罰不當罪的故事

  閱讀成語故事,可以學習知識、積累優美的語言素材。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

  戰國後期,趙國出了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名叫荀況,人們把他的著作稱為《荀子》。

  《荀子》這部著作共有三十二篇,其中一篇叫《正論》,是專門議論政治的。文中提出一個看法:國君要在百姓面前作出好的榜樣。殘暴的國君被推翻,如夏桀被商湯打倒,商紂被周武王消滅等,這些都是好事而不是壞事。

  荀況主張刑罰要嚴明,犯罪的應根據罪行的大小,給予相應的處罰。如果殺人的不償命,傷人的不判刑,那就會縱容犯罪,擾亂社會。有人說:“古代沒有肉刑,只是象徵性地用刑。比如不使用黥刑***古代在犯人臉上刺刻塗墨的刑罰,又稱墨刑***而用墨畫臉來替代;不使用劓刑***古代一種割掉鼻子的酷刑***,而用戴上草做的帽子來替代,這種辦法在混亂的現在是行不通的。如果繼續這樣做,犯罪的人得不到應有的懲罰,犯罪行為將越來越多。

  在闡述了上面這些情況後,荀況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夫德不稱位,能不稱官,賞不當功,罰不當罪,不祥莫大焉。”意思是說,一個人的地位要和品德相稱,官職要和才能相稱,賞賜要和功勞相稱。如果不是這樣,弄得地位和品德不相稱,官職和才能不相稱,賞賜和功勞不相稱,處罰和罪行不相稱,那就會帶來極大的不幸和嚴重的後果。

  ——《荀子·正論》

  【求解驛站】表示處罰過寬或過嚴,與所犯的罪行不相稱。罰,處罰;當,相當,相稱。

  【活學活用】賞不當功則不如無賞,~則不如無罰。

  【妙語點撥】荀況期望國家通過罪罰相等,對犯罪行為起到震懾作用,進而維護封建統治。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的日益發展,如今明目張膽地枉法裁判、違規執法已不多見,但也並未銷聲匿跡。“罰熊冬眠”“罰魚淹死”更多地表現為重罪輕判、輕罪不究等罰不當罪的現象。中國的礦難為什麼頻頻發生,連綿不絕?罰不當罪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罰不當罪現象小覷不得,否則將直接威脅社會主義法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