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師大版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九課恐龍在我們頭上飛

  西師大版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九課《恐龍在我們頭上飛》敘述既有嚴謹的數字說明,又不乏有趣的故事情節,讓人讀來興味盎然,不忍釋卷。小編在此整理了西師大版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九課《恐龍在我們頭上飛》資料,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西師大版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九課《恐龍在我們頭上飛》

  1999年,一位名叫季強的中國科學家震驚了世界。

  1996年10月,他在《中國地質》上發出震耳強音——“恐龍沒有滅絕,現代鳥類就是會飛的、長羽毛的恐龍。”從這一年開始,在演化科研領域,科學家們心悅誠服的將心中的大事做了這樣的排列:赫胥黎——奧斯特隆——季強。

  1857年的某一天,一向以發表驚世駭俗觀點聞名的科學家赫胥黎在寬大的書房裡走來走去,不時地停下來比較鴕鳥和恐龍化石標本的腳。忽然,他皺緊的眉頭舒展開來,接著快步走到書案前,抓起筆飛快地寫了起來。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向世人公佈了一個驚人的假說:鳥類是由小型獸腳類恐龍演化而來的。

  人們以為赫胥黎發瘋了。因為在人們看來,恐龍早已滅絕,鳥怎麼會是恐龍變的呢?

  到了20世紀80年代,演化界的權威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奧斯特隆先生通過研究後,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說:“赫胥黎是對的,鳥肯定是由恐龍演變而來的。”

  然而,奧斯特隆卻缺少了一個重要的證據,那就是由恐龍到鳥中間的那個過渡性生物。

  證據從中國地下“鑽”出來了,歷史選擇了季強。

  1996年8月12日,季強坐在自己的辦公室裡,突然門一開,進來一個農民。只見他開啟一個布包,裡面露出一塊70釐米×50釐米的石頭。他說,這是從他家園子裡挖出來。石頭上有一個清晰漂亮的恐龍造型:頭昂著,尾巴翹起來,後腿蹬著,一副向前奔跑的姿態。它前肢短後肢長,牙齒呈鋸齒狀。季強一眼就認出,這是一塊典型的食肉性恐龍化石。

  這塊化石有一個突出的特徵吸引了季強,就是恐龍身上長著很短的纖維狀面板衍生物。科學家高度的敏感性,使季強變得異常興奮起來。他一下子就想到了赫胥黎和奧斯特隆所缺的證據和環節。“這個標本會不會就是那種由恐龍向鳥演變的過渡性生物?”經過多次實地考察研究後,季強在《中國地質》上發表文章指出:“化石上的的面板衍生物具有分叉現象,這正是當年赫胥黎所沒有找到的。”他正式將這種化石上的生物命名為“中華龍鳥”。

  季強的文章引爆了一場世界科學家的大論戰。一些反對派發表文章稱:“中華龍鳥身上的面板衍生物是毛髮而不是什麼原始羽毛。”

  1997年4月,季強帶著中華龍鳥化石標本到了美國蒙大拿大學,請化石分析專家馬利希瓦爾教授對化石做生物化學鑑定。結果證明中華龍鳥身上的纖維狀面板衍生物是羽毛,而不是毛髮。這是中華龍鳥是鳥的鐵證。接著,中國科學院公開承認了季強的科研成果。

  1999年6月世界最著名的科學刊物《自然》雜誌為季強隆重推出彩色封面文章,文章說:“中國發現的這個東西正是我們要尋找的恐龍和鳥中間的那個過渡型生物”。並做出結論:中華龍鳥的發現是解決鳥類起源問題的新曙光,龍鳥之爭已經結束。

  “鳥是恐龍變的”假說,終於在142年後得到了證明。

  西師大版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九課《恐龍在我們頭上飛》教材分析

  課文的題目新奇,很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恐龍在我們頭上飛”,讀到這個題目,學生自然會覺得有趣:恐龍不是早就沒有了嗎?怎麼會在我們頭上飛呢?新奇有趣的題目自然能吸引學生往下閱讀課文。這是這篇課文寫作上的第一個亮點。從題目開始就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課文第1段,先寫了“1999年,一位名叫季強的中國科學家震驚了世界。”為什麼會震驚世界?他的什麼研究會讓全世界的人都受到震動?這又是一個令人充滿了解欲的話題,吸引著學生迫不及待地往下讀。哦,原來,他的文章引發了一場世界科學家的大論戰——他提出一個極有爭議的話題:“恐龍沒有滅絕,現代鳥類就是會飛的、長羽毛的恐龍。”

