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匠人精神演講稿文章_弘揚工匠精神演講稿

  匠人精神 是時代賦予編輯的新的要求,既包括了對於傳統出版業的熱愛以及認真編校等優秀品質的繼承,也包括了在數字時代對於新的出版模式的開拓以及新的專業知識的學習。不管是工作上還是學習上,我們都需要匠人精神。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於匠人精神演講稿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關於匠人精神演講稿文章篇一

  大家好!

  “傳統服裝行業競爭壓力大,學藝的過程又很枯燥乏味,工資待遇也不高,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意來做學徒。即使有也很難熬過三年學徒期,無法出師。”3月31日,靜安區政協委員馬穎慧在靜安區政協一屆一次會議上指出,上海傳統技藝正面臨人才斷層、後繼無人的窘境,引起委員們的強烈共鳴,大家一致呼籲弘揚“工匠精神”,救救滬上“老字號”。

  靜安區擁有豐富的滬上“老字號”資源,漫步陝西北路,“白玉蘭”真絲、“第一西比利亞”、“美新點心”等。其中,魯庵印泥製作技藝、亨生奉幫裁縫縫紉技藝、龍鳳旗袍手工製作技藝、鴻翔女裝製作技藝、王家沙點心製作技藝、陸氏傷科療法、大美華布鞋製作技藝等等,都是滬上“老字號”非遺技藝的典型代表。

  但近年來,眾多滬上“老字號”品牌陷入青黃不接、人才斷檔、後繼乏人的繼承荒。一項調查顯示,在上海被調查者中僅有1%的人願意當工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龍鳳旗袍製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方素文告訴記者,這些年在“君子不器”等觀念的影響下,很多年輕人已經不願意從事技術工作,這種人才發展中“匠人精神”的缺失,不僅讓“老字號”品牌甚至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陷入繼承荒,也抑制了老品牌自身創新創造活力的迸發,更讓中國製造遭遇“人才瓶頸”。

  有委員指出,一些“老字號”企業由於經營規模小、歷史負擔重、人員結構老化等原因,市場化能力和品牌創新動力明顯不足。加之“老字號”品牌的工匠整體收入不高,國家級、市級的“老字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難以得到與自身精湛技藝相匹配的收入,學徒收入則更加有限,造成了像方素文這樣的“老字號”技藝非遺傳承人招不到學徒,或者只能招收外地學徒。但在上海生活成本日益提高的壓力下,部分有發展潛力的學徒無法安心學藝,跳槽離職率很高。

  委員在調研中還發現,被認定為靜安區級非遺傳承人的,目前尚只是榮譽,沒有相關津貼。此外,根據現有國家相關政策,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每個專案只限一位,這讓該技藝師承的其他中高階技師看不到希望,從而導致動力不足、人才流失。

  那麼,如何拯救“老字號”呢?有委員倡導,當今社會需要重視匠人、匠藝、匠心的培養,加大對勞動技術能手、手工藝能手等特殊人才的關注和扶持力度。還有的委員發現,靜安區政府相關部門就曾牽線逸夫高階職校與“老字號”企業對接,為非遺傳承人輸送了一批學員,取得了顯著成效和社會反響。因此建議讓靜安區域內眾多的國家、市、區級的非遺技術、“老字號”品牌文化和歷史走進學校、走進社群。同時關心好區域內各級非遺傳承人、中高階技師隊伍,進一步調動非遺傳承人的積極性。

  據瞭解,去年靜安區相關部門做了積極探索和有益嘗試,率先推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資助計劃》,作為區文化發展專項基金的一個專案,對區內非遺傳承人帶教學徒及學徒本人進行資助,在一定程度上對保護和鼓勵非遺技藝的傳承起到了積極作用,對非遺傳承人及學徒也產生了激勵效果。

  今年全國“兩會”上,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新靜安的“老字號”品牌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非遺傳承人才集聚,資源優勢明顯,基礎工作也較為紮實,委員們呼籲,以每年6月份的文化遺產日為契機,喚起對老字號非遺技藝傳承的重視。

  謝謝大家!

  關於匠人精神演講稿文章篇二

  大家好!

  就目前的大環境下,個人和企業都面臨巨大的生存挑戰。截止20xx年,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為全球最多,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為什麼這些長壽的企業扎堆出現在這些國家,是一種偶然嗎?他們長壽的祕訣是什麼呢?結果是他們都在傳承著一種精神——工匠精神!

