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還是創業

  是選擇繼續在職場上找工作,還是會選擇創業的方式?相信很多人都會想過這個問題,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先相關內容,歡迎大家閱讀!


  如果你也在糾結去創業還是繼續工作,請看看這篇文章

  前天,有個應聘者到我們公司應聘採購員一職。

  從他的簡歷上看,他之前在一家國企做採購工作,剛畢業就去了這家公司,在這家公司工作了十二年,一直從事採購方面的工作,今年,受大環境的影響,企業效益不好,所以,上個月向公司提出了辭職。

  一個人能在一個企業工作五年以上,至少說明他的忠誠度還是不錯的,比起一年換三份工作,這樣的簡歷可能更能打動HR。

  面試的過程中,當問到他離職後對自己職業生涯的規劃的時候,他有些猶豫,但是,也很坦誠的講了自己的真實的想法。

  他說辭職後想先去找工作,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如果找不到,那就去創業。

  我問他,創業,想去做哪個行業。

  他說,想去做餐飲行業,他有一個表姐,家在陝西,自己開了一家米皮店,生意特別的好,如果自己在本地也開一家的話,配料的祕方他表姐都可以給他提供。

  我繼續問他,如果你打算去創業的話,那麼你對即將要去做的這個行業做了哪些瞭解和準備?

  他說,目前只是有這個想法,卻什麼也還沒開始做。

  之所以沒有開始做,是因為他一直在猶豫到底是繼續找一份工作打工還是去創業,他拿不定主意。

  在招聘的過程 中,遇到很多的求職者,有創業失敗重返職場的,也有辭職去創業的,還有第三種是在這兩者之間不斷的糾結和徘徊的人。

  很多時候,當我們工作幾年後,對於職場上日復一日的工作開始心生厭倦,羨慕那些不用打卡坐班,不用看別人臉色,時間可以自由支配的創業者,覺得創業是一個特別高大上的事情。

  創業固然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但是它也是有一定風險的,所以,很多時候,不願走出第一步是因為創業那件事是未知的,有一定風險的,是自己沒有經歷過的,是存在很多不確定的,而相對於打工來說,雖說收入不會太理想,但是至少很穩定,到月發工資,不用擔心這個月沒有收入或者賠本。

  這也許是很多人想創業卻沒有付出行動最主要的原因吧。

  那麼,當我們在繼續工作還是去創業中猶豫徘徊時,到底該怎麼選擇呢?以下是關於工作和創業的幾點建議:

  一、走過職業成熟期,再去創業

  在職場中,職業發展有三段“黃金”時光:

  ①23~28歲:水漲船高的階段,最為重要的是專業化能力 ;

  ②28~32歲:從被管理變成管理的階段,開始領悟學高為師,身正為範;

  ③32~37歲:要考慮能否更好獨當一面,拿捏進退,

  即第一個五年做專業,第二個五年做管理,第三個五年做經營。

  如果你走過了這三個階段,至少你對於工作和創業是怎麼一回事就瞭然於心了,這時候再來創業或許成功的機率會大一些。

  二、如果你的職業路徑一直是向上發展的,能力和眼界都處於上升狀態的話,可以選擇繼續工作。

  在職場上,我們都知道男有打工皇帝唐峻,女有打工皇后吳士巨集,他們通過自身的努力,在職場上不斷的逆襲,成為了打工界的傳奇人物。

  可能很多人認為打工是替別人工作,而創業是給自己工作,其實無論是打工還是創業,我認為都是在給自己工作,打工的過程是你在不斷的學習,成長,積累經驗,這些都是留給自己的財富,你付出的努力越大,取得的成就越大,所以,你不是再為別人工作,而是在為自己工作。

  如果通過在職場中工作能讓你實現自身的職業理想,奮鬥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像安迪、唐晶一樣,成為職場精英,那就選擇繼續工作吧;

  三、如果你已經有一個成熟的商業計劃,又有很強烈的創業慾望,那麼就勇敢的去創業吧!

  人的一生,總要為自己的夢想去拼一次,哪怕被撞得頭破血流,哪怕傾家蕩產,但你依然會擦乾眼淚,從頭再來。

  創業,是一個挑戰自己意志力的事,當你有強烈的創業慾望的時候,你才會付出行動,否則很多創業的想法只能停留在腦海中。

  四,如果你打算開始創業的時候,請記得不要給自己留後路。

  在招聘的過程中,碰到很多之前創業失敗的人重新開始找工作,聽到他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如果創業失敗了,就放棄,再去找一份工作繼續幹。

  他們之所以失敗,因為他們都有退路。

  有退路就意味著堅持不下去,堅持不下去就選擇放棄。

  馬雲有一句關於創業很經典的話:今天很殘酷,明天很殘酷,後天很美好。很多人死在了明天的夜裡。

  五、別把創業當成是你不想工作的退路。

  聽過很多人說過一句話:如果有一天干的不順了,就去創業,創業就成了你逃避職場的退路。如果你僅僅把創業當成是你逃避現實工作的一種退路的話,那麼你也不適合去創業,因為,工作的難度與創業的難度比起來簡直是天壤之別。

  對於盲目的,沒有計劃的,只是一時興起,頭腦發熱的創業,多半是不能成功的。

  那麼,在開始創業的時候,請先做好規劃,堅定自己的信心,別貪圖安逸,即便是遇到挫折和困難也要咬牙堅持,因為只有挺過了黑暗的今天、明天,美好的後天才會到來。

  以上是招聘面試過程中遇到的關於工作和創業方面的一些感想,也是關於工作和創業的幾點建議。

  其實,無論是選擇在職場中工作,還是去創業,最重要的就是“用心”,用心去把自己經營好,那麼你所想要的一切都到來。

  作者:清雨淺淺

  連結:

  來源:簡書


  上班還是創業?別衝動,看明白這些再決定

  創業者最需要做什麼?想明白了會更成功!特別是做服務創業者的自媒體, 針對他的創業者自媒體經營,創業導師給他提出了四點問題:

  1、你的使用者是誰?