  這個話題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是誰最早提出來的?讀到這裡,人們自然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於是,文章回到了1857年的某一天,一向以發表驚世駭俗觀點聞名的32歲英國科學家赫胥黎,向世人公佈了一個驚人的假說:鳥類是小型獸腳類恐龍演化而來。接著,作者的思緒又來到了20世紀80年代,演化界的權威奧斯特隆先生通過研究也肯定:鳥是由恐龍演變而來的。至此,課文已經給我們提供了兩條線索。這一部分,充分體現了課文層次分明、脈絡清晰的特點。然後,作者筆鋒一轉——然而,奧斯特隆像赫胥黎一樣無奈,都沒有找到必需的化石標本作為證據。證據在哪裡?是如何找到的?這又是一個懸念。接下來作者使用的是講故事式的情景敘述:1996年8月12日,一個農民走進季強的辦公室,從布包裡拿出一塊從自家園子裡挖出來的70釐米×50釐米的石頭。故事性的語言敘述使課文的文學性更突出,可讀性更強。

  找到證據成為“恐龍在我們頭上飛”這一論點得到證實的轉折點。課文的9~12段對此進行了詳細的陳述。找到了證明中華龍鳥是鳥的鐵證。終於,爭論結束了——1999年6月,英國《自然》雜誌宣佈:中華龍鳥的發現是解決鳥類起源問題的新曙光,龍鳥之爭已經結束。

  全文融科學性、藝術性和思想性於一體,在介紹科學知識的同時,又能激發讀者的情感,引發讀者探索科學的興趣,啟迪讀者的思想。本課教學要求教師能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結合重點詞句,瞭解“龍鳥之爭”的起因、經過、結果,感受科學家們探索不息的精神。

  建議本課教學用1~2課時。

  解讀與提示

  第1、2段:這是文章的開頭部分,採用的是倒敘的方式:先告訴讀者事情的結果。因為這一結果轟動了科學界,因此把結果先寫出來,更能引起讀者的疑問,提起閱讀的興趣。讓學生通讀課文,思考: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麼?“龍鳥之爭”是怎樣發生的,經過怎樣,結果如何?“1999年,一位名叫季強的中國科學家震驚了世界。”為什麼會震驚世界?他的什麼研究會讓全世界的人都受到震動?帶著這個問題讀這一部分,瞭解這一部分的內容。

  第3~5段:這一部分是寫英國科學家赫胥黎、演化界的權威奧斯特隆曾經提出了“龍鳥之爭”的觀點,但是因為證據不足而得不到人們的承認,因此引發了持續一個多世紀的“龍鳥之爭”。在讀通、讀熟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默讀課文,勾畫出寫赫胥黎、奧斯特隆觀點的語句,然後組織學生交流自己讀懂了什麼,有條理地說說他們的觀點是什麼,遇到了什麼問題。教師相機引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引導學生理解這一部分與前面一個句子“從這一年開始,在演化科研領域,科學家們心悅誠服地將心中的大師做了這樣的排列:赫胥黎——奧斯特隆——季強”之間的關係。

  第6~11段:“龍鳥之爭”的關鍵是證據問題。這一部分以時間為序,講述了季強獲得證據、確認證據、發表文章、引起爭論、鑑定證明的過程。在獲得證據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敘述性的語言,用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情節敘述了證據獲得的過程。在確認證據、發表文章、引起爭論、鑑定證明這一部分,文章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進行闡述。要抓住關鍵詞句引導學生理解,從“科學家高度的敏感性”、“多次實地考察研究”、“季強帶著中華龍鳥化石標本到了美國蒙大拿大學”等詞句去體會科學家嚴謹的治學態度、不息的探索精神。

  第12~13段:這部分和第一部分前後照應。要聯絡前文,體會為什麼“龍鳥之爭”的結果會震撼全世界,它在科學界有著什麼樣的重要地位。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一部分,體會科學家研究成功以後的喜悅與興奮。

  課後第1題:目的在於讓學生對篇幅較長的課文可採用先瀏覽瞭解大意,再用細讀深入理解的方法。課文的記敘採用了倒敘。而寫中國科學家季強在赫胥黎、奧斯特隆研究的基礎上,獲得證據、確認證據、發表文章、引起爭論、鑑定證明,最後讓所有人承認一個令人驚訝的科學事實:“恐龍沒有滅絕,現代鳥類就是會飛的、長羽毛的恐龍。”則是按照時間和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來寫的。

  課後第2題:季強證明赫胥黎假說的依據,是恐龍到鳥之間那個過渡性生物——“中華龍鳥”的化石。科學家執著探究、熱愛科學的精神和嚴謹的治學態度,讓人敬佩。

  課後第3題:目的主要在於理解和運用。要在理解這幾個詞語的基礎上鼓勵學生運用。

↓↓點選下一頁檢視《恐龍在我們頭上飛》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