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古代民間浪漫的情詩有哪些

  中國古代愛情詩發展經歷了從《詩經》到《無題》 相見時難,大致完成了從質到文的轉變。那麼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江城子》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是蘇東坡的愛妾王朝雲死後,有一天他夢見亡妾之後寫的感懷詩。樸素真摯的深情,沉痛的生離死別,每讀一次就更為其中的深情所感動。陰陽相隔,重逢只能期於夢中,蘇東坡用了十年都捨棄不下的,是那種相濡以沫的親情。他受不了的不是沒有了轟轟烈烈的愛情,而是失去了伴侶後孤單相吊的寂寞。'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在夢裡能夠看見的,也全是逝去親人往日生活裡的瑣碎片斷。因為在那些瑣碎裡,凝結著化不去的親情。在紅塵中愛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執子之手是一種境界,相濡以沫是一種境界,生死相許也是一種境界。在這世上有一種最為凝重、最為渾厚的愛叫相依為命。那是天長日久的滲透,是一種融入了彼此之間生命中的溫暖。

  二、《卜算子》李之儀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

  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

  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李之儀的這首小令僅四十五字,卻言短情長。全詞圍繞著長江水,表達男女相愛的思念和分離的怨愁。開頭寫兩人各在一方相隔千里,喻相逢之難,見相思之深。末句寫'共飲',以水貫通兩地,溝通兩心;融情於水,以水喻情,情意同樣綿長不絕,表達了女主人公對愛情的執著追求與熱切的期望。全詞處處是情,層層遞進而又迴環往復,短短數句卻感情起伏。

  三、《詩經邶風擊鼓》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這首表達了長年行役於外的將兵思念家鄉和妻子的心情。其中'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一句,傾倒了無數身陷愛河,渴望美滿愛情的人,成為山盟海誓的最好代言。生生死死悲歡離合,我曾對你說過,我會牽著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這是愛的最高境界,愛的最高境界就是經的起平淡的流年。

  四、《上邪》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出自於漢樂府民歌。這是一首情歌,是主人公自誓之詞:海枯石爛,愛情仍然堅貞不變,是一位痴情女子對愛人的熱烈表白。詩的主人公在呼天為誓,直率地表示了'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的願望之後,轉而從'與君絕'的角度落墨,'山無陵'以下連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來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愛,深情奇想根本不可能發生。這就把主人公生死不渝的愛情強調得無以復加。

  五、《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

  這是一首在東漢末年動盪歲月中的相思亂離之歌。儘管在流傳過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讀之使人悲感無端,反覆低徊,為女主人公真摯痛苦的愛情呼喚所感動。詩中淳樸清新的民歌風格,內在節奏上重疊反覆的形式,表現出東方女性熱戀相思的心理特點。

  六、《鵲橋仙》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鵲橋仙》原是為詠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而創作的樂曲。借牛郎織女的故事,以超人間的方式表現人間的悲歡離合。最後一句對牛郎織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兩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貪求卿卿我我的朝歡暮樂?這一驚世駭俗、震聾發聵之筆,使全詞昇華到新的思想高度。作者否定的是朝歡暮樂的庸俗生活,歌頌的是天長地久的忠貞愛情。

  七、《雁邱詞》元好問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邱處。

  當年,元好問去幷州赴試,途中遇到一個捕雁者。這個捕雁者告訴元好問今天遇到的一件奇事:他今天設網捕雁,捕得一隻,但一隻脫網而逃。豈料脫網之雁並不飛走,而是在他上空盤旋一陣,然後投地而死。元好問看看捕雁者手中的兩隻雁,一時心緒難平。便花錢買下這兩隻雁,接著把它們葬在汾河岸邊,壘上石頭做為記號,叫作'雁邱',並寫下了這首《雁邱詞》。遙想雙雁,'天南地北'冬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歸,'幾回寒暑'中雙宿雙飛,相依為命,一往情深。既有歡樂的團聚,又有離別的辛酸,但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們分開。而'網羅驚破雙棲夢'後,愛侶已逝,安能獨活!於是'脫網者'痛下決心追隨於九泉之下,'自投地死'。古人認為,情至極處,'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死相許'是何等極致的深情!

  八、《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唐代歌謠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時,日日與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我離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化蝶去尋花,夜夜棲芳草。

  單看這首詩,語言樸實無華,表達了作者對年長很多於自己的愛人的一種遺憾和眷戀。但由一篇悽美的網文《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讓這首詩得到昇華,大家可以搜一搜,這篇文章是最好的註解。

  九、《離思》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這是唐代詩人元稹為其情人崔鶯鶯寫的詩。'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句話的意思:經歷過無比深廣的滄海的人,別處的水再難以吸引他;除了雲蒸霞蔚的巫山之雲,別處的雲都黯然失色。以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隱喻愛情之深廣篤厚,見過大海、巫山,別處的水和雲就難以看上眼了,除了詩人所念、鍾愛的女子,再也沒有能使我動情的女子了。

  十、《蝶戀花》 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

  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欄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這首詩表達了對意中人的思念愛慕之情,全詩緊拓'春愁'即'相思',卻又遲遲不肯說破,直到最後一句,才使真象大白。詞在相思感情達到高峰的時候,戛然而止,激情迴盪,感染力更強。末句表達了一種鍥而不捨的堅毅性格和執著態度,因而廣為流傳。

