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課外文言文閱讀解題指導

  在中考中,文言文的閱讀是考生很為頭疼的一個考項,那在課外文言文閱讀中,我們怎麼能拿高分呢?接下來讓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於課外文言文閱讀的解題指導,希望能幫到大家!

  

  閱讀下文,完成第12—15題***12分***

  顧亭林居家恆服布衣,俯身者無寸縷之絲,當著《音學五書》時,《詩本音》卷二稿再為鼠齧,再為謄錄,略無慍色。有勸其翻瓦倒壁一盡其類者,顧曰:“鼠齧我稿,實勉我也。不然,好好擱置,焉能五易其稿耶? ”

  【注】顧亭林:顧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學者。

  1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4分***

  ***1***居家恆服布衣***居住*** ***2***實勉我也。 ***其實,實際***

  13、對文中畫線句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B ***3分***

  A、***他就***多次抄錄,臉上沒有一點生氣的表情。

  B、***他就***抄錄了兩次,臉上沒有一點生氣的表情。

  C、***他就***多次抄錄,臉上沒有一點遺憾的表情。

  D、***他就***抄錄了兩次,臉上沒有一點遺憾的表情。

  14、有人勸說顧亭林徹底消滅家中的老鼠,原因是:《詩本音》卷二稿再為鼠齧。 ***用原文語句回答******2分***

  15、“鼠齧我稿,實勉我也”表現了顧亭林 積極進取***豁達、樂觀***的心態:“五易其稿”則表現了他治學嚴謹***勤勉好學***的態度。 ***3分***

  命題解析

  面對課外文言文考題,同學們首先從心理上不要懼怕。畏懼、慌張只會自亂陣腳,這樣還沒開始答題就已經開始失分了。我們走上中考考場前已經進行了充分的複習,再加上平時的積累,我們已經擁有了解答課外文言文所需要的知識與能力。另外,中考課外文言文內容上一般比較淺顯,並不深奧難懂,在命題上有以下特點:

  第一,選文。中考課外文言文的選文篇幅短小,淺顯易懂。且選文大多為敘事類小故事,這類故事通常能給人以啟示或表達某個道理。

  第二,題型。近幾年中考課外文言文都安排了四道題,12分。四題分別涉及字詞解釋、句子翻譯、篇章理解、主旨把握。具體的題目是,第一題是“解釋加點詞語”,有兩小題,主要是實詞解釋,另外還有 “之”、“而”、“其”、“以”、“於”、“何”六個虛詞也會出現在課外文言文的考察中。第二題是“翻譯文中的句子”,一小題,既有要求將文中的某句話翻譯成現代漢語,也有給4個選項,選擇正確的義項。第三題和第四題是主觀簡答題。通常第三題的提問重點在語段內容的理解上,這一題一般能從語段中找到解答的語句。第四題多是對短文中的人物進行性格特點的概括,或提問語段給人的啟示或閱讀後能從語段中得出什麼道理。

  第三,考點。雖然課外文言文的選文來自課外,但遵循的卻是 “題在課外,答在課內”的原則。課外文言文考題主要考查的是同學們閱讀文言篇章的能力,這能力從何而來?當然是從課內來。所以,實則考查的是同學們將課內學到的知識遷移至課外的能力。

  三、解題技巧

  在答題之前我們要結合註釋,疏通文意,讀懂語段。不能僅初讀一遍就匆忙答題,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當你能簡單複述故事情節後才能開始做題目。

  1詞語解釋題

  1、重平時積累,從課內到課外。

  本著“題在課外,答在課內”的原則,課內的文言實詞和幾個常用的虛詞解釋要牢記在心。觀察近五年的考題,試題涉及到的詞語解釋有這樣幾個:徙、去、使、居、故、歸、詣、為、具等,課外語段中的解釋與課內的解釋相同。

  另外,我們應該知道許多詞語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釋。以前五年的考題為例,上面考到的詞語中,“徙”和“詣”初中階段我們只學過他們的一種解釋,“徙”解釋為“遷移”,“詣”解釋為“往,到……去”,其餘都有兩種以上解釋。所以我們要把學過的各種解釋都回憶起來,從中選擇最為恰當的,還要把你認為最為恰當的詞義代入句子中,結合句子以及語段內容進行整體理解。

