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與家長有哪些溝通技巧

  一個孩子的健康、健全成長,僅靠學校或僅靠家庭都是不夠的。教師觀察不到孩子在家的情況,家長也很難看到孩子在校的表現,需要的是兩者之間的合力,教育才會有針對性和連貫性。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幼兒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技巧,一起來看一下吧!

  幼兒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技巧

  一、“尊重”是老師與家長溝通的前提

  儘管在教師與家長關係中,教師起主導作用,但他們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尊卑、高低之別。因此,教師必須尊重家長的人格。不要動輒就向家長“告狀”,不要當眾責備他們的子女。作為教師,更不能訓斥、指責家長,不說侮辱學生家長人格的話,不做侮辱學生家長人格的事。尊重別人是自尊的表現,也是得到別人尊重的前提,正如常言所說:“敬人者,人恆敬之”。

  二、充分發揮語言藝術的魅力

  1.注意語言的形式和方式 語言是心靈的窗戶,是一個人綜合修養的反映。從你的談話中應該表現出:語氣的婉和,語態的真誠,語調的親切,語勢的平穩使家長一聽就明,能從你的談話中受到啟發。批評的話語也要婉轉,並體現出你的專業性。

  2.把握好溝通的時序 在交流中,雙方難免會談到孩子的缺點,這時教師就要巧妙使用語言。首先,要先揚後抑,即先肯定孩子的優點,然後點出不足,這樣家長就易於接受。其次,要避實就虛,即不要一開始就切入正題,待家長心情趨於平靜的時候再自然引出主題。如家長得知孩子在學校“闖禍”了,往往會忐忑不安的等待教師的批評,這時如果教師先不渲染孩子的“錯誤”,而是談一些其他的話題,家長就會減少心理顧慮。

  通常情況下,家長會忍不住代替孩子向老師道歉,此時教師則應與家長共同分析並找出原因,積極尋求解決的辦法。 同一件事,往往可以從多個角度來描述它,為了使人們樂意接受,我們就儘可能從人們的心理易於接受的那個角度去敘述,儘量避免那個容易引起人們反感的角度,儘量不說別人忌諱的話語。如果家長情緒過於激動,這不是交流的最好時機,我們不要急著給家長更多的意見;等待時機成熟***建立一定的情基礎後***在做進一步的交流,家長會更樂於接受。

  三、“傾聽”是教師與家長溝通的藝術

  任何教師,無論他具有多麼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深厚的理論修養,都不可能把複雜的教育工作做得十全十美、不出差錯。而且隨著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家長的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他們的許多見解值得教師學習和借鑑。加之“旁觀者清”,有時家長比教師更容易發現教育過程中的問題。

  因此,教師要放下“教育權威”的架子,經常向家長征求意見,虛心聽取他們的批評和建議,以改進自己的工作。這樣做,也會使家長覺得教師可親可信,從而誠心誠意地支援和配合教師的工作,維護教師的威信。

  四、讓家長多角度地瞭解自己的孩子

  這種方法是針對那些孩子本身在某一領域的某一方面或多個領域的多個方面存在問題,但是沒有引起家長的重視。由於家長對幼兒教育理念不太瞭解,又被親情矇住了眼睛,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即使有點缺點也會樹大自直,所以對孩子的情況不太關注。

  對於這樣的家長我們就採取了引起注意法,即利用半日開放、作品展示等讓家長髮現自己孩子和別人孩子的差距,從而引起家長的關注,再根據不同的情況和家長溝通,過程是這樣的1、讓家長了解教育目標及幼兒應達到水平。

  2、這位小朋友和其他小朋友的差距,並逐步滲透教育理念。

  3、瞭解家長的教育方法。

  4、找出問題的原因。

  5、共同制定好的解決辦法並共同努力,使家園共育取得最好的效果。

  通過這些活動,

  家長會清楚意識到和老師配合的重要性,會更多地求助老師、依賴老師。這時,也是建立我們專業性的最好時機。家長得到老師的幫助後,會更加信服老師,尊敬老師。

  五、真情感動,相互理解。

  我們的老師默默地做了很多的工作,但家長不一定能體會到。特別是新生班,老師要在最短的時間裡去熟悉和了解每一個孩子,並且要和他們建立起親人般的感情。但家長仍有許多的不放心,每天圍著老師問這問那,或是站在窗外久久不願離去。

