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父母踐行孝道演講稿

  孝道從“敬養”的意義上分析,主要包含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等內容。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歡迎大家閱讀。

  篇1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榮幸地站在這神聖的國旗下演講,滿懷激動。我演講的主題是我身邊的孝道故事

  古語道:百善孝為先。孝是人們與生俱來的品質。孝敬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做兒女穿的、吃的、用的都是父母們辛辛苦苦掙來的。衣服上的每一根絲線都滲透著父母的汗水,都寄託著父母的祝福和期盼。

  同學們,那我們要怎麼報答自己的父母和長輩呢?

  平時裡,父母工作很忙,我們應該讓父母少操心,努力學習,做個好學生,讓父母少一份擔心,多一份放心。

  生活中,要關心老人,尊敬長輩,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他們的貼心人。 記得兩個月前,我的小狗去世了。我無法排除內心的悲傷,但我卻沒有想到,爺爺比我更悲傷。國為一般都由爺爺來照顧。就在小狗去世那天,爺爺不知心裡有多傷心、多痛苦,甚至還偷偷地哭泣。我沒有別的辦法,只有安慰爺爺說:“爺爺,別傷心了!人生的路上會有許多挫折,您不能因為一個挫折而放棄!”爺爺經過我多次勸說,終於從悲傷中走了出來。

  還有一次,奶奶生病了,爸爸媽媽又不在家。雖然我不會做飯菜,但是我毫不猶豫的炒起菜來,雖然味道不怎麼樣,但是奶奶高興的豎起大拇指,誇我懂事。我能為奶奶做事真自豪!

  “誰言寸草心,報的三春暉!”同學們,讓我們永遠記住孝心的存在,爭做孝道好少年。

  篇2

  同學們,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就有敬老重孝之風,自古就有“百行孝為先”之說,從這層意義來說,“孝”屬於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傳統。

  “孝”是會意字,意思是老人緊緊靠著兒子,就是要求子女使雙親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父母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有養育之恩,“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因而感恩本來就是我們中華“孝”文化中應有之內涵,是優良傳統,更是個人應有的基本品德。鴉知反哺,羊知跪乳,就非常形象直白地告訴我們應心懷感恩奉行孝道文化。

  特別是隨著我國老齡化步伐的加快,老年人口的增多,講究孝道對當代中國社會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但是,近年來由於外來思潮的影響,市場經濟浪潮的衝擊,就有那麼一些人迷失方向,心理失衡,道德滑坡。有“敬錢不敬老”,有“敬權不敬老,”有“敬小不敬老”,還不惜千方百計“刮老”、“啃老”到“砍老”;有的不僅不贍養老人,還搶佔老人的財產,干涉老人的生活,視老人為“包袱”、“累贅”,更有甚者逼迫老人沿街行乞,露宿街頭,進而走上絕路。社會上的這些不孝行為,從反面告誡我們必須加強對我們中華民族孝道文化的研究、發掘、整理,弘揚其精華,使之成為公民道德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以建立平安家園,構建和諧社會。

  一年來,我們學校及時地以感恩教育這一鮮活的德育載體,弘揚孝道文化,踐行“八榮八恥”。學校通過感父母養育之恩,感師長教育之恩,感學校知遇之恩,感社會包容關愛之恩等一系列活動,使我們廣大學子受到了震撼和感召。許多同學都在以實實在在的行動體悟新時代賦予“孝”文化的新內涵。他們或勤於勞動,做自己力所能及家務,幫助父老雙親;或勤儉節約,艱苦磨礪,來減輕雙親肩頭的生活壓力;或給父母梳一次頭、洗一回腳、寫封信、發個簡訊等等,來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其孝心切切,孝情真真、孝行更實實在在。而我們六年級學生,面臨著人生的十字路口,忙著最後的衝刺,似乎已遊離出以前那種熱鬧。可我要在這裡說的是,當我們心懷感恩去完成每天繁重的學習任務,誰說就不是在盡“孝”呢?我若能以優異的成績考取理想的大學,誰說這不是呈給雙親最好的禮物?誰能說錄取通知書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寬慰我們父母那一顆顆望子成龍,盼女為鳳之心呢?當年北京街頭打出“小平你好!”,那位老人又何嘗不是心懷感恩來回應:“我是人民的兒子!”

