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課堂提問的口才技巧

  課堂提問的最高境界是如何使問題更具思辨性、啟發性。因此,教師應善於辯證施問。

  1.約與豐互存。

  “約”是就形式而言,問題要精要恰當,避免繁雜瑣碎;“豐”是就容量而言,問題內涵豐 富,思維含量大。《五彩池》第一自然段長達180字,佔全文四分之一,可作多種設問。但直奔重點只設一問,便可把為什麼要寫奶奶講神話傳說和為什麼“真 的”看到五彩池是我“沒想到”的等問題涵蓋其中:能刪去“真的”和“沒想到”嗎?請說明理由。討論後明白:不能刪去,五彩的水池是傳說中神仙住的地方,原 以為人間不可能有,現在居然“真的”看到人間的五彩池,這是何等神奇!問題數量少,容量大,一問多能,以約寓豐。

  2.直與曲相成。

  提 問通常直截了當,單刀直入,一語中的,是為直問。但有時卻可以迂迴繞道,問在此意在彼,這是曲問。為解“危樓高百尺”***《夜宿山寺》***的“危”,不直問 “危”什麼意思,而用曲問:作者登上百尺的“危樓”,心裡不感到膽怯嗎?為什麼?使學生深刻地理解了“危”不是“危險”而是“高”之義。曲問委婉含蓄,容 量豐富,利於激趣礪智。

  3.深與淺互轉。

  需 要解決的問題較深奧、難度大,可以設計一系列的問題,或以舊探新,鋪路搭橋,或同類啟發,觸類旁通,以淺化難點,平緩坡度,化難為易。“爬出來吧,給你自 由。”***《囚歌》***理解“自由”難度較大,問:這是誰恩賜的自由?是什麼樣的自由?靠什麼獲得?革命者渴望的自由是怎樣的自由?怎樣獲得?多層設問,四面 出擊,問題便土崩瓦解。相反有些問題看似淺顯,不假思索便可作答,這時宜步步追問,使學生透過現象精確把握深入感悟語言的底蘊,培養思維的深刻性。教《在 仙台》可針對相關情節問:藤野先生為“我”添改講義表現了什麼?答案不難得出,但理解卻未必深刻。若作以下設問,可謂振聾發聵:“添改”為什麼不說“修 改”?在什麼地方添?在什麼地方改?添改後比“我”畫的不好看,為什麼還要添改?這表現了什麼?

  4.正與誤相生。

  “正”是指課 堂提問要有科學性,設問要求語言字斟句酌,邏輯嚴密,思維指向準確無誤。科學與謬誤勢不兩立,形同水火,但是有時故設謬誤,以誤識正,卻更能促進學生深刻 把握問題的實質,收到科學與謬誤相剋相生之效。有兩種情形:一是,教師鄭重其事地提出有悖事理的荒謬問題,引誘學生中計,在碰壁後幡然醒悟。如,為了辨別 比喻句,出示:***1***天彷彿要塌下來。***2***他好像不高興。問:這兩個比喻句***其實並不是***用什麼比什麼?學生或百思不得其解,或作出錯誤的回答,此時略 加點撥,便使學生在上當受騙後深刻認識什麼才是比喻句。二是,當學生回答錯誤時,不予糾正,而以錯誤答案為前提,推衍出荒謬的結論,讓學生頓悟。如,張牙 舞爪什麼意思?***生:張著牙舞著爪,形容很高興***現在我們就用它造句——“昨天學校包場電影,我們班同學個個張牙舞爪,十分高興。”***生鬨笑***那麼形容高 興的樣子該用哪個詞?***生:手舞足蹈***這兩個詞區別在哪裡?***生:褒貶不同***這說明我們用詞要注意——***生:感情色彩***。

  5.主與客互逆。

  在 施問與答問這一矛盾中,施問為主,答問為客,為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應鼓勵學生提問,此其一。其二,學生施問,教師常需正面答問,但有時反客為主,欲答還 問,順著學生的思路,導向正確理解,則比灌輸答案更有價值。教《手術檯就是陣地》,生:白求恩到底是不是我們的客人?他為什麼說“我不是你們的客人”? 師:是啊,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生甲:白求恩當然是我們的客人,因為他是加拿大人來幫助我們抗日。生乙:他不是我們的客人,因為他不是我們請來的,是自願來 的。生丙:不是請來的也是客人,昨天晚上,我們家正在吃飯,小王叔叔來了,爸爸說,客人來了,倒茶!我們沒請小王叔叔,爸爸照樣稱他是客人。生丁:我覺得 他是客人,又不是客人。師:好,能講具體些嗎?生丁:他剛來時是客人,來久了,參加八路軍就不是客人了。師:說他不是客人,那他是什麼人!生甲:自己人。 生乙:一家人。師:對。他跟誰是一家人?生甲:他跟八路軍是一家人。生乙:他跟中國人民是一家人。師:講得真好,他是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生:看成自 己的事業。反答為問,因勢利導,自行求解,柳暗花明。這種反客為主並不動搖學生的主體地位,相反,恰恰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