  2、組詞法。組詞法就是嘗試著給你不懂的文言實詞用現代漢語組詞,看看能否通順地放在句子中。如果上下文意貫通,那組詞後的詞語就是這個文言實詞的解釋。當組詞後大概意思是對的,但放到句子中有些彆扭時,那麼就回到原文看這個詞在句中是什麼詞性,根據詞性再進行適當調整,變換成合適的近義詞,一般就可以使句子前後順暢了。這裡需要注意的是,運用組詞法時首先要注意原詞的詞性,組成詞語後的詞要保持詞性不變。

  2句子翻譯題

  要求翻譯的句子中往往有一些關鍵的詞,這些詞往往是一些實詞。老師閱卷時這些關鍵的詞就成了評分的“分點”。比如2009年中考課外文言文的句子翻譯題,考的是“白者頻來顧視之”,我們很容易就能知道要翻譯這句句子關鍵要將“頻”“顧”“視”這幾個詞翻譯出來。“頻”並不在2009年考察的150個實詞內,但是我們可以將它解釋為“頻繁”,或者用其他同義的詞替代,如“多次”等。而“顧”、“視”都能解釋為“看”。 2009年的考題中“之”字加了點,結合2009年的考情,因為考前將常用虛詞“之”也列入了考查範圍,因此,將“之”所指代的“黃小雞”一併翻譯出來也是關鍵所在。以上就是所謂的“拆分”,然後把這些翻譯出來的詞再“整合”成一句話。

  整合不是作簡單的加法,整合後的句子還要通順流暢。為了做到通順流暢,我們可以將省略的部分補足,甚至可以添一些輔助性的詞語讓語句更合理通暢;有時候還遇到一些特殊的句式,這些文言句子的語序與現代漢語的不同,翻譯的時候要將他們調整成現代漢語的語序。

  2010年中考的翻譯題改為選擇題型。不少同學錯選為A項,是把文中的“再”理解為“多次”,儘管在本句中也能講得通,但我們在課內學習《曹劌論戰》一文中“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明確掌握的是“第二次”,所以選擇B。

  3內容理解題

  從近五年中考本道試題的形式上看,這五年的題目均為填空簡答題。五年中有三年的題目後面帶有答題要求。答題要求分為兩種,即要求答案用文中的話表述,或答案用自己的話表述。從提問內容看,所有題目都針對故事中的情節或人物發問,目的是考查考生是不是讀懂了故事。一旦考生對語段理解無誤,回答這類題目基本不存在難度,而沒有讀懂語段,這類題目的正確率也就不能保證了。

  因此,回答這一題的關鍵首先在於對語段的整體理解,即讀懂故事。然後,要先審題幹,再找內容。這類題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題目問的是哪方面的內容,然後再有的放矢地去找。若要用自己的話表述,那麼找到原句之後還要將原句轉化成現代漢語的方式表述出來。

  4主旨理解題

  課外語段通常選用短小又有意義的故事作為考試的選文,這類故事的情節或人物都能給人以一定的啟示。

  這一題要在讀懂語段的基礎上完成,與內容理解題不同的是這一題的答案不再能從文章中找到。初中階段,我們接觸到的文言文或寫人或寫事,有的還是寓意鮮明的寓言故事,這些文章涉及到的主題不外乎三種:為人的道理、處世的方式、科學哲理。如何做這些題呢?除了讀懂故事之外,在答題技巧上還要懂得抓細節。

  什麼是抓細節?簡單的說就是故事的情節或人物的個性。比如,鄭人白天移席,晚上也移席;秦西巴放生,而孟孫辭退秦西巴又聘請他;人們為鮑魚置屋立廟;卓茂把自己的馬給他人;白雞養黃小雞,這些就是細節,從這些細節中總結出文章的主旨比胡亂總結更有效。

  此外,也要適時積累一些“主旨”。平時讀到的文章告訴我們的道理,給我們的啟示,我們要做個有心人將它們記下來。有時候文章雖然不同,但主旨卻相似,考試時若遇到了類似的文章,平時的積累就有用了。

  課外文言文閱讀指導

  課標要求

  新課標要求七-九年級學生能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考題解析

  面對課外文言文考題,同學們不要懼怕,畏懼、慌張只會自亂陣腳。我們要相信自己,相信老師。因為經過多年的學習積累和多番的複習鞏固,我們已經擁有了解答課外文言文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同時,中考課外文言文考題選文篇幅短小,選材並不深奧難懂,內容比較淺顯,題型常態,同學們做到兩個“立足”,學會四個“解題技巧”,就能遊刃有餘。

