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課後練習答案

  想要學好初中語文,那麼在學完每篇課文後及時地做好課後練習是關鍵,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初三語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課文原文:

  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總自誇著“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誇了,只希望著國聯,也是事實;現在是既不誇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

  於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單據這一點現象而論,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後來信“國聯”,都沒有相信過“自己”。假使這也算一種“信”,那也只能說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自從對國聯失望之後,便把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會疑,一個轉身,也許能夠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條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漸玄虛起來了。信“地”和“物”,還是切實的東西,國聯就渺茫,不過這還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賴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著自己。

  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著“自欺力”。

  “自欺”也並非現在的新東西,現在只不過日見其明顯,籠罩了一切罷了。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①,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後繼的戰鬥,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於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於全體,那簡直是誣衊。

  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樑。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

  一、你也許從歷史課知道,中華民族一向是富於自信力的民族。想一想,如果你面對“中國人失掉自信力”的錯誤論調,你將怎樣批駁?再熟讀課文,看看課文是怎樣寫的:怎樣從對方論據不能推出論點來直接批駁,又怎樣提出正面論點作間接批駁?從中你獲得哪些啟示?

  此題意在培養學生把握駁論的能力。

  第一問。批駁一個錯誤觀點,學生從小起就在生活中不斷地遇到,不斷地在增長這方面的能力。學生也許沒有寫過駁論文,但口頭實踐是不會少的。因此,不妨讓學生思考一下,怎樣批駁“中國人失掉自信力”的錯誤論調。

  第二問。作者承認對方的論據是事實,但只能指一部分人,不能指全體中國人,因此不能證明論點。這是通過駁論證來駁論點。作者又提出正面論點,指出“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這就間接批駁“中國人失掉自信力”的錯誤論調。

  第三問。可讓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二、聯絡全文,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國人”的含義,說明“狀元宰相”“地底下”指的是什麼。

  1、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樑。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3、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著“自欺力”。

  4、於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5、假使這也算一種“信”,那也只能說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自從對國聯失望之後,便把這他信力都失掉了。

  此題意在培養學生揣摩語言文字的能力,並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

  五個句子中“中國人”的含義,依次是:指極少數頑固分子以外的中國人民;指廣大人民;指國民黨反動統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指所有的中國人;指國民黨反動統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狀元宰相”指當時國民黨反動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當時還處於地下鬥爭狀態的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革命力量。

  三、課文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樑”。“這一類的人們”,在上世紀30年代,“有確信,不自欺”,“在前仆後繼的戰鬥”。在今天,他們是什麼樣的人呢?試寫片段作文,作一番介紹。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聯絡實際學習課文。

  本題答案不求一致,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