  對於這樣的家長我們就採用的是真情感動法,即:將孩子在各領域發展中的點點滴滴及時向家長彙報,尤其家長特別關注的問題,我們要在日常工作中認真觀察,細緻指導,耐心細緻的向家長反映情況,讓家長感到老師瞭解孩子,關注孩子。他的孩子在老師心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老師會為孩子的進步而高興,為孩子的失敗而難過,用我們細緻的工作感動家長,讓家長相信我們,支援我們!讓家園共育的合力促進孩子更快更好的發展。

  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的注意事項

  1、匯入尊重感。

  在與家長交往的過程中,班主任應做到文明禮貌,尊重對方。班主任通常比家長更熟悉教育知識和教育手段,懂得教育規律。決不能以教訓式口吻與家長談話,特別是當其子女在學校“闖了禍”的時候,班主任仍要在談話時給對方以尊重。也不能當著學生的面訓斥家長,這不僅使家長難堪,有損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而且家長一旦將這種羞憤之情轉嫁於孩子,極易形成孩子與班主任的對立情緒。當與家長的看法有分歧時,也應平心靜氣地講清道理,說明利害關係,既要以禮待人,更要以理服人。

  2、流露真誠感。

  用真誠的語言或行動去與對方溝通,使其感動的方法。以誠感人要求誠與情密切配合,要使人動情,喚起人的真情;以誠感人要做到誠與真結合;以誠感人還必須伴之以虛心,否則難以取得對方的信任。

  3、注意談話形式與方式。

  班主任與學生家長的關係應是平等的同志關係,班主任與家長的談話,切忌用教訓式語氣,而應像對待同志或客人那樣用商量或交流的口氣;態度要隨和,語氣要婉和,語態要真誠,語調要親切,語勢要平穩,語境要清楚,語感要分明,使家長一聽就明,能準確把握要旨,領悟當家長的應做些什麼,從你的談話中受到啟發。

  4、語言務求得體和有分寸。

  語言是心靈的窗子,是一個人綜合修養的反映。身為人民教師,在與家長談話時也應該為人師表。得體的稱呼,使對方一聽稱呼就有一種相知感,從而產生親切感,縮短交流雙方間的心理距離,甚至建立起感情基礎。教師得體的語言,可以贏得家長的尊敬,增加家長的可信度,形成和諧的溝通氛圍。所謂語言得體,最主要的是與職業身份、與場合、與交流的物件,與解決的問題得體。謙虛、中肯、客觀,掌握好分寸、語氣,不誇大,不縮小,不說過火的話、不說力所不能及的話;還要講話要溫和,不用過激詞語,不擺逼人氣勢,語氣誠懇等等。

  5、談話要委婉和注重可接受性。

  班主任和家長談話時,一般應先講學生的優點,後講缺點,對孩子的缺點也不要一下講得過多。應該給家長一種感覺:孩子每天都在進步。惟如此家長才會歡迎班主任,願意接受班主任的建議,愉快地與班主任合作,對孩子的優缺點也能正確認識和正確對待。要把握好溝通步驟的時序。“哪壺先開提哪壺”,先說說孩子的優點和進步,等家長有了愉快的情緒,再逐漸提一些建議,家長會更樂於接受。可以採取“避逆取順”的策略,避免觸動對方的逆反心理而迎合其順情心理的策略;也可以採用變換語言或變換角度的手法來敘述。因為同一件事,往往可以從多個角度來描述它,為了使人們樂意接受,我們就可儘量從人們的心理易於接受的那一個角度去敘述,儘量避免那種容易引起人們反感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