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與學生溝通技巧有哪些

  與人溝通的能力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教師溝通能力的強弱,溝通水平的高低,可以直接影響我們的工作。下面小編為你整理學生與老師溝通方法,希望能幫到你。

  教師與學生溝通技巧一、接納學生

  接納是這樣的一種心理品質:“教師相信學生是一個有價值的人,並想盡一切辦法讓學生相信他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幫助學生相信他的老師即使對他的某些行為和想法不認同,而且它們必須改變,但是,他在老師的眼中仍然是一個有潛力和價值的人。” 老師不要求學生先改正錯誤,變得完美,然後材接受他,而是始終無條件地相信學生自己有朝好的方面去無限發展的可能性,這是接納較完整的品質。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諮詢專家高頓認為接受他人是培育良好關係的重要因素。接受令學生深思,敞露自己的情感;不接受則使學生焦慮不安,導致反抗致使交流滯塞、終止。但大多數教師都認為如果你接受一個孩子,他會保持老樣子,所以要他將來變好的最好辦法就是告訴他你對他的行為不能接受。師生間之所以會出現交流不暢正是因為教師通常的反應方式——訓斥、命令、探詢——使學生感到自己是不對的、不應該的、不可接受的。

  讓我們通過一個例子來看看教師的尊重會帶來怎樣的效果。

  例:一個學習成績最差的學生舉起了左手要求回答老師提的問題。可是當老師問到他時,他卻答不上來。感到奇怪的老師後來問他為什麼不會也舉手時,這個學生哭著說:"老師,別人都會,如果我不舉手,別人會笑話我。"下課後,老師私下裡告訴這個學生,下次提問時,如果會答就舉左手,不會就高舉右手。此後,每看到他舉左手,老師都努力給他機會讓他答,舉右手時則從不讓他站起來。一段時間後,這個學生變得開朗了,學習成績也有了很大的進步。於是老師悄悄地把這個方法也告訴了班裡其他幾個學習不好的學生。結果,他發現整個班都變了。

  在這個例子中,教師很好地接納了一個學習成績最差的學生:他由學生的話中感到了學生有一顆強烈的自尊心,並充分地予以尊重;只要該生舉起左手,老師都努力給他機會讓他答,儘量給他創造前進的機會;他沒有因為該生的學習成績差而乘機教育:“如果你用心讀書的話就能回答出來了,你為什麼不努力些呢?”

  試想,如果這位老師聽了學生的話以後譏誚道:“你不會還舉手湊什麼熱鬧?!”或者乾脆吼一句:“你真是無藥可救!”或者無動於衷地說:哦,我知道了,你回去吧。而在以後的教課中則不給這位差生以機會。那麼,這個學生又會發生什麼變化呢?深深的自卑進而覺得自己真的“無可救藥”,索性“破罐子破摔”;或者產生一種強烈的牴觸情緒,討厭老師也討厭學習!

  教師與學生溝通技巧二、尊重學生

  尊重是指: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師生在人格上是絕對平等的。因為學生和教師一樣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是“人”。

  一位賢明的教師對學生講話的方式就象對家裡的訪客 。如果他的客人穿著鞋子躺在乾淨的沙發上。這位教師不會說:“你瘋了嗎?你怎麼敢把你的鞋子擱在我乾淨的沙發上!馬上把腳放到地板上來。如果再讓我逮到一次,我就處罰你!……”事實上,這位教師會對客人說什麼呢?他也許會這麼說:“對不起,我擔心沙發會被弄髒。”主人對客人總是以禮相待、留有情面的。教師若能象對待自己的客人一樣對待學生,師生關係就會得到很大的改善。

  教師們也許會覺得很難做到這一點。那麼至少記住:在處理問題、批評學生時就事論事,不要批評、詆譭學生的品性與人格。其實,這就是對學生人格的重視和尊重。讓我們舉一些學校實際生活中常會碰到的事來說明教師該如何尊重學生。

  教師與學生溝通技巧三、有同理心

  也有人將同理心稱為換位、移情。有同理心要求教師能站在學生的立場和角度瞭解學生的心情,思考問題。

  對任何事物的看法,教師和學生之間都不可能完全一致。如果教師只一味強調自己的觀點,忽視學生的感受,就易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學生就會疏遠你、拒絕你,甚至討厭你。學生平時最感苦惱的就是不被人理解,尤其是不被自己的師長理解。所以教師要設身處地從學生的角度去觀察和分析,瞭解學生的心情,找出與學生產生不同看法的原因,讓學生感到老師是理解自己的。學生接受了你,溝通才能有效地繼續。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如果碰到以下的事該怎麼處理會比較有效。

  教師與學生溝通技巧四、真誠讚美

  其實,許多教師都已經知道要讚美學生。關鍵是如何讚美,怎麼樣的讚美才會發揮效用?太籠統、太空泛的讚美,例如 “你是個好學生” ,“這道題做得很好”“你有進步了”等等也許並不能起到教師想象中的促進作用。讚美需要有針對性,具體而明確,並且有創意。

  要讚美學生,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是很重要的。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長處和閃光點。教師們如果能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並予以肯定,則原本小小的一個長處可以得到加倍的發展,並且帶動學生其它方面的發展。

  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希望自己能成為老師眼中的好學生,期望得到老師的肯定和關懷。尤其是處於弱勢的學生,更需要老師的肯定。對於他們而言,教師的肯定往往也能發揮最大的效用。所以,教師們對於決不能持放棄或厭惡的態度,而應給予更多的關注。

  教師與學生溝通技巧五、慎用批評

  說到師生溝通,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教師批評、教訓學生。可以說,在實際的師生溝通中,教師訓學生在師生溝通中確實佔了相當大的比例。教師們總是在學生出了問題、犯了錯誤後才會想到要找學生。以至於一說到教師,學生想到的常常就是一個板著臉教訓人的形象。為什麼教師喜歡教訓人呢?這難道是教師的職業病?

  教師批評學生不是為了批評而批評,而是為了讓學生意識到問題並解決問題,幫助學生改進啊!若批評不具備教育效用,那麼就該摒棄。事實上,在很多情況下,教師未必一定要採取批評才能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有時候教師寬容一點,給學生一個“臺階下”,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會取得更好的效果。蘇霍姆林斯基說: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處罰更強烈。在學生們的錯誤或挑釁面前,教師應表現出成熟的風度,這不僅可以避免師生間的矛盾,而且也會讓學生從教師身上學到正確處理問題的態度和方法。下面例子中的教師就很好地表現出了自己的寬容和成熟。

  教育學家誇美紐斯說過 :“孩子們求學的慾望完全是由教師激發起來的 ,假如他們是溫和的 ,是循循善誘的 ,不用粗魯的方法去使學生疏遠他們,而用仁慈的感情與語言去吸引學生,假如他們和善地去對待學生,他們就容易得到學生的好感”。一個好的教育工作者 ,應能站在學生的位置上 ,以他們的情感去理解周圍事物 ,把他們的歡樂、悲傷、憂慮裝在自己的心裡 ,與之產生共鳴 ,才能架起師生間感情的橋樑,最終達到師生溝通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