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養馬蹄蓮的養殖方法和注意事項

  馬蹄蓮在歐美國家是新娘捧花的常用花。也是衣索比亞的國花。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水養馬蹄蓮的養殖方法

  1、溶液配製:馬蹄蓮水培營養液可採用下列的營養液配方硝酸鈣800克、磷酸二氫鉀210克、硫酸鎂250克、硝酸鉀500克、硝酸銨30克、乙二胺四乙酸鐵鹽10克、硫酸錳2克、硫酸鋅1克、硼酸1.3克、硫酸銅0.15克、鉬酸銨0.1克。

  2、溶液管理:在馬蹄蓮的整個生長期,控制營養液pH值5.6-6.5之間,營養液供應量主要根據天氣情況與植株大小而定,通常一天供液2-3次,保證養殖基質層溼潤,槽底有一層淺水層即可。

  3、植株管理:馬蹄蓮植株管理比較簡單,主要是剝除黃葉和部分外葉,剝除外葉的目的是避免葉片擁擠影響採光通風,並花梗伸出,病蟲害主要有細菌性軟腐病、蚜蟲、紅蜘蛛等,細菌性軟腐病可危害葉、葉柄和塊莖,主要由塊莖帶菌傳播,初發病時可用波爾多液500倍噴霧防治。

  水養馬蹄蓮的養殖注意事項

  馬蹄蓮生長就開花要求空氣新鮮清新,馬蹄蓮對油煙以及有毒氣體非常敏感,因此水培馬蹄蓮要放在遠離廚房,避免煙塵汙染。在馬蹄蓮的生長期,需要充足的陽光,因此,在冬季應儘可能地讓它晒太陽。

  其次在水培馬蹄蓮時,要注意空氣流通,如果通風不良,溫度又高於自然氣溫,會導致粉介、蚜蟲、卷葉蟲等害蟲危害。如果發現一氧化樂果1500-2000倍藥液殺滅。

  馬蹄蓮水培實質是缺氧栽培,所以必須做到零汙染。如果營養液受到微生物的汙染,會消耗水中的溶氧量。因此始終維持營養液的潔淨狀態和無機性質,保持營養液中必要的溶解氧水平,是水培馬蹄蓮的關鍵。

  馬蹄蓮相關知識點拓展

  馬蹄蓮,又名慈姑花,為多年生常綠宿根草本,具有肉質地下塊莖。葉基生,葉片卵狀箭形。佛焰苞呈馬蹄形。天南星科馬蹄蓮屬。陸生***溼生***植物,原產非洲南部,性喜溫暖、潮溼和稍有遮陰的環境,不耐寒冷和乾旱。生長適溫為15℃至25℃,越冬溫度10℃以上。近代分類學認定,馬蹄蓮屬與同科內的水芋屬、菖蒲屬、大薸屬等水生植物有姐妹群親緣關係。馬蹄蓮為溼生植物,其根莖保留有水生植物遺傳基因,水生維管束通氣組織較發達,在無汙染栽培條件下能適應室內容器靜止水培。

  陸生***包括溼生、中生和旱生***植物靜止水培實質是缺氧栽培,其前提是必須做到無汙染栽培。因為如果營養液受到有機物質的汙染時,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氧化這些有機汙染物質需要消耗水中的溶解氧。當汙染較為嚴重,氧化作用進行得很快,而營養液又不能從空氣中吸收充足的氧氣來補充氧的消耗時,就會使水中溶解氧逐漸減少,甚至會接近於零。此時,厭氣細菌便繁殖並活躍起來,使水中有機汙染物質發生厭氧腐敗分解。這種分解會產生出硫化氫、氨等不良氣體並散發臭味。因此始終維持營養液的潔淨狀態和無機性質,以保持液中必要的溶解氧水平,是栽培成功的決定因素。

