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發聲訓練技巧

  合唱的發聲與獨唱的發聲基本原理是一致的。在發聲訓練中逐步使合唱團團員掌握和運用科學的發聲方法,較好的發揮發聲器官的功能,從而提高歌唱發音中的調控能力包括音準、節奏、音量、音色、呼吸、共鳴、語言等,以取得較為理想的合唱整體效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歡迎借鑑參考。

  三種常用的練聲方法:

  激起

  就是發聲前先想好音高、音量、音色並做好相應的器官狀態準備,用氣突然衝擊聲帶振動,發出準確、乾淨、整齊而有彈性和帶有音頭的聲音,這是最基本的起聲技巧。

  軟起

  就是發聲前先出氣再出聲,聲音是氣息烘托出來的一種起聲技巧。

  直聲

  就是發聲後保持狀態,不要讓聲音出現抖動。因為每個人聲音波動幅度大小不同、波動快慢也不同,這都會影響合唱的聲音效果,因此我們要求用直聲來唱合唱。

  著名指揮家馬革順教授曾講人體歌唱的狀態科學地總結為12個字。

  1、腦袋空 2、喉嚨滿

  3、肩膀寬 4、腹部緊

  按照這12字的要求有目的的去練。方法是:

  鬆

  發生器官各部位肌肉放鬆,特別是下頜與喉部。要求舌根平放,下巴不翹起不下縮。

  揚

  微收小腹,姿勢端正,精神狀態振奮專注,是“我要唱”而不是“要我唱”。

  豎

  用打哈欠似的感覺提起軟口蓋,口形似立著的鴨蛋,這可用雙手撫頰幫助體會。

  上

  聲音走向儘量向上,彷彿唱入眉心,唱往頭腔。要小腹微收用臍上腹肌來託著聲音,使聲音處在較高的位置上,不要放下來唱。要努力練習頭聲並輔以適量的假聲。

  下

  吸氣要橫不要豎,不要聳肩,要學會用“氣柱”有呼吸支點歌唱,並運用臍上腹肌的適當控制來支援聲音。

  攏

  聲音要集中、有點,不要散。點要“打”在軟硬口蓋交界的稍前處。隨著歌曲性質的不同,也可稍稍移前或挪後。

  變

  要訓練各種母音的口型變化,聲音的開放、關閉、硬起、軟起,連音、斷音,強弱,級進與大跳,反應指揮變化,聽辨基本和絃等等。

  開

  後口腔、鼻腔、頭腔均要開啟,不可擁塞,要讓聲音暢通地從體內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