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喚起聽眾的共鳴

演講者發表演講的目的,就是要吸引、說服、鼓動、感召聽眾,因此,如何使自己的演講喚起聽眾的

共鳴,從思想深處征服聽眾,就成為演講者最為關注的問題.那麼,演講者怎樣才能喚起聽眾的共鳴呢?


一、用趨同法喚起


    演講者與聽眾之間共同的地位、經歷、願望、志趣、信仰、理想等,都具有趨同性,演講者可以從趨

同的角度入手,去尋找與聽眾的共同語言,渲染與聽眾的共同體驗,去縮短與聽眾的心理距離,喚起聽眾的

心理共鳴.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在美國作的聖誕演講:  


    我今天雖然遠離家庭和祖國,在這裡過節,但我一點也沒有異鄉的感覺.我不知道,這是由於本人的


母親血統和你們相同,抑或是由於本人多年來在此所得的友誼,抑或是由於這兩個文字相同、信仰相同、理

想相同的國家,在共同奮鬥中所產生出來的同志感覺,抑或是由於上述三種關係的綜合.總之,我在美國的

政治中心——華盛頓過節,完全不感到自己是一個異鄉之客.我和各位之間,本來就有手足之情,再加上各

位歡迎的盛意,我覺得很應該和各位共坐爐邊,同享這聖誕之樂.


   在聖誕之夜的特定氛圍中,演講者娓娓述說共同的血緣、文字、信仰、理想,以及共同的奮鬥結下的同

志般的情誼.這些共同的體驗把彼此的心連在了一起,實現了雙向交流,喚起聽眾溫馨親切的心理感受.


二、用求異法喚起


    追求新奇是聽眾的正常心理,演講者可以巧妙構思,以求異為“突破口”,給聽眾以新鮮奇特的刺激

,設定吊起聽眾胃口的懸念,調動聽眾的逆向思維,在設疑、質疑、解疑的過程中,使聽眾產生恍然大悟的

心理愉悅.  


例如,在一次演講賽中,某演講者走上講臺,展示出一張紙,上面寫著“1>2,1>多”,然後講道:  


    朋友們,看到這個題目,怎麼樣,很荒唐吧!是的,單從數字上說,“1”是所有自然數中最小的一

個.可是,我要說,任何數字離開了具體事物只能是枯燥無味的,只有同具體事物聯絡起來才有實際意義.

“1”在有些時候,它可以大於2、大於3、大於4,甚至大於多.比如計劃生育吧,多生有害國家,多生

有害人民,多生有害自己.夫妻同育一枝花,利國利民又利家.從這個意義上講,難道不是1大於2、1大

於3、1大於4、1大於多嗎?……


    在這裡,演講者匠心獨運,巧設懸念,反彈琵琶,求異促思,激發了聽眾的好奇心和思辨欲,最終在

揭祕解惑的釋然中,對演講的主旨心領神會而產生強烈的共鳴.


三、用對比法喚起


    事物之間的對比能更清楚地顯示各自的特徵,引起人們的重視.在演講中,用對比的方式來喚起聽眾

的心理共鳴,可以突出演講主旨的傾向性,引起聽眾對演講資訊的高度重視,從而與演講者產生心理的交融
.  


    例如,某大學邀請一位老教授作關於演講技巧的報告,當時校園裡正同時舉行青年歌手大獎賽.老教

授走上講臺,發現臺下雖有空位,但走廊上卻站著不少學生,可見這是心中猶豫不決的聽眾,他決定要爭取

這部分人.他放棄了原來的開場白,這樣講道:


   同學們,今天首先是你們鼓舞了我,你們放棄了青年歌手大獎賽,來這裡聽我演講,這說明你們嚴肅地

作了選擇,在說的與唱的之間,一般人選擇唱的,而你們卻選擇了說的;在年輕小夥子、姑娘和老頭子之間

,一般人選擇小夥子和姑娘,而你們卻選擇了我這半老頭子.這說明你們認定說的比唱的好聽,老頭子比年

輕人更有魅力,這使我產生了一種返老還童之感.


   開場白後報告廳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走廊裡的人擠進了座位,後面的人又擠進了走廊.老教授先把說與

唱、年輕人與老頭子對比,再把一般人與聽眾在二者之間的選擇作對比,既褒揚了聽眾,又巧妙地展示了自

己的睿智,引起了聽眾的重視,使雙方心理相容,產生共鳴.


四、用想像法喚起


   人的一切行為都離不開想像.在演講中,運用想像激發聽眾的心理共鳴,變演講者的有意想像為聽眾的

無意想像,變演講者的創造想像為聽眾的再造想像.通過演講者繪聲繪色的描述和生動形象的比喻,使聽眾

在內心再現演講者描述的藝術境界,從而心馳神往,深受感染.