  馬蹄蓮品種分類

  1、白梗馬蹄蓮:白梗馬蹄蓮的塊莖較小,生長較慢,但開花早,著花多,花梗白色,佛焰苞大而圓,葉柄基部白綠色,長勢緩慢,佛焰苞白色,直徑1-2釐米的塊莖就能開花。

  2、紅花馬蹄蓮:紅花馬蹄蓮的苞片玫紅色,葉披針形,矮生,花期6月份。

  3、銀星馬蹄蓮:銀星馬蹄蓮又稱斑葉馬蹄蓮,株高60釐米左右,葉片大,上有白色斑點,佛焰苞黃色或乳白色,基部具紫紅色斑,自然花期7月至8月,冬季休眠。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為您帶來的,希望你能喜歡。

  馬蹄保健作用

  的俗稱。根據資料,馬蹄入藥,歷史悠久,其中《隨息居飲食譜》只用了26個字就概括了馬蹄的保健作用,即:“荸薺甘寒。清熱、消食、醒酒、療膈、殺疳、化銅、闢蠱、除黃、洩脹、治痢、調崩”等。

  現代科學研究還發現,馬蹄含有豐富的澱粉、蛋白質、粗脂肪、鈣、磷、鐵、維生素A、B1.B2.C等。還含有抗癌、降低血壓的有效成分--荸薺英。

  中醫臨床上常用馬蹄配成“雪羹湯”清熱去痰,降血壓和治療大便乾硬。中醫認為,用新鮮馬蹄配蘆根、鮮藕汁同飲,是清熱、生津止渴的理想飲料。

  由於馬蹄性寒,因此體弱者及小兒遺尿患者應避免食用。此外,生吃馬蹄要注意衛生,食用前要洗乾淨,最好用開水燙過。馬蹄也可入藥,馬蹄是一種集食用藥用價值於一身的生蔬菜,曾一度成為明清時期朝廷貢品。馬蹄與眾不同,其肉質雪白細滑、水份含量高,清甜無渣,爽脆可口,馬蹄熟食把它伴雞、鴨、香菇、雲耳一起炒成一道菜更有滋味。

  荸薺在潮汕地區一帶又稱錢蔥,原因是荸薺的葉子跟蔥很相似,從荸薺正上方向下看,荸薺像個圓的銅錢,所以有“錢蔥”一詞。

  馬蹄形態特徵

  荸薺屬沙草科植物荸薺的球莖,多年生草本,原產印度,在我國主要分佈於江西、廣西、江蘇、安徽、浙江、廣東等水澤地區。

  荸薺冬、春季挖掘上市。荸薺是其地下匍匐莖先端膨大的球莖。球莖扁圓球形,表面平滑,老熟後呈深慄殼鈀或棗紅色,有環節3~5圈,並有短鳥嘴狀頂芽及側芽,肉為白色、質地脆嫩,多汁而甜。

  荸薺因多年生沼澤生草本,匍甸根狀莖細長,末端膨大成扁圓形球狀,直徑約4cm,黑褐色;地上莖圓柱形,高達75cm,叢生,不分枝,中空,具橫隔,表面平滑,色綠,葉片退化,葉鞘薄膜質,鞘口斜形,易脫落。穗狀花序一個,頂生,直立,先裝圓柱形,淡綠色;花數多或多數;鱗片寬倒卵形,螺旋式或覆瓦狀排列,背部有細密縱直條紋;花被6枚,變為剛毛,上具倒生鉤;雄蕊2,花絲細長;子房上位,柱頭2或3裂,深褐色。小堅果呈雙凸鏡形,長約2.5mm。花期6~7月。僅指其外表,說它像栗子,不僅是形狀,連性味、成分、功用都與栗子相似,又因它是在泥中結果,所以有地慄之稱。

  荸薺皮色紫黑,肉質潔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譽,北方人視之為“江南人蔘”。荸薺既可作為水果,又可算作蔬菜,是大眾喜愛的時令之品。

  荸薺的品質要求:以個大、潔淨、新鮮、皮薄、肉細、味甜、爽脆、無渣者質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