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課文及課後練習答案

  為了幫助同學們複習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這篇課文的知識點,檢測課後練習的答案,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歡迎大家參考。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課文原文:

  “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

  “人家說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

  作為學者和詩人的聞一多先生,在30年代國立青島大學的兩年時間,我對他是有著深刻印象的。那時候,他已經詩興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濃。他正向古代典籍鑽探,有如向地殼尋求寶藏。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鑽之彌堅,越堅,鑽得越鍥而不捨。他想吃盡、消化盡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遠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1930年到1932年,“望聞問切”也還只是在“望”的初級階段。他從唐詩下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杜甫晚年,疏懶得“一月不梳頭”。聞先生也總是頭髮零亂,他是無暇及此的。飯,幾乎忘記了吃,他貪的是精神食糧;夜間睡得很少,為了研究,他惜寸陰、分陰。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動不響,無聲無聞。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幾年辛苦,凝結而成《唐詩雜論》的碩果。

  他並沒有先“說”,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績。

  “做”了,他自己也沒有“說”。他又由唐詩轉到楚辭。十年艱辛,一部“校補”赫然而出。別人在讚美,在驚歎,而聞一多先生個人呢,也沒有“說”。他又向“古典新義”邁進了。他潛心貫注,心會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樓”的主人。

  做了再說,做了不說,這僅是聞一多先生的一個方面,作為學者的方面。

  聞一多先生還有另外一個方面,作為革命家的方面。

  這個方面,情況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為爭取民主的戰士,青年運動的領導人,聞一多先生“說”了。起先,小聲說,只有昆明的青年聽得到;後來,聲音越來越大,他向全國人民呼喊,叫人民起來,反對獨裁,爭取民主!

  他在給我的信上說:“此身別無長處,既然有一顆心,有一張嘴,講話定要講個痛快!”

  他“說”了,跟著的是“做”。這不再是“做了再說”或“做了也不一定說”了。現在,他“說”了就“做”。言論與行動完全一致,這是人格的寫照,而且是以生命作為代價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給了我一封信,最後一行說:“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張,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請傳觀。”

  這是為爭取民主,反對獨裁,他起稿的一張政治傳單!

  在李公樸同志被害之後,警報迭起,形勢緊張,明知凶多吉少,而聞先生大無畏地在群眾大會上,大罵特務,慷慨淋漓,並指著這群敗類說:你們站出來!你們站出來!

  他“說”了。說得真痛快,動人心,鼓壯志,氣衝斗牛,聲震天地!

  他“說”了:“我們要準備像李先生一樣,前腳跨出大門,後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

  他“做”了,在情況緊急的生死關頭,他走到遊行示威隊伍的前頭,昂首挺胸,長鬚飄飄。他終於以寶貴的生命,實證了他的“言”和“行”。

  聞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學者,熱情澎湃的優秀詩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課後練習答案:

  一、細讀全文,畫出精闢的語句,然後複述課文大意,並說出聞一多前期和後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點,前後期有什麼變化,又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設題意圖是,讓學生把握課文大意和聞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的主要特點,並提高把握關鍵語句的能力、複述的能力和概括的能力。

  〖參考答案〗

  聞先生前期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而潛心學術,不畏艱辛,廢寢忘食,十數年如一日,終於在學術上取得累累碩果。後期則投身於民主運動,敢於為人民講話,面對凶殘的敵人無所畏懼,視死如歸,體現出民主戰士的大勇,成為中國革命知識分子的楷模。聞先生在前期和後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對社會認識的變化。但作為一名卓越的學者,一名偉大的愛國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卻是始終如一的。

  二、說說下列句子的含義,注意其中加線部分的意思

  1、那時候,他已經詩興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濃。

  2、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

  3、1930年到1932年,“望聞問切”也還只是在“望”的初級階段。

  4、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5、他潛心貫注,心會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樓”的主人。

  設題意圖是,引導學生確切理解句中詞語,從而進一步理解句子以至文章的意思。

  〖參考答案〗

  第1句“詩興不作”是文言說法。“作”,起。“詩興不作”就是寫詩的興致減少了。20年代,聞一多寫了許多愛國詩篇。從20年代末起,轉入對我國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第2句“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是比喻的說法,指尋找使我國民族文化繁榮昌盛起來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聞先生過了十多年“書齋生活”,企圖從文化上尋找振興民族的途徑。

  第3句“望聞問切”是比擬的說法,把我們的民族比成一個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擬***,說明聞一多當時從文化研究上來探求救國的方法,也還僅僅是走出了第一步。

  第4句“它”指深夜燈火。深夜只有孤燈相伴,本來應感到寂寞,但聞一多則不然,他在一盞孤燈的照耀下,全力進行學術研究,成績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聞一多詩《靜夜》,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前途和人民命運的關切。課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現聞先生深夜從事學術研究那種怡然自適的情景,與“大開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脈相承。

  第5句“潛心貫注”和“心會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說用心極專極深,除學術研究外,沒有別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三、從下面兩題中任選一題展開討論

  1、課文的兩個部分之間,是用哪些話過渡的?把這些話找出來,說說是怎樣起過渡作用的。

  2、這篇文章在敘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寫?說說這些描寫的作用。

  設題意圖是,使學生注意過渡句的運用,以及敘述中描寫的運用及其作用。

  〖參考答案〗

  1、是用兩個句子完成過渡的。“做了再說,做了不說”,這是對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後指出這只是聞先生的一個方面。“聞先生還有另外一個方面──革命家的方面”,這句領起了文章的後一部分。這兩個句子關聯得十分緊密,“僅……還……”“一個方面……另外一個方面……”這都是起關聯作用的詞語,“學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這是呼應緊密的提法。作者在兩個部分之間,用了總承上文和總起下文的句子,在兩句之間又注意彼此的關聯,這樣就使兩個部分的過渡十分自然。

  2、課文中對聞一多的語言、肖像有許多具體描寫。例如炯炯目光、頭髮零亂、昂首挺胸、長鬚飄飄、目不窺園。又有細節描寫,例如“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凡此種種,能起到具體再現聞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風彷彿都成了可以具體感知的東西。

  四、△聞一多先生的事蹟很多,試為本文補充一兩個事例

  設題意圖是,加強學生課外語文活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