可以看到一個字而“須知”一個詞,見到上句而“預知”下句,達到“一目十行”。

  9.運用組合記憶

  當記新概念時,許多概念腦中已有的,則無須重記,而對少量要記的,卻又可以以熟帶生、以老帶新。組合記憶的訓練愈多,閱讀的速度就愈快,每分鐘可達八百字以上,且記住的內容更牢固。

  文章的體裁不同,篇幅的長短不一,閱讀的目的有別。因而,閱讀的方法也應因體裁、篇幅、目的的差異而靈活運用。實踐證明,採用速讀方法,既可以彌補精讀的不足,又可以提高閱讀的效益。

  皮亞傑指出:“良好的學習方法可以增進學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們的心理成長。”快速閱讀是提高閱讀效益、培養自學能力的有效方法,它不僅為學生涉獵課外讀物,開闊視野、啟迪思路、增長知識打開了方便之門,而且為語文教學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添上了翅膀。在語文教學中,快速閱讀確實具有事半功倍的優勢。實踐證明,它是優化語文教學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