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聲練習的體會

  如果你還在練習唱歌,那麼你肯定會有發聲練習的一些體會?下面是!讓小編我來跟你們分享一下我的體會吧!!希望能對你有用!

  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歌唱的原則。柯達伊認為:“有了歌唱的基礎,更高層次的音樂教育就能得以發展。器樂畢竟只是少數人能夠接近的,只有人聲——這個人們生而有之的,而且是最優美的樂器,才是使音樂文化屬於每個人的沃土。如果首先學習歌唱,然後學習器樂,將使學生具有多種音樂能力的準備。”

  發聲訓練是歌唱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也是一種集體的聲音藝術,它包括如何使聲音靠攏、統一、集中、和諧,如何做各聲部間互相呼應、支援、配合,如何準確地理解老師的細微多樣的表情、手勢變化等重要的內容。發聲是Z給學生的聲音作修整,為歌唱作好準備。歌唱的特點在於通過美好的聲音、清晰的語言表達真實的情感,引起聽眾情感的共鳴。《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音樂教學中要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放在首位,突出情感體驗。”發聲訓練作為歌唱的前奏,也就應該存在著情感體驗的問題,我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小小的嘗試。

  一情感因素

  發聲訓練不僅僅要求學生掌握髮聲的技能,還可以從單調、枯燥、無內容的練聲曲中挖掘發聲訓練中的情感因素。如訓練氣息流暢的練聲曲,讓學生帶著一種美好舒暢的情緒,將幾個簡單的音符,情緒飽滿地用氣息支援到音的結束,再根據想到的為它取上名字,給原本沒有內容,沒有表情的練聲曲賦予生命力、表現力,會收到很好的效果。隨著學生歌唱能力的提高,練聲曲的難度也是逐漸增加。有時可以用一些簡單的歌曲作品作為發聲訓練的輔助內容,那就更要善於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如在練《搖籃曲》時,讓學生體會那種安靜、溫暖、柔和的感情;在練《送別》或者《念故鄉》時,讓學生體會那種悠遠的,依依不捨的離愁別緒……因此,將帶有情感的發聲訓練和歌曲演唱結合起來,能豐富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歌唱表現力。

  二輕鬆自然

  歌唱的最高境界首先應學會放鬆地唱。放鬆時通向高境界的橋樑。美好的童聲應該具有穿透力,可是在發聲訓練時,教師不能把所有的專業術語搬上來,講得太深學生聽不懂,講得多了不願聽,要求高了做不到……這樣會使學生對發生訓練產生厭倦畏難的情緒。因此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啟發學生:“把你的聲音送到老師這裡來,讓我聽到你的聲音。”學生的聲音一下就有了變化,雖然音色不夠漂亮,但至少他們的聲音有了一種方向感。在發聲訓練中還可以採用一些有意思的創作。如低年級中有一首練習開口音的發聲練習《青蛙叫》,讓學生在這基礎上進行歌詞創作,編上很多小動物的叫聲,不僅練習了其他母音的發音,而且由於學生的情感投入,不必顧忌很多,使他們的歌聲變得既積極又放鬆,傳出的是清澈乾淨又輕快的美妙的童聲。

  發聲練習中怎樣培養情感表現

  針對不同的目的應採用不同的發聲訓練,在發聲訓練中可以訓練學生對歌曲的處理,包括音色的改變、連、跳音的區別、速度力度的對比等等,而這些又都是達到歌曲情感表現的奠基石。一般的發聲練習都藉助音樂記號來達到一定的發聲效果,但是對於學生來說不免枯燥無味。如果在其中注入情感,那效果一定是出乎意料的。因此我嘗試培養學生在發聲訓練中的情感表現。如低年級的練聲曲《小貓釣魚》中的“呦!”表現了小貓看到自己釣到的魚萬分驚喜的樣子,讓學生在唱這個字的同時做提起釣竿的動作,使學生在不自覺中尋找到高位置的聲音,感覺到頭聲。又如教學中年級的練聲曲《太陽下山崗》時,在音區慢慢上移時將歌詞改為“太陽上山崗”,讓學生想象初升朝陽的情景,使其聲音體現漸強的力度變化,在音區下移時,學生能自然而然地表現出力度中的漸弱,正如他們腦中正想著的落日餘輝的意境一樣。

  發聲訓練是獲得最佳聲音的基礎,因此,必須要有計劃、有目的唱出一些必要的練習曲。發聲訓練一般都要排在每節課的開頭時間,不宜過長。選用的練聲曲最好同教唱的歌曲結合起來,做到有的放矢。假如是一首活潑的歌曲,可以用輕巧靈活的練聲曲去發聲;假如是一首抒情曲,可以用甜美而流暢的練聲曲去發聲。也可以在一首練習斷音、跳音的練聲曲之後選一首較輕快跳躍的曲目讓學生試唱,找出其中有代表性的樂句,使學生感覺它的歌唱性,用這種感覺再回去練聲,這樣做很容易使學生保持全身心的投入,從而良好的演唱狀態,進而更好地表達歌曲本身的情感。

  總之,在歌唱教學中不要把發聲訓練當做一個機械練習。否則將會給日後的歌唱造成一個聲音概念和狀態的錯覺。將情感融入其中,用一種愉快的心情,一種感人的情緒去練習,才能有效地找到鬆弛自然的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