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家長溝通的心得體會

  老師與家長溝通的藝術,關鍵在於教師與家長間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援的夥伴關係與親密感情。下面小編整理了與家長溝通的心得體會,供你閱讀參考。

  與家長溝通的心得體會01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在教育目標、內容和方法上表現是否一致,直接影響教育質量和效率的提高,關係到學生的健康成長,共同的願望和一致的社會責任,要求教師與學生家長之間必須合作和交流,建立一種和諧的友情關係,從而多角度、多層次地發揮教育的功能,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與家長怎樣才能達到有效的溝通呢?我覺得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 真誠交往,密切聯絡

  教師要想與家長取得聯絡,主動熱情地與家長相交,在心理雙方架起彼此信任的橋樑,以爭取家長的有效合作,例如:我通過家園雙方互相訪問,電話聯絡;召開家長會;家長開放日;親子運動會等,通過這些活動拉近家長與老師的距離,密切孩子與父母的關係。還可定期開展家長個別諮詢活動,幫助家長解決實際問題。比如說:班上的嘉睿、戎騰、樂添、鄭佳等小朋友的生活獨立性較薄弱。那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獨立性呢?是這些家長們所關注的。因此在於家長的溝通中,我建議家長平時多給孩子一些處理事情的機會:如洗自己的手絹、襪子,自己洗漱,自己收拾玩具、作業本、小畫書等。隨著孩子常時間的鍛練和培養,相信孩子們會逐漸增強獨立生活、獨立思考、獨立做事的能力。以上這些都是教師可以利用的與家長溝通的途徑。

  二、 尊重家長,增進理解

  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和家長存在許多不合作現象,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教師對家長尊重不夠或雙方不理解而造成的,因此,在教師與家長的交往中,一是要尊重家長,尊重他們的感情,尊重他們的意見,尊重他們的人格。教師不可擺出一付教育權威的架子,或明或暗地對家長進行旁敲側擊,使家長不願接近。二是要理解家長,並讓家長也理解教師,作為家長,一般都期盼孩子成才,對孩子的成長十分關心,孩子在學校表現不好,就會覺得臉上無光,教師在與家長接觸,不宜總是向家長指出孩子的缺點、短處,向家長“告狀”,不要用刻薄的語言指責,挖苦學生,應從有利於學生髮展的角度客觀地交換意見,研究互相配合教育,培養孩子的對策與辦法。

  三、激勵幫助,搞好配合

  為了使家長與教師更好地配合,教師應激勵家長樹立教育信心,幫助家長提高教育素養,教師應多方面瞭解學生家長,根據學

  生家長的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措施。對於後進學生家長來說,應幫助家長指定教育計劃,明確教育方向。例如:我班的宇烽、雲逸、兆豐等常有發現在與小朋友交往中存在侵犯性行為。事後會推卸責任或接受批評表示以後不敢了,但大都不久就又犯了。針對這種情況,我與家長進行反饋和溝通,希望家園共同為幼兒提供一個健康向上的生活空間,不要在孩子面前講有攻擊色彩的話語。並建議家長採用“轉移注意”法,給幼兒予較多的關注,比方說:消耗能量,在孩子情緒緊張或怒氣衝衝時,可以帶他去跑步打球或進行棋類活動;引導幼兒經常從事這類活動有助於恢復他們的心理平衡,逐漸轉移侵犯性行為。

  四、以誠相待,摒棄功利

  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交往,是教育學生,培養學生成長的需要,不是處於功利目的,例如:有的家長把孩子送進幼兒園就是希望獲得老師對孩子多一些照顧和偏愛。因此,百般討好老師,尋找哪一位是班裡的“主管”,哪一位比較好說話,就想辦法或利用節日給老師:“意思意思”。倘若事後沒有對他的孩子照顧好或存在誤解,家長便開始論頭品足,與其他家長結起伴來,言談中表示出不滿足或是做“最後發難”,使家長和老師不和諧的影子在童心中罩上陰影,本來很快樂的學習生活,隨著成人的議論紛紛而留下傷痕。對於這種情況,我們應堅決反對和杜絕利和交往直接或變相收學生家長的好處的行為,以維護人民教師的形象。

  與家長溝通的心得體會02

  一、相互尊重,利於溝通

  “溝通”就是交流,是人與人之間心靈的中碰撞。教師的責任不僅是要使孩子“親其師,信其道”,也要使家長“親孩子之師,信孩子師之道”。便於成功地發揮家園教育的合力,培養身心健康的孩子。