  孝行天下,小孝為父母,大孝為人民。只要我們心懷感恩,力行“孝道”,去感激生養我們的人,感激關愛我們的人,感激幫助過我們的每一個人,那麼我們的“孝行”定能因感恩之心而德馨校園,和諧社會。

       篇3

  近期,“關愛他人、關愛社會、關愛自然”三關愛志願服務活動正在全國如火如荼的進行,在全國熱烈慶祝黨的召開之際,三關愛活動無疑為建立和諧社會、促進社會建設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論是關愛老弱病殘孕、關愛建設美麗家園、關愛保護自然環境都是在向所有人展示,關愛身邊的一切其實就是在關愛我們自己,因為我們是社會的一員,我們也有需要幫助的時候,只有人人伸出溫暖的手,陽光才能普照、生活才會美好。

  關愛他人體現了社會的互助精神,中國從古至今就是一個提倡鄰里關懷、相互幫助的國家,很早就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說法,而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感恩父母,孝敬長輩,便是關愛他人的首要責任。

  我國從20世紀末就進入老齡化社會,到21世紀30年代將達到老齡化高峰,並將一直持續到22世紀,人口老齡化成為我國必須面對的世紀困惑。老年人逐步成為社會的主體,解決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醫”的問題,需要靠政府、社會,關鍵還是每一個家庭的努力。作為子女,我們有義務,有責任贍養父母、孝敬長輩,孝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人的手掌上有三條非常明顯的掌紋,生命線、感情線和事業線。我把這三條掌紋比作是維護家庭三種關係的網際網路,也可以這樣說,家庭是否幸福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哪三種關係呢?夫妻關係、婆媳關係和親子關係。第一夫妻和睦是維繫家庭幸福的生命線。第二婆媳和諧是平衡家庭氛圍的感情線;第三孝老愛親是子女一輩子的事業線。人們在戀愛的時候,滿眼盡是浪漫色彩,沉浸在燭光晚餐和大鑽戒的幸福裡,看到的都是對方的好。但是,結婚後,遇到家庭瑣事,產生分歧,妻子總會抱怨:你沒有以前那麼愛我了,那麼聽話了,你變了。沒變,你還是你,他還是他,只是你們的關係摻進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罷了。夫妻是家庭經濟來源和精神支柱,只有夫妻和睦,同甘共苦,家庭才更有生命力,才能興旺發達;第二婆媳和諧是平衡家庭氛圍的感情線;婆媳本來就沒有血緣關係,沒有與生俱來的感情基礎,親情更需要培養,所以說,婆媳在相處的過程中,必須互相包容,互相體諒,更要相互欣賞。婆媳和諧,家庭氛圍就融洽了。婆媳關係也是一種人際關係,婆媳之間要坦誠相見,彼此尊重。婆婆有母親般的關愛,兒媳婦有女兒般的體貼。婆媳和諧的祕招:保持你的笑容,一笑泯千愁。你會發現,笑是可以互相感染的,抬手不打笑臉人!

  孝老愛親是子女一輩子的事業線。幸福其實真的沒那麼貴,幸福也不是金錢能買到的,誰敢告訴我,世界首富就是最幸福的。有的人說:“情願在寶馬車上哭,也不願意在自行車裡笑。”這就是個人的價值觀之間的區別。幸福是什麼?相信答案都是不同的。有一位善良的女人她的幸福就是能和自己心愛的親人在一起,相夫教子,維持家庭的和睦就足夠了。

  春秋時期,楚國隱士老萊子,非常孝順父母,辭官歸隱,想盡一切辦法討父母的歡心。他已經70歲了,父母還健在,為了不讓父母保持年輕的心,他從不在父母面前提老字,還把自己打扮成小孩,他做一套五彩斑斕的衣服穿在身上,走路時裝成小兒跳舞的樣子使父母高興。有一次,他拿著一盆水準備幫父母洗腳,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水盆也掉到地上,這時候,其實他是感覺疼痛難忍,終於哭了,但是他怕父母親傷心,又假裝像小孩一樣,躺在地上耍賴,父母親見他的樣子開心的,拄著柺杖,一拐一拐的到他身邊說“乖孩子,起來吧,別鬧啊!”人老了,什麼事情是最浪漫的,是坐著搖椅和你一起慢慢變老?還是到了80歲,還能跟曾孫子賭氣爭玩具,然後,你曾孫子說:“太爺,你別跟我搶了,讓我爸爸給你再買一個吧”。這才是最浪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