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幼兒心理的相關論文

  “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心理教育要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關注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更要高度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這是每一個幼兒教師的神聖職責。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關注幼兒心理》

  【摘要】健康的標準不僅指身體,心理的健康也很重要。本文詳細分析了我國幼兒存在的心理衛生問題及所產生的原因,並提出幼兒心理保健的防治問題。

  【關鍵詞】幼兒;健康;心理衛生

  一:幼兒存在的心理衛生問題

  大量調查研究表明,目前我國幼兒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

  1、 飲食方面:如偏食、挑食、拒食、厭食、貪食。

  2、 言語方面:如發音遲緩、發音含糊、口吃、緘默不語。

  3、 睡眠方面:如入睡困難、睡眠不安、夢遊、夢寐、夜驚、失眠。

  4、 動作方面:如動作過多、過少、抽動、呆滯、刻板。

  5、 情緒方面:如焦慮、恐懼、抑鬱。

  6、 性格方面:如膽小、自私、依賴、孤僻、任性、愛發脾氣、不合群、不友好。

  二:問題產生的原因

  1:家庭。

  家庭是幼兒成長的搖籃,也是幼兒最早接觸和接受最多的社會環境,父母是幼兒第一任啟蒙老師,他們的言行舉止會對幼兒留下深刻的印象。家長的知識水平、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對幼兒智力、性格、品德等心理有著重要影響。

  1、1:家長的知識水平:大量的調查表明,父母受到教育程度、自身修養與兒童心理髮展相關。父母較高文化水平和良好素質,孩子學習成績較好,心理衛生方面的問題發生率較低。一般來說,受到良好教育的父母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並且有能力輔導孩子的學習,幼兒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耳曛目染,受到良好的薰陶。

  1、2:家長的期望值:父母對孩子適宜的期望是孩子成功的動力。如果家長的期望過高或過低都是不妥當的,將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影響。目前,大多數家長都對孩子給予過高的期望,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意願,讓孩子學習美術、外語、音樂、舞蹈等等,為達到目的,不顧孩子的興趣和疲勞,強迫孩子學習;結果不但孩子沒有學會這些技能,反而是孩子對學習產生厭倦;而期望值過低的家長則對孩子關心不夠,要求很低,卻錯過孩子的學習期。

  1、3:家庭育兒方式: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很多心理學家提倡民主式的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每一個成員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並且耐心傾聽別人的意見,家長不會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孩子,也不一味地遷就,而是循循善誘,幫助他們作出正確的決定。

  1、4:家庭氛圍:家庭氛圍是指家庭成員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穩定的心理環境。它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情感陶冶、個性塑造和道德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氣氛主要取決於家長的素質,如果父母經常吵架、牢騷滿腹、悲觀失望、家庭氣氛一定是緊張、壓抑、沉悶、缺乏學習氣氛,在不健康的家庭氣氛中,兒童易形成孤僻、冷漠、焦慮的不良情緒,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1、5:家庭結構:目前我們國家的家庭結構大多數是以三口之家為核心,小部分是與老一輩住在一起,如果祖輩不過分嬌慣孩子,則會形成和諧的家庭氣氛;離婚、單親家庭的孩子則沒有這種待遇,缺乏家庭溫暖及教育,造成憂鬱、情緒不愉快,孤獨的特點,易形成心理衛生問題。

  2、2幼兒園教師的影響。幼兒園教師和保育員的教育方式正確與否,也是幼兒心理衛生問題產生的因素之一。

  如:正面教育即以表揚、尊重、信任、鼓勵、督促、幫助或指導、安慰、暗示、,給予孩子充分的表達、表現創造的機會,從事有益的活動,給予權利:負面教育則對孩子當眾點名、批評、警告或威嚇、訓斥或責罵、體罰,取消權利、沒收、不過問等。

  2、3社會。社會因素所涉及的方面有很多,如人口、住房、環境、交通、治安、人均生活水平、娛樂等。這樣或多或少對幼兒的心理髮展造成正面及負面影響。例如:城市的環境汙染比農村嚴重,而環境汙染會破壞自然環境的平衡,進而影響人的身心健康;城市人員多,生存空間***住房等***狹窄,由此造成人際緊張,加上生活節奏快,競爭激烈,人與人之間缺乏溝通,變得彼此陌生,這種情況自然而然影響到幼兒的心理。

  三:幼兒心理保障

  3.1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重視,。在我國,成人關心的往往是孩子的生理衛生,而較少關心心理衛生。所以,必須普及心理衛生知識,提高全民族的心理健康水平。

  3、2提倡優生優育。母親的生育年齡過大或過小都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母親孕期的心理狀態也影響將來孩子的心理健康。

  3、3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自我意識。首先應讓他們擺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不是"小皇帝",扮演好他應承擔的角色。這對於孩子形成良好的個性十分關鍵。有些獨生子女成為整個家庭中的核心,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居從屬地位,嬌生慣養、隨心所欲,扮演這種角色的孩子易養成任性和自我為中心的不良個性。進幼兒園後,失去父母的依賴,在同伴間無法扮演中心角色,很快就會變得膽怯、畏縮、心理上遭受創傷。

  3、4組織、鼓勵孩子多做遊戲,以遊戲為主的方式學習。在遊戲中,可有意識地設定一些"障礙"。鼓勵孩子克服困難,培養堅毅、勇敢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在遊戲中能力有成功,也有挫折,這種挫折不會造成心理壓力。相反,它使孩子"吃一塹,長一智",磨鍊自己,學到經驗,使自己的情緒變得穩定。對孩子和別的小孩子的遊戲應多加鼓勵,因為它本身就是一種學習人際交往的重要手段。

  3、5創設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使幼兒獲得安全感,形成良好的個性。在不和睦的家庭中,幼兒患口吃、擠眉弄眼、遺尿症等較多。

  3、6注意培養幼兒的獨立性。3歲的幼兒最愛說"不",表現出反抗和不順從。這實際上是他們有了自尊、自信和獨立性的開始。不要強行壓制孩子的"不聽話",或因為他的過失而斥責、打罵。強行壓制,容易挫傷孩子的自尊心,或者在高壓下勉強服從,暗地卻滋生說謊,曲意爭論等不良品性。保護獨立性,還表現在對淘氣的孩子要循循善誘。但不能管束過嚴,淘氣的孩子往往興趣廣泛,善於思考,心理比較健康;相反,有些幼兒特別聽話和安靜,從不吵鬧,一切按吩咐做,成為大家鍾愛的"標準兒童"。這樣的"乖"孩子反倒可能有心理問題。因為他們的"懂事"和"聽話"是一種心理過度壓抑的表現。隨著年齡的增大,成人的關注慢慢減少,他們會變得茫然不知所措,不能獨立適應環境,智力發育也受到束縛。這些幼兒應該是心理保健的重點物件。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