  例如:記得帶小二班的時候,佳佳是從別的幼兒園轉來的小朋友。很自然家長對原來的老師和幼兒園充滿了不滿。在她的媽媽把她帶到我們班的時候,真是千叮嚀,萬囑咐,生怕會委曲了孩子。聽到孩子的一聲聲的哭泣,更是淚流滿面。我看了家長對孩子的?a href='//' target='_blank'>種植簧幔?詘哺Ш煤⒆雍螅?椅⑿ψ哦哉駒詿巴庖恢憊鄄旌⒆擁哪蓋姿擔?ldquo;孩子交給我們,你就放心吧。我也是位母親,你心裡想的我都明白,孩子會喜歡上我的。我們也會成為朋友,相信我會照顧好佳佳的。”

  溝通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在與家長的溝通過程中,必須瞭解家長的心理,尊重不同的家庭教育;針對不同的溝通物件,講究說話的藝術。以紅纓的理論為指導,以真誠的態度,運用靈活的溝通語言,使家長對我們產生信任,更利於今後良好的溝通。

  二、“換位”思考,讓溝通顯成效

  “換位”思考,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也就是想他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種處理人際關係的思考方式。人與人之間要互相理解,信任。並且要學會換位思考,這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互相寬容、理解,要多站在別人角度上思考。

  記得鄧鄧剛到我們班時,年齡較小,每天都會因為小便而弄髒自己的褲子。而每次在家長接孩子時我都給孩子換好乾淨的褲子,並把髒了的褲子洗乾淨,讓其帶回家。而每次家長只是不好意思地笑笑。說一句在家也經常尿褲子了事,對於老師的付出也沒說一句感謝地話。然而當我從另一個角度反思時,心裡卻充滿了內疚。

  孩子常將小便弄在身上,是我們工作的疏忽和失誤,我們給孩子換洗衣服,是對自己工作失誤的一種彌補。為何還要家長感謝呢?再如有一次我們收取家長的“五一”見聞,有的家長是列印的,有的家長隨便寫在一張不規則地紙上。我並沒有取好棄次,而是把不規則變規則,整齊地貼上到A4紙上,張貼到外面。而哪些不重視的家長看完,不好意思地說:“何老師,我們做得不好,你還給往外貼,下次我們一定好好地做。”

  家長們各盡所能,為孩子們真誠地付出。我們面對家長的態度、表情更應常懷感恩之心,感謝他們的信任與支援。把孩子交到我們的手上,我們對待孩子應更加充滿愛心。讓家長體會感受到老師的用心、愛心、耐心,來更好的支援配合我們的工作,不是嗎?

  三、善於讚美,讓溝通更精彩

  讚美是施予生命的一縷陽光,從不可少。因為它猶如一縷耀眼的光輝帶給人一片溫馨。所以會使人感到滿足,感到幸福,感到激動。從需要讚美,到人人喜歡讚美,這是渴望上進,尋求理解,需要支援和鼓勵的表現。讚美是一門學問,其中奧妙無窮。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聽到這樣一段對話。當家長問及今天孩子在幼兒園表現如何時,老師是這樣回答的:“挺好的。”當家長問及好在哪的時候,便說不出一二來。如此讚揚其實在理,但家長不夠滿意。而我對班裡剛來的石國豪的媽媽是這樣說的:“孩子表現得很好,能主動和大家一起玩。

  渴了知道主動要求喝水,午睡習慣較好,能夠很快的入睡。只是表現慾望不太強,在這方面還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我不光表現了優點,同時又指出了不足,使我們的交流讓家長覺得老師在用心的照顧孩子。瞭解到老師在自己孩子身上所付出心血和艱辛後,一定會心存感激。這樣他們一定會更加理解老師,信任老師,配合老師,更加支援老師的工作。

  讚美就要讚美到實處,作為教師應當獨具慧眼,善於發現和讚賞。在讚美的時候講究華而有實,不要話語不著邊際,這樣極可能讓家長誤解。跟家長除了要真誠地對話外,還要適時地對家長工作加以指導。善於發現家長和孩子的閃光點,挖掘他們的積極性,並給予肯定。讓家長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尊重。從而更加堅定,積極地支援和配合教師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