例如,楊鵬程在湘潭師院新生開學典禮上的演講《門》,他抓住該校新建校門的造型——“兩個交叉的‘S

'”,以此為“激發點”展開想像:  


    漢語教授認為它是校名第一個字“湘”的第一個字母“X”,代表新生一入大門,就成為一名光榮的

師大生.數學教授認為它是數學王國裡代表未知數的“X”.物理教授認為是一條拋物線,是聲波震動示意

圖.英語教授認為是英文“科學”的第一個字母,這是一座科學之門.哲學教授認為是一分為二與合二為一

兩種理論命題的探討……


    最後,演講者在想像的基礎上滿腔熱情進行總結.?演講者關於校門的奇異誘人想像,喚起了莘莘學

子強烈的進取意識,必將使之產生巨大的學習動力.


五、用情感法喚起


    情感是藝術的靈魂,也是演講生命力的源泉.演講只有用真情實感的流動、跳躍和燃燒才能感動聽眾

,演講者只有用血、用淚、用自己生命的激情去呼喊、去敲擊才能叩開聽眾的心扉,震撼聽眾的靈魂,才能

有效地喚起聽眾的心理共鳴.


    例如,一次餘秋雨先生在四川大學作演講,述及他的一位上海音樂學院的朋友之死的情景,他深情地

講道:他的兩個學生正在國外,聽說老師病危,中止合同,飛回上海,為老師臨終演出.那一天,有著許多

毛病的上海人,正如我曾多次寫過的一樣,都激動起來、崇高起來,好多不懂音樂的人也買票去聽.小學生

們的家長對記者說:“帶他們來,是為了讓他們明白什麼叫音樂,什麼叫老師……,幾天後,這位教授死了

,龍華附近花店的花一售而空.病房裡堆滿了鮮花,樓梯上一層一層地疊滿了鮮花……”

 


    這發生在現實生活中感人的一幕,使聽眾分明感受到,那曾經在上海的帶了幾分悲愴和崇高的氣氛,

此刻就瀰漫在演講會場.聽眾的靈魂在演講者動情的講述中得到了淨化和昇華,產生了強烈的心理共振.


六、用理趣法喚起


    演講的說理最忌空洞抽象,生硬說教,演講者要善於揣摩聽眾心理,順應聽眾需求,激起聽眾探究的

興趣,做到理趣相生.而理趣相生的說理能夠使演講的道理更加深入人心,激起聽眾發自內心的共鳴.  


例如,某青年的演講《新時代的流行色》中的一段:


   也許有人會說,這不是表現自己嗎?可我要說:表現自己又有什麼過錯呢?大千世界,萬事萬物不都在

表現自己嗎?孔雀開屏、白鶴亮翅;一粒種子總要發一片芽葉,一株小草總要頂一朵花蕾.就連沒有生命的

礦物質也是自我表現的呀,金子要發光,硫磺有氣味,更何況我們人呢?……如果我們屈辱地保持那種誇張

變形的謙虛,臨陣畏縮不前,凡事後退一步,儘管你有經天緯地之才,萬夫不當之勇,也只能自我埋沒,自

我淘汰.


    這段話以一系列自然現象說明宇宙萬物皆自我表現,這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規律.演講者把精闢的論

述與形象的描繪融為一爐,既給人以哲理的啟迪,又給人以藝術的美感,理趣渾然,相得益彰,激起聽眾心

理共鳴.


七、用反問法喚起


    演講中的反問句並不需要聽眾來回答,而是一種表達強烈情感、進行雙向溝通的手段,以反問的方式

來喚起聽眾的心理共鳴,能激起聽眾心中的波瀾,把演講推向高潮,增強演講的鼓動性和感染力.


例如,董文華的演講《我不願做這樣的飛鴿》中的一段:


    我怎能嫌棄腳下的土地,難道她不是960萬平方公里的組成部分?我們怎能嫌棄大別山貧窮,難道

她本來就應該是這個模樣?難道祖國的兒女只有躲開的理由,而沒有建設的義務?難道一個新時代的人,一

個有血氣的青年能做這樣的“飛鴿”?


    可以看出這一連串的反問,寓答於問,反覆激發,句句扣動心絃,字字催人猛醒,使聽眾產生強烈的

心理共鳴.  


    總之,演講者要善於根據不同的內容、形式、語境、物件等,選擇恰當的手法,叩擊聽眾的心扉,震

撼聽眾的心靈,喚起聽眾的共鳴.當然,也可以綜合運用幾種手法,對聽眾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多渠道的

心理激發,打動聽眾,征服聽眾,取得最佳的演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