  說到工匠精神,我第一個總能想到瑞士手錶。百達裴麗、朗格、勞力士、江詩丹頓這些頂級豪表,全都產自瑞士。一塊手錶價值千萬,卻有讓人不得不服的理由:小小機械錶殼裡,能有744個零件,最小的細如毫髮。一個頂級表匠全身心投入,一年只能製造出一塊。這樣的一絲不苟,讓瑞士手錶成功地從日用品變身奢侈品,百年不衰。

  而我國鋼鐵產量世界第一,高鐵速度世界第一,擁有的大學生數量世界第一,卻生產不出一個小小的圓珠筆筆珠;德國人口只有我國的1/17,卻有2300多個世界名牌。這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遇到的尷尬處境。西門子公司總裁說:“精益求精製造產品,是我們德國企業與生俱來的天職和義務!”精益求精的通俗解釋就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依靠這種精神,我國才能生產出更多與製造業強國質量同樣過硬的產品,創造出世界聞名的中國品牌。在新經濟中,製造業與服務業正在實現融合,科學家和工程師同樣需要工匠精神,工匠也同樣需要創新精神。許多人嘆惜中國產品是一流產品、二流包裝、三流利潤,其實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會長期存在價廉物美的產品,超額利潤永遠是對產品創新的獎賞。激勵萬眾創新需要有嚴格的績效考核機制,重賞創新成功者,寬容創新失敗者,堅決杜絕“幹好幹壞一個樣、遇到問題繞著走”的現象。

  很多人認為工匠是一種機械重複的工作者,其實工匠有著更深遠的意思。他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氣質,堅定、踏實、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為企業家。但大多數成功企業家身上都有這種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不是口號,它存應在於每一個人得身上和心中。長久以來,正是由於缺乏對精品的堅持、追求和積累,才讓我們的個人成長之路崎嶇坎坷,組織發展之途充滿刑荊。這種缺乏也讓持久創新變得異常艱難,更讓基業常青成為鳳毛麟角,所以,在資源日漸匱乏的後成長時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發展的必經之路。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一位日本最有工匠精神的企業家稻和盛夫的經典自述,他說,“當你把一個產品完全當做自己的孩子,滿懷愛意、細心觀察時,必然就會獲得如何解決問題、如何提高製成率的啟示。”

  最後,希望大家把博實扛在肩上,產品放在心中,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下去,祝福博實早日實現自己的企業願景!

  關於匠人精神演講稿文章篇三

  “工匠精神”之所以沒辦法實現,因為它是“德”,而不是“才”。“德”這個東西,只能主觀理解,卻不能客觀判斷,你以“德”為標準,而不是“才”為標準,最終的結果一定是,誰跟媒體關係好,誰跟地方政府關係好,誰就有工匠精神。

  咱們先看看這個詞是啥意思: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刻,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具體點來說,就是工匠們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昇華的過程。工匠們對細節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極致,對精品有著執著的堅持和追求,把品質從99%提高到99.99%,其利雖微,卻長久造福於世。

  不像工業4.0那麼複雜,也不像大資料那麼雲裡霧裡。而這麼簡單個概念之所以在中國會這麼火,原因更簡單,連都不得不承認,咱們沒這個東西。

  關於為什麼德國人日本人有工匠精神,而我們中國人沒有,各種學者眾說紛紜,最後其實就一個結論:人家日耳曼人就是牛,民族性就是嚴謹,人家精神境界就是高。

  這看起來好像說得通,但是兔哥仔細研究了一下歷史,發現有點問題,東德也是日耳曼人啊!東德經濟崩潰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產品質量差,失去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市場後,經受不住西方的競爭。難道這日耳曼人的工匠精神難道還是按村東頭村西頭分的嗎?

  對於中國製造而言,工匠精神將帶來怎樣的未來?事實上,高鐵就是個很好的範本。巨曉林對此深有感觸。他認為,中國從十幾年前才開始做高鐵,到現在許多部分已經世界領先,就是因為在國家重視之下,高鐵從業者始終堅持著工匠精神。政府工作報告中還提到,要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趙萍認為,這意味著企業和員工不能只顧及短期利益,還要考慮長期的社會效益。孫明波則以青島啤酒創國際品牌的經驗為例說,一定要有定力,不能什麼賺錢就做什麼,要牢牢抓住做品牌的主線,才有發展潛力。

  “工匠精神為中國製造指明瞭方向,對於我們從業者來說,這是一種啟示,那就是中國製造轉型升級的時機到了。” 李令紅將此視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部分。他分析說,我們國家能製造出許多高精尖裝備,但是長時間以來社會各界對工匠精神未能予以重視,這導致許多產品數量過剩,但是品質不行。“在升級換代之時,我們要大力弘揚這個時代的工匠精神,使中國製造能夠成為響噹噹的品牌,真正走向世界。”

  今天我們真正要學的,是工匠制度,用制度養成製造業的工匠習慣,再把工匠習慣昇華為工匠精神。

  制度——習慣——精神,這是中國製造文藝復興的必經之路,而這條路不能靠儒家,必須要靠法家。

  別用“工匠精神”的浪漫,掩蓋“工匠制度”的缺失。

  點選下頁檢視更多關於匠人精神演講稿文章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