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附答案

  教師資格證是教育行業從業人員教師的許可證。接下來,小編為你分享。

  初中語文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傷仲永》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初中語文《傷仲永》主要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奮的一生髮明瞭無數的東西,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發明大王”,人們都認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麼是“天才”呢?他的這句名言就是最恰當的解釋。遺憾的是有很多人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自恃聰明,自認為有天賦,結果最終淪為庸才、蠢才。

  ***二***整體感知

  1.結合課下注釋通讀全文。

  2.教師泛讀,糾正讀音、句讀。

  3.學生再讀課文,理解文章大意。

  4.教師對學生的表現進行適當的鼓勵。

  5.師生一同總結規律:要想把文章讀懂,必須看註釋。看註釋之後仍然有問題,要討論交流。要想把文章讀得流暢,就要多讀,反覆讀。

  【設計意圖】本文註釋較為詳細,學生先結合書下注釋,著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反覆的朗讀來讀準字音,理解文意。

  ***三***深入研讀

  通過多遍的“讀”之後,學生肯定會產生疑問,下面結合原文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問答比賽,並用原文回答問題。

  ***1***我們的問題是——作者為什麼要寫這篇作品,要告訴我們什麼道理?這篇文章寫出了王安石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寫這篇文章主要想告訴我們天生聰慧的人還是非常需要後天的教育的。勤奮出天才,不管原先你多麼聰慧,你都得接受後天的教育。

  ***2***如果不進行後天教育,人會怎麼樣?

  “泯然眾人矣。”

  人就會變得跟平常人一樣,沒有什麼特點了。

  ***3***如果是一個平常人,再不接受教育會怎麼樣?文中有提到這個問題嗎?來讀一讀。

  “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4***王安石對方仲永是個什麼樣的態度,哪個組來回答?

  “傷”,哀傷嘆氣。

  ***5***最後一段蘊藏什麼道理?你同意這種說法嗎?請說明理由。

  這段話講的道理就是如果一個具有天賦的人沒有經過後天的教育也會變成一個普通人,如果普通人不接受任何教育的話就會變得連普通人都不如。

  【設計意圖】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提問和答問,教師加以規範和引導,這樣形式的展開是建立在學生反覆閱讀的基礎之上的,符合“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理念,這樣能夠培養學生獨立、自主進行思維加工。

  ***四***拓展延伸

  談談本文的語言表達怎麼樣?講究邏輯,非常清晰。

  ***五***小結作業***A、B選其一***

  A.如果方仲永是你的同學,在他輟學之際你會怎麼做?***寫一篇文章***

  B.你怎樣評價仲永的父親?假設你有一個這樣的父親,你會怎麼做?***寫一篇文章***

  可以參考《論語》中的語句。

  板書設計

  初中語文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答辯題目解析

  1.對於當下文言文難教、學生難學,請你給出適當的意見?【教學實施】

  【參考答案】

  文言文難教,學生難學,在平時的教學中普遍存在,我在教授《傷仲永》時是這樣做的:

  一開始,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四層的階梯圖,隨著教學的深入,學生們漸漸明白其用意:從第一臺階上到第四臺階,學生得到的不僅是當堂課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以後學習此類文章的方法。這種將學習內容和方法有機結合的教學方式會讓學生不斷品嚐著前進的喜悅和興奮,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當一個學生說到“傷”表達了王安石對方仲永的同情時,儘管不恰當,我也沒有立刻否定,看似針對個體回答的追問,卻巧妙地提醒其他學生如何尋找最理想的答案,同時告訴學生們要有嚴謹的求學態度。而且,儘管我沒有把這個問題揪出來專門進行理論說教,但此過程和最後的結論卻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在我一步步仔細又有設計的引導過程中,學生深刻地意識到“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就會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自信。

  我不反對針對現實問題而產生的應試教學方式,但是主張在生成教學的基礎上合理運用。這節課將知識、學生、老師緊密結合在一起,改變了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充分釋放了學生的個性和主體性,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請你談談,如何在課堂上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教學方法】

  【參考答案】

  我認為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是十分關鍵的,所以我這節課是這樣設計的:

  首先,精心設計啟發性思考問題要想讓學生提出問題,首先教師要能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藉此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和見解,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思維始於問題,設計好的問題、適宜的問題、能引起學生積極思維的問題,是開展有效教學的前提。問題的設定要有一定的挑戰性,有一定的思維量,還要有適當的啟發,“由遠而近”“由弱到強”地逐步啟發。如上述教學片斷中的設問:“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矣’的原因。”既考慮到優秀生的思維敏捷——學生自己思考,又照顧到潛能生的思維侷限——可以在文中尋找,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啟發。

  其次,課堂教學注重學生的思維訓練,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瞭解學生有什麼思維障礙,關注學生是如何突破障礙的。上述教學片斷中“請談談你的高見”——給學生髮表自己見解的機會,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思維結果和思維過程;“如果方仲永的父親讓他去學習,他一定會成才嗎?”通過追問,引導學生再思考,回到教學的目標上來。

  最後,充分展示問題的研究過程雖然提出問題遠比解決問題重要,但是一旦提出了問題,特別是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教師一定要給以重視,展示問題的研究過程,並讓學生親自參與,從中悟到什麼和學到什麼,讓學生的認知得以昇華,思維得以訓練,能力得以提升,達到“終身學習”“不教”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