  2、這些使用者在哪裡?

  3、他們的痛點是什麼?

  4、要解決一個什麼樣的問題?

  這個問題要看起來很普通,想明白了事情就會變的很輕鬆了,針對創業者,最需要的時什麼呢?

  你可以沒有資金?你可以沒有技術?你可以沒有學歷?你可以沒有專案?你可以沒有…...

  但是,你必須需要擁有以下三方面的基本的創業要素:

  一、看清自己

  看清自己並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為絕大部分人已經被教育和媒體洗腦成了一個機器人,也許你過去已經學習了很多,不過學習的大部分觀念是錯誤的,導致你越來越迷茫。

  如何才能看清自己呢?

  1、多維度判斷

  自己搞不明白的,千萬不要去盲信。任何領域,真正有用的都很簡單,搞不明白,千萬不要相信。因為在網路上,太多的人喜歡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去忽悠人,顯得自己很高深。於是寫出來的,容易讓大家看的暈頭轉向。從多個維度看清自己的優勢、劣勢。對自己有個清晰的定位,不莽撞、不蠻幹,廣納人才補足自己的短板才是王道。

  2、唯實踐出真知

  不要自以為是的去判斷,而是要用實踐去檢驗。不然你看的越多,對你自己成功的阻力就越大。我見過非常多的創業者,提到什麼都知道點,但是從來沒有去實踐,儘管學費教了很多,卻始終沒有很好成績。

  3、個性定位

  中國過去幾十年的教育,讓整整幾代人都變的像一個模子出來的一樣,於是導致中國充滿了山寨文化下的平庸。這個時代,中國最需要的是個性,不管做事情什麼,你千萬不要只是像機器人一樣去忙忙碌碌。應該找到自己的獨特個性,這樣你就可以很容易獲得更多的機會,從而影響更多的人。

  二、打碎思維

  思路決定出路,這句口號常常聽,常常喊,但是沒用,因為有用的不是口號,而是:不一樣的思路!

  如果你換個角度去觀察一下週圍,你會發現,絕大部分的人都是碌碌無為,相對比較成功的永遠是少數派,所以你必須要具備少數派思路,以和大眾相反的觀點來思考一些問題,這樣你就很容易找到竅門,不走尋常路。

  例如:傳統觀念:薄利多銷,然鵝,真實的情況是:越暴利越好賣

  因為利潤足夠好,你就可以發動更多人棒你推廣,分享你的利潤,你會變的更加輕鬆。切記:你分的越多,就賺的越多。

  例如:傳統觀念:客戶是上帝,然鵝,真實的情況是:客戶是粉絲

  如果你要把客戶當做上帝,你就找不到客戶了,因為上帝是摸不著看不見的,就算你只是把客戶當做上帝一樣來對待,結果是折磨死你,你也做不好。切記,上帝沒有粉絲多,要把客戶變成粉絲,才是做銷售的最高境界。

  例如:傳統觀念:做生意需要本錢,然鵝,真實的情況是:空手套白狼

  創業的時候,思路比本錢更加重要,每年都有非常多的拿了那筆投資最後死掉的專案。有了好的思路,瞭解了各方的需求,就算沒本錢也可以找到賺錢的機會。

  所以,每一個創業者每天都應該能夠靜下來思考一個小時,從與大眾相反的角度思考,然後你就能夠找到更多好的思路。

  三、連線強資源

  許多創業者,開始網路創業的時候,幾乎什麼都學,又要學做網站、又要學習開發APP、還要學習競價排名、學習淘寶開店、學習微博營銷等等等等,結果是越學頭越大,越學越茫然。

  就算你的智商超級高,把所有的都學會,你也無法成功,因為你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做,就算你能夠讓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做,你也會被累死掉。

  通過觀察我認識的眾多老闆,我發現專業能力越強的老闆,越難成功。因為誰在他手下幹活,都好像沒有他做的好,從而會有非常大的壓力。

  反而那些非常成功的老闆,大部分專業技術都不強,就算本身以前專業技術很強的也要故意裝傻,因為這樣才能讓員工在自己面前沒有壓力,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老闆是提供機會和平臺的,需要更多的人一起組成團隊,才能真正的把事業做大。

  所以,有了好思路之後,聚人比自己苦幹要重要一百倍!

  如何聚人呢?

  就需要把人性搞明白,同時提升自己在各個方面的修為。

  讓每一個有緣的人通過你提供的機會創造出了價值,獲得了巨大收穫,你就成功了。

  所以古人說:小財靠勤,中財靠智,大財靠德。

  所以我建議每一個創業者都要做三件事:

  1、每天寫日記反省自己:這樣會讓自己不被隨波逐流,保持清醒的自我,同事每天進步一點點,一年大變化;

  2、多與各領域強者溝通:學習他們的好思想,理清自己的思路,逐步把複雜事情簡單化,狠狠去做就OK;

  3、不斷整理自己的資源:把自己身邊的人脈整理一下,看看他們都有什麼產品和服務,又有什麼需求,機會就源源不斷的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