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養生小偏方

  秋季是從立秋至立冬3個月,秋季的特點是由熱轉寒,陽消陰長。所以秋季養生保健必須遵循 養收 的原則,其中飲食保健當以潤燥益氣為中心,以健脾補肝清肺為主要內容,以清潤甘酸為大法,寒涼調配為要。下面就讓小編告訴你,歡迎參閱

  中醫治療便祕的偏方

  便祕,常見症狀是排便次數明顯減少,每2~3天或更長時間一次,無規律,糞質乾硬。長期便祕會影響脾胃的執行,造成大腸的傳導失常,產生大量毒素堆積,會繼發腸胃不適、口臭、色斑等其他症狀,所以調理腸胃很重要。中醫治療便祕的偏方如下:

  1、取生甘草2克,用15~20毫升開水沖泡服用。每日1劑。本法專治嬰幼兒便祕,效果滿意,一般用藥7~15天即可防止復發。

  2、胖大海5枚,放在茶杯或碗裡,用沸水約150毫升沖泡15分鐘,待其發大後,少量分次頻頗飲服,並且將漲大的胖大海也慢慢吃下,胖大海的核仁勿吃,一般飲服1天大便即可通暢。

  3、大黃5-10克,研為粉末,用醋調為稀糊狀,置傷溼止痛膏中心,貼雙足心湧泉穴,10-15小時後取下,一般用藥一次即見效。可清熱消積,導滯通便。

  4、芒硝5克,研為細末,置傷溼止痛膏中央,外敷雙足心湧泉穴處,每日一換,連續3-5天。可清熱導滯。

  5、生大黃、焦山楂各等量。將二藥擇淨,研為細末,裝瓶備用。使用時每次取藥末十克,用米醋或清水適量調為稀糊狀,外敷於患兒雙足心湧泉穴及肚臍孔處,敷料包紮,膠布固定,每日一換,連續3—5天。可清熱導滯,消積化食。

  6、生大黃、雞內金各等量,擇淨研為細末,裝瓶備用。使用時每次取藥末10克,用米醋或清水適量調為稀糊狀,外敷於雙足心湧泉穴及肚臍孔處,包紮固定,每日一換,連續3—5天。可清熱導滯,消積化食。

  7、連須蔥頭5個,生薑1塊,食鹽9克,豆豉10粒。上藥共搗成餅狀,烘熱後貼臍上,膠布固定,良久大便可通。如不通,可再敷。

  8、將一把蔥搗碎拌成餅狀,貼在肚臍中,用熱水袋裝開水熨蔥餅。注意不要造成燙傷。

  9、左手拇指用勁按右手掌心數回,捏大拇指到小指,從指根到指端,一段段捏上再捏下數個來回,每指捏完再重捺掌心,再換右手按左手。眼睛閉著,全神貫注做手指操。堅持半年可見效。

  10、兩手中指按壓兩側迎香穴***鼻孔兩側凹陷處***5-10分鐘,出現痠痛為止,可刺激大腸,治便祕和大便困難。

  秋季養生要點你知多少

  1、健康飲食

  秋季膳食要以滋陰潤肺為基本原則。年老胃弱者,可採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此外,還應多吃一些酸味果蔬,少吃辛辣刺激食品,這對護肝益肺是大有好處的。

  2、調理脾胃

  立秋之後應儘量少吃寒涼食物或生食大量瓜果,尤其是脾胃虛寒者更應謹慎。夏秋之交,調理脾胃應側重於清熱、健脾,少食多餐,多吃熟、溫軟開胃,易消化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油膩類食物,秋季調理一定要注意清洩胃中之火,以使體內的溼熱之邪從小便排出,待胃火退後再進補。

  3、預防秋乏

  俗語說的好“春困秋乏”。秋乏,是補償夏季人體超常消耗的保護性反應,常表現為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等。防秋乏的最好辦法就是適當地進行體育鍛煉,但要注意循序漸進;保持充足的睡眠,亦可防秋乏。

  4、預防秋燥

  秋天雨水較少,天氣乾爽,人體容易虛火上延出現“秋燥”,中醫認為,燥易傷肺,秋氣與人體的肺臟相通,肺氣太強,容易導致身體的津液不足,出現諸如津虧液少的“乾燥症”,比如面板乾燥,多有咳嗽。防秋燥,重在飲食調理,適當的選食一些能夠潤肺清燥、養陰生津的食物,比如酸角、西番蓮、梨、甘蔗、荸薺、百合、銀耳等。

  5、預防感冒

  秋季感冒增多,預防感冒,首先要根據氣溫變化適當增減衣服,尤其是老年人更要注意;其次室內的空調溫度不要過低,一般在25℃~27℃最好。秋季是疾病的高發期,遇到疾病一定要及時就醫以免耽誤病情。

  6、早起早睡

  早睡以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以舒達陽氣。近代研究表明,秋天適當早起,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起床前適當多躺幾分鐘,舒展活動一下全身,對預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義。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