  兩個“立足”

  01

  立足課本

  課外文言文的考查內容主要是解釋實詞含意、分析虛詞用法,翻譯文中重要的句子和理解文章等。

  實詞含義和虛詞用法的考題是課內到課外的遷移,實際考查學生掌握課內知識點的情況,所以必須要認真紮實地學好課內文言文,文言實詞和幾個常用的虛詞的用法和解釋要牢記在心。

  02

  立足課堂

  課堂是獲取知識,培養語文能力的最主要途徑之一。要重視課堂聽課,跟隨老師的複習進度,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合自己的複習計劃,運用聯想、比較、對比等方法溫習學過的知識,有目的地進行歸納整理,對已學知識實現再認識,使知識系統化,達到溫故知新,舉一反三,遷移運用的效果。

  四個“解題技巧”

  01

  通讀

  在答題之前一定要結合註釋,疏通文意,做到基本讀懂語段。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最好能簡單複述故事情節後再開始答題。

  02

  組詞

  通俗的說,“組詞”法就是嘗試著用現代漢語給不甚明確釋義的文言實片語詞,然後挑選能通順句義的解釋。同時要留意詞語在句中的詞性,運用組詞法要注意原詞的詞性和組成詞語後的詞性要保持一致。

  如:賓客意少舒 → 少:稍微

  終日無少怠 → 少:稍微

  驢不勝怒,蹄之 → 蹄:用腳踢***名詞作動詞***

  03

  整合

  句子翻譯的考題,要求翻譯的句子中往往有關鍵詞,要沉著冷靜的拆分好這些詞語***這時候要運用到句讀的方法***,然後逐個判斷這些詞的用法和含義,再把這些翻譯出來的詞 “整合”成一句話。“整合”不是簡單的加法,整合後的句子要通順流暢,要將省略的部分補充完整,甚至還需要新增一些輔助性的詞語讓語句更合理通暢。當遇到一些特殊的句式,翻譯的時候要調整成現代漢語的語序。

  如:古之人不餘欺也。***不欺餘***

  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村中好事者少年***

  04

  理解

  理解內容的考題,要求基本分為兩種:用文中的話表述,或用自己的話表述。

  針對故事中的情節或人物發問的考題是考查考生是否讀懂文章,考生對語段理解無誤,回答這類題目基本不存在難度。在整體理解語段的基礎上,回答這類考題要先審題幹,再從文中找內容。這類題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找到,考生要看清題意然後再有的放矢地去找,不可盲目。若要求用自己的話表述,那麼找到原句之後就將原句轉化成現代漢語表述出來。

  主旨理解和拓展延伸類考題設題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夠認同和吸納文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精華,進而內化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些文章涉及到主題不外乎“為人的道理、處世的方式、科學哲理”,同學們要做個有心人,把平時學到的文章主旨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記下來。很多時候雖然文章不同,但主旨相似,人物性格也接近。考試時若遇到了類似的文章,平時的積累就派上用場。

  如《鄒忌諷齊王納諫》與《孺子善諫》對比閱讀,問:

  文中的“少孺子是個怎樣的人”?初中階段我們還學過哪篇文章刻畫的人物形象與孺子相似?

  答案:少孺子是一個為國家利益著想,有聰明才智的人。他的性格與《公輸》中的墨子相似。

  知識積累

  1、兩個名詞連用,或名詞和代詞連用,它們如果不是並列關係或修飾關係,那麼其中必有一個名詞活用為動詞。

  例如:不能名其一處。“名”活用為動詞“說出”。

  2、如果名詞放在助動詞、副詞的後面或助詞“所”“者”的前面,那麼這個名詞就活用為動詞。

  例如: 假舟輯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名詞“水”,用在助動詞“能”後,活用為“游泳”。

  3、謂語後面的介詞結構通常作主語,名詞後面如果接上了介詞結構,那麼這個名詞就要活用為動詞。

  例如:樹之以桑。

  名詞“樹”後有介詞結構“以桑”,“樹”活用為動詞,是“種植”的意思。

  4、名詞與連詞“而”連線時,活用為動詞。

  例如: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

  “而”一般連線動詞、形容詞或動詞性片語、形容性片語,不用來連線名詞或名詞性片語。名詞“衣冠”活用為動詞,“穿好衣服,戴上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