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如何提高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

  作為幼兒園的老師,多瞭解一些兒童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點,對更好地與兒童接觸、更有效地對兒童進行人際交往能力的教育,都會起到很大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文章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老師提高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的要點

  1.應樹立正確的發展觀

  以往,人們較關注兒童身體的發展、智慧的開發,而對兒童的社會性發展比較忽視。愈來愈多的研究結果表明,兒童期是一個人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時期。兒童不僅能理解他人外在的行為,還能在此基礎上推斷和解釋他人內在的心理狀態,並概括理解他人的人格特質。這提醒我們,應以一種新的視角審視兒童,重新認識和把握兒童的發展。

  家長和教師應把兒童視作發展的主體,充分認識和挖掘兒童作為主體的發展潛能;家長和教師應以新的理論研究成果為指導,科學評估兒童的身心發展,尤其是準確地把握兒童社會性發展水平和規律;兒童的身心發展是一個和諧的整體,家長和教師不僅要注重促使兒童體格健壯、智慧發達,也要注重培養兒童體察他人、友好交往的能力。

  2.以特質詞彙理解為先導,提升兒童交往能力

  現實生活中,兒童在初步理解把握他人性格的基礎上,給他人貼上一定的標籤,不僅體現著對他人的社會認知,蘊含著對他人的情感體驗,也導引著與他人的社會交往。比如:兒童認識到他人是“霸道的”或“友善的”,那麼,在進行分組遊戲時,就會根據小夥伴的不同特質,採取不同的互動方式和交往策略。因此,家長和教師不僅要重視兒童對物理世界的認知,更要注重兒童對社會世界的認知,引導兒童正確地理解他人,並能依據對他人不同特質的把握,採取恰當的交往策略,從而幫助兒童與他人有效互動,提升交往能力。

  3.注重通過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動豐富特質詞彙

  兒童運用特質詞彙的能力,並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隨著認識發展水平的提高,由簡單到複雜、由低階到高階、由具體到抽象,不斷髮展的。兒童特質詞彙的豐富和發展,離不開家長和教師的教育主導作用,所以家長和教師應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動中,通過多種途徑和手段,引導兒童準確理解和恰當運用特質詞彙來描述和解釋他人的行為和心理狀態。比如,以往在講故事或看影視作品時,家長和教師比較關注引導兒童理解情節,培養兒童良好的道德品質,而對其中所蘊涵的促進兒童社會性發展的教育價值開發得不夠。為此,家長和教師可結合作品內容,進一步幫助兒童理解作品人物“是個什麼樣的人”,可以運用怎樣的特質詞彙予以表達,並啟發兒童思考如何和不同特質的人交往。除此以外,家長和教師還可通過遊戲、角色表演、繪畫、日常交談、主題辯論等兒童喜聞樂見的教育途徑和活動形式,適時引導兒童理解他人,並運用豐富多樣的特質詞彙表達對他人的理解,以此為兒童的社會性發展奠定基礎。

  老師提高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的方法

  同伴之間的交往是社會交往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兒童學習社會交往的初始階段。怎麼利用周圍生活中的自然環境來幫他們建立良好的同伴關係呢?首先,要教給幼兒友好地與同伴交談,交談的語調要柔和,能耐心傾聽別人的談話。其次,要讓幼兒更多的注意別人的長處,學習別人的長處,而不是總看到別人的缺點,拿別人的缺點來取笑別人。再次,要理解同伴的興趣和愛好,既能尊重別人的興趣但又不盲目地聽從別人。

  例如:幾個小朋友在一起做遊戲,教師可以教幼兒一起商量做什麼遊戲,怎樣做,在遊戲中既能積極地提出建議,又能尊重別人的意見,不強迫別人接受或服從自己的意見,最後要教給幼兒和同伴共同分享玩具,有好的玩具大家一起玩,能平等地與他人交往,愉快地與同伴合作。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利用一些自然發生的情景,幫助幼兒尋找遊戲夥伴,鼓勵幼兒多結交新朋友。比如開闢了“玩具的新家”,發動孩子從家裡帶來心愛的玩具,利用玩具為幼兒提供交往的機會。在活動中,及時表揚那些主動與同伴一起玩玩具的幼兒,促使幼兒之間建立起平等友好的關係,培養了他們社會交往能力。孩子在入園前一般只限於與家人交往,進入幼兒園後交往範圍明顯擴大,通過幼兒遊戲活動他們可以學會與同伴交往、分享、合作。在幼兒園我們可以引導幼兒討論“怎樣和同伴合作玩”,“別人想玩你的玩具時該怎麼辦”,“你拿到同伴的玩具時該怎麼說”,“你想玩別人的玩具時該怎麼說”等話題,讓幼兒說自己的想法,從而明白與人相處的方法,如要愛護玩具,不強奪、搗亂等,體驗交往的樂趣。

  教學活動實際上是個體內部需要的過程,只有孩子們的內部需要得到了滿足,才能快樂地學習。因此以滿足孩子的情感為提前設計好教學活動,多采用小組探索、討論等形式,讓孩子之間可以相互交流,彼此爭論,互教互學,共同提高,在滿足內心情感需要的同時掌握了知識技能。在一次認識蝸牛的活動中,我先將蝸牛這個主題給孩子,提出一些關於蝸牛的問題分支,讓孩子們自己分工去尋找關於蝸牛的資料。第二天,我又帶孩子去找蝸牛,然後養蝸牛,請孩子們分組觀察蝸牛,探索蝸牛的祕密,讓孩子在相互的爭論、辯論和互助中獲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識。也許孩子們所找到的知識還不夠完整,也許在語言的組織上還不夠妥當,但是孩子們用他們自己的語言在對蝸牛進行探索和討論。當他們在一起共同為一個問題尋找到答案的時候,他們學到的就不光是知識,更多的是知道了怎樣和自己的同伴交往,怎樣快樂地學習,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說,實現了認知、情感和技能均衡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