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晚年成功的例子有哪些

  對於那些努力向成功邁進的人來說,因經歷與機遇的不同,成功的時間往往也不同。有人年少得志,有人卻大器晚成,但是終究是成就了自己!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古代晚年成功的例子,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古代晚年成功的例子篇1

  姜太公為炎帝神農氏54世孫,伯夷36世孫。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師,齊王,妻名申姜,共有13子***丁、壬、年、奇、枋、紹、駱、銘、青、易、尚、其、佐***,女邑姜封周武王妃、皇后。公元前1211年,殷朝庚丁八年已酉年出生於東海上【史記.齊太公世家】;公元前1072年戊辰年,周康王六年,卒於周首都鎬京,歲壽139歲。

  姜太公半生寒微,擇主不遇,飄遊不定,但他能動心忍性,觀察風雲,等待時機,終遇明主,輔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興周。周武王伐紂,太公80歲為軍師,牧野大戰,滅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太公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建立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

  古代晚年成功的例子篇2

  因為年代太久遠,姜尚的生卒年不可靠。傳說他活了100歲,這畢竟是傳說。不過說姜太公大器晚成那是肯定沒問題的。很有代表性,也很有傳奇性,不過可能沒幾個人有這樣的運氣。當然自己的實力也是至關重要的。

  姜尚年輕時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宰牛賣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做過賣酒生意。他雖貧寒,但胸懷大志,勤苦學習,始終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巨集圖,為國效力。直到暮年,終於遇到了施展才華之機。姜尚在輔佐周文王期間,為強周滅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內外政策。

  周文王死後,武王姬發繼位,拜姜尚為國師,尊稱師尚父。姜尚繼續輔佐周國朝政。武王十一年,武王舉兵伐紂,在牧野大獲全勝。周朝建國之後,姜尚因滅商有功,被封於齊,都城營丘***今日臨淄市臨淄北***。

  中國有句老話“太公八十遇文王”。很可能誇張了。不過我記得在那裡看過,說姜尚72歲被拜為國師,可信度就高些。無論是八十遇文王,還是七十而拜相也好,足以勉勵我們每一個人。

  古代晚年成功的例子篇3

  齊白石出身貧寒,作過農活,當過木匠,後以民間畫工為生。57歲時,齊白石到達北京,住在法源寺,以賣畫度日。他的一個扇面,定價銀幣兩元,比平時一般畫家的價碼還便宜一半,尚且很少有人問津。可見齊白石當時生意落寞得很,生活何等慘淡!

  一天,在一個無人理睬的場合,梅蘭芳跟他寒暄了幾句,使他稍微挽回了一點面子。為此他心存感激,回去用心畫了一張《雪中送炭圖》送給梅蘭芳,並題句雲:“而今淪落長安市,幸有梅郎識姓名。”可見梅蘭芳也並不能改變齊白石在畫壇的地位。

  齊白石認識了陳師曾後,齊白石的藝術生涯才得以轉變。陳師曾雖然比齊白石小13歲,但其時已名滿天下,是吳昌碩之後革新文人畫的重要代表。他鼓勵齊白石儘快自成一體,走藝術的創新之路。於是齊白石開始了“衰年變法”。用他自己的話說:“掃除凡格實難能,十載關門始變更。”

  從1920年到1929年,他“十載關門”大膽突破,艱難探索,終於“掃除凡格”,“變更”了面貌。他在美術史上可以自立門戶了。然而,他在北京依然是知音寥寥。正像他自己說的:“懂得我的畫的,除陳師曾外,絕無僅有。”

  陳師曾於1923年便英年早逝了。失去唯一知己的齊白石遭到了同行們的口誅筆伐。北京畫壇保守派們罵齊白石的畫是“野狐之禪”、“俗氣燻人”,“不能登大雅之堂”等,極盡攻擊之能事。

  但絕望中亦孕育著希望。齊白石在 “十載關門”的最後一年----1929年,被到北京不久的徐悲鴻慧眼識珠,一眼就發現了“衰年變法”之後的齊白石。此時的齊白石年已66歲。在徐悲鴻看來,齊白石絕對是大師級的畫家。在反對派的鼓譟聲中,徐悲鴻大聲疾呼:齊白石“妙造自然”;齊白石的畫“致廣大,盡精微”……徐悲鴻在不僅在展覽會上貼條預定齊白石的畫以提升其地位,而且為齊白石編畫集,親自寫序,送到上海出版。除此以外,徐悲鴻還請齊白石到自己任院長的北京藝術學院做教授,並親自駕馬車接齊白石到校上課。徐悲鴻對學生說:“齊白石可以和歷史上任何丹青妙手媲美,他不僅可以做你們的老師,也可以做我的老師。”

  齊白石曾在一封寫給比自己小32歲的徐悲鴻的信裡說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君也!”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齊白石的成名,主要得益於徐悲鴻的慧識與提攜。

  古代晚年成功的例子篇4

  吳承恩其實從小在家鄉就小有名氣,他小時候勤奮好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他精於繪畫,擅長書法,愛好填詞度曲,對圍棋也很精通,還喜歡收藏名人的書畫法貼。少年時代他就因為文才出眾而在故鄉出了名,然而他的成名作《西遊記》卻成書很晚。

  他生於一個有學官淪落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貧。吳承恩自幼聰明過人,《淮安府志》載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補上“歲貢生”,後流寓南京,長期靠賣文補貼家用。晚年因家貧出任長興縣丞,由於看不慣官場的黑暗,不久憤而辭官,貧老以終。

  30歲後,他搜求的奇聞已“貯滿胸中”了,並且有了創作的打算。50歲左右,他寫了《西遊記》的前十幾回,後來因故中斷了多年,直到晚年辭官離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正式《西遊記》的創作。一生窮困的吳承恩,奮盡全力完成中外聞名的《西遊記》後,帶著悲喜交加的心情,約於萬曆十年***82歲***離開了人世。

  據說吳承恩正式寫《西遊記》已經是72歲的高齡。各位年齡偏大,在學術、政界、商界均不得志的,可以考慮來寫小說,說不定也寫成一代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