  古代民間手工業的發展歷史

  家庭手工業的情況,先秦時就已存在。秦以後,男耕女織遂成為社會的基本經濟結構。一般說來,農民家庭從事手工業生產,只是作為種植業的一種補充而存在,生產主要是為了滿足自身的消費或繳納賦稅所需。他們偶爾將一部分產品投於市場,主要也還是為了換取他們自己不能製作的生產或生活用品,是以小商品市場為媒介的使用價值的物質變換過程,而不是出於商品生產的既定目的。它的存在愈普遍,整個社會的自然經濟結構就愈緊密、愈堅固。

  獨立的私人手工業,大致產生於春秋時期。到戰國時已有很大發展。不僅製陶、漆器、織錦、木器等越來越多的手工業部門開始從農業中分離出來,而且在製鹽、冶鐵等行業中,出現了較大規模的民營作場。歷秦及漢,遂為鉅富。尤其是漢初弛山澤之禁,民間的豪強大家“採鐵石鼓鑄煮鹽,一家聚眾或至千餘人”《鹽鐵論·復古》,積財動輒“千萬”、“鉅萬”。煮鹽、冶鐵、製陶、造車船、制漆器、釀酒等業的生產規模和工藝技術都超過前代。西漢中期以後,由於政府鹽鐵專賣政策的實施,民營鹽鐵業曾一度衰落。至東漢和帝罷鹽鐵之禁後,地主豪強又重操舊業。其他手工業也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戰國至秦漢,是中國民間手工業生產的一個較為明顯的發展階段。

  進入魏晉南北朝以後,各政權所轄境內,手工業生產雖然衰而復興,但其發展程度始終不及漢代。直到隋唐時期,私人手工業才又有顯著的提高。唐代的瓷器、銅器、製茶、造紙等業中,形成了享有聲譽的各地特產,礦冶業分佈較為普遍,紡織業成為當時的主要手工業部門,印染方法有新的發明。另外,手工業行業組織也開始產生。時至宋代,獨立手工業者的數量較前代增多;礦冶、絲織等業的發展十分顯著。其中採礦業中煤炭的開採量增加,並用於冶鐵,改進了鐵的冶鑄技術和質量。江南的絲織業從北宋開始已逐漸超過北方,絲織物品種豐富,製作技術也有提高,某些產品已達到極其精緻的程度。燒製瓷器的窯戶遍佈全國各地,所造瓷器風格各異。制瓷業在當時手工業中佔有突出地位。此外,造紙、雕板印刷以及造船業也很發達。唐宋兩代,是中國民間手工業的又一個興盛時期。

  元代前期,官府手工業畸形發展,嚴重打擊了私人手工業,有所發展的主要是棉紡織業和絲織業。元明以降,由於官府手工業的衰落和手工業者地位的某些改變,民間手工業發展較快。明代產鐵地區共達一百餘處。在河北遵化、山西陽城、福建龍溪等地出現了較大規模的銅鐵冶業。制瓷業中,民窯數目已大大超過官窯,燒製瓷器可與官瓷媲美。絲、棉紡織業中,生產工具較以前大有改進,織出的成品更是花色日新。而且,除兩京外,當時已形成某些手工業的重要產區,如松江的棉紡織業、蘇杭的絲織業、蕪湖的漿染業、鉛山的造紙業和景德鎮的制瓷業。工商業城鎮也開始興起。入清以後,不僅作為農村副業的棉麻紡織、養蠶繅絲都有了普遍的推廣,而且全國各大小城市和市鎮之中,大都存在著磨坊、油坊、機坊、紙坊、醬坊、彈棉花坊、糖坊、木作、銅作、漆作、鐵作等大小手工作坊。特別是清代對元明以來匠籍制度的廢除,在客觀上更有利於私人手工業的發展。鴉片戰爭之前,民間手工業的生產水平已超過明代,勞動生產率也相對提高,產量和品種更加豐富。尤其是製鹽、採礦、冶金等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商業資本也開始流向產業部門,民間手工業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

  在小手工業者的個體經營過程中,他們所使用的勞動力全部是家庭成員,製作加工也主要在家內進行。他們或用僱主的原料加工,或自備原料自產自銷。另一些手藝工匠,只有少量簡單工具,無資力開設作坊,僅憑手工技藝為僱主加工原料,或從事修補作業,取得一定報酬。這種手藝工匠往往沿門求僱,轉徙無常。私人作坊手工業,主要存在於城市或工礦資源所在地。使用工匠、學徒的小作坊,店主亦參加勞動。幫工和學徒是為學習技術和謀生而勞動,店主經營生產的目的,也是以維持生活為主,獲取利潤的動機只佔從屬地位。這種作坊一般是工商結合,以類相從,居肆經營。官府也往往以各種形式對他們的經營活動進行干涉和控制。較大規模的手工作坊,主要存在於製鹽、礦冶等業中,並隨官府專賣政策的廢置而興衰。這類作場的經營者一般為地主豪強或工商業主,他們通常以納稅形式向封建國家賃用生產資源;其勞動者,在封建社會早期以流亡者、奴婢為主,後期則多為傭工。產品或自行銷售,或由商人轉販出賣。他們以佔有別人的勞動而致富。

  在封建社會中,民間手工業為社會提供了一定數量的生活必需品和基本的生產工具,它與農業一起,以眾多的發明創造和精湛的手工技術,創造了中國燦爛的古代文明。並且,它還推動著社會分工、商品貨幣關係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到封建社會後期,民間手工業行業中已經開始孕育著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胚胎。但它的發展同時又受到封建經濟關係的嚴重束縛。在民間手工業內部,也還存在著手工業者墨守成規、封鎖技術、後期行會的束縛以及大型作場內的封建剝削和壓迫等問題,從而窒息著技術進步,阻礙了民間手工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