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

  幼兒人際交往包括幼兒與成人的交往和幼兒同伴之間交往兩種基本形式。幼兒人際交往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也是一種實際操作能力。下面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交往是指人與人之間在社會生活中運用語言符號系統或非語言符號系統之間交流資訊、溝通情感的過程。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的發展離不開周圍環境,是在周圍環境相互作用中實現的。現在的獨生子女往往缺乏與同齡幼兒交往的技能,缺少正確的交往經驗,因此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勢在必行。幼兒園的每個班級裡,總有個別孩子性格內向、孤僻,平時不愛說話和表露自己,總喜歡一個人單獨活動。這樣的孩子往往不合群,不願與同伴交往,這種不愛交往的個性,一經形成,將會阻礙他今後的成長,影響其事業的成功。所以,我們在強調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的同時,尤其要關注那些性格內向的孩子,幫助他們在積極的交往中健康成長。

  一、觀察分析幼兒不利於交際的性格形成原因

  孩子們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表現往往是不一樣的。有的表現出熱情大方,無拘無束,有的表現出膽小拘謹,無所適從,有的孩子不敢說一句話,還有的孩子甚至會怕得大哭起來。通過對孩子日常生活各個環節的觀察和對家長的調查瞭解,我發現孩子內向的性格與嬰兒期教育、家庭環境有著重要的關係。內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有的家庭對孩子過於溺愛,孩子走不出過分保護的小圈子,由於過度關注與保護,對孩子的交往能力產生了不良影響;有的家長對孩子管教過嚴,限制約束過多,孩子言聽計從,缺乏自信,不利於自我意識的形成,妨礙了交往能力的發展;有的家庭孩子由保姆、老人帶養,與外界接觸較少,缺少交往機會和經驗;也有一些孩子因父母離異,缺乏安全感,對外封閉自我。

  絕大部分家長也已經認識到,他們希望孩子到幼兒園有所改變,他們認為,生活在幼兒園,較之家庭來說,有許多同伴在一起遊戲、生活,他們年齡相仿,經驗相似,容易形成平等、互助的關係,能真正體驗到交往、合作的樂趣。對於剛入園的性格內向的孩子來說,教師應多注意細心觀察,加強了解,有意識地給他們一些關心和機會,提供一些玩具、圖書、食品等,讓他們盡情玩耍、盡情享用,多做些集體遊戲,讓他們儘快適應周圍陌生的環境,使他們逐步補上與同伴交往不足這一課。

  二、靈活運用各種資源,幫助幼兒建立寬鬆和諧的同伴關係

  同伴之間的交往是社會交往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兒童學習社會交往的初始階段。怎麼利用周圍生活中的自然環境來幫他們建立良好的同伴關係呢?首先,要教給幼兒友好地與同伴交談,交談的語調要柔和,能耐心傾聽別人的談話。其次,要讓幼兒更多的注意別人的長處,學習別人的長處,而不是總看到別人的缺點,拿別人的缺點來取笑別人。再次,要理解同伴的興趣和愛好,既能尊重別人的興趣但又不盲目地聽從別人。例如:幾個小朋友在一起做遊戲,教師可以教幼兒一起商量做什麼遊戲,怎樣做,在遊戲中既能積極地提出建議,又能尊重別人的意見,不強迫別人接受或服從自己的意見,最後要教給幼兒和同伴共同分享玩具,有好的玩具大家一起玩,能平等地與他人交往,愉快地與同伴合作。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利用一些自然發生的情景,幫助幼兒尋找遊戲夥伴,鼓勵幼兒多結交新朋友。比如開闢了“玩具的新家”,發動孩子從家裡帶來心愛的玩具,利用玩具為幼兒提供交往的機會。在活動中,及時表揚那些主動與同伴一起玩玩具的幼兒,促使幼兒之間建立起平等友好的關係,培養了他們社會交往能力。孩子在入園前一般只限於與家人交往,進入幼兒園後交往範圍明顯擴大,通過幼兒遊戲活動他們可以學會與同伴交往、分享、合作。在幼兒園我們可以引導幼兒討論“怎樣和同伴合作玩”,“別人想玩你的玩具時該怎麼辦”,“你拿到同伴的玩具時該怎麼說”,“你想玩別人的玩具時該怎麼說”等話題,讓幼兒說自己的想法,從而明白與人相處的方法,如要愛護玩具,不強奪、搗亂等,體驗交往的樂趣。

  教學活動實際上是個體內部需要的過程,只有孩子們的內部需要得到了滿足,才能快樂地學習。因此以滿足孩子的情感為提前設計好教學活動,多采用小組探索、討論等形式,讓孩子之間可以相互交流,彼此爭論,互教互學,共同提高,在滿足內心情感需要的同時掌握了知識技能。在一次認識蝸牛的活動中,我先將蝸牛這個主題給孩子,提出一些關於蝸牛的問題分支,讓孩子們自己分工去尋找關於蝸牛的資料。第二天,我又帶孩子去找蝸牛,然後養蝸牛,請孩子們分組觀察蝸牛,探索蝸牛的祕密,讓孩子在相互的爭論、辯論和互助中獲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識。也許孩子們所找到的知識還不夠完整,也許在語言的組織上還不夠妥當,但是孩子們用他們自己的語言在對蝸牛進行探索和討論。當他們在一起共同為一個問題尋找到答案的時候,他們學到的就不光是知識,更多的是知道了怎樣和自己的同伴交往,怎樣快樂地學習,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說,實現了認知、情感和技能均衡發展的目標。

  三、建立平等、友好的師生關係,關注那些性格內向的孩子,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愛

  性格內向的孩子,他們比其他孩子更會察言觀色,更在乎老師對自己的態度。老師的一個友善的微笑、親切的問候、充滿愛意的撫摸都會讓他興奮不已。對待這樣的孩子,老師最好蹲下來和他們談話或交流,首先在視覺上給他平等的感覺,日常活動中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儘量採用微笑、點頭、肯定性手勢、撫摸頭、肩膀等身體語言和動作,用充滿愛的、鼓勵的眼神注視他們,創造較多的語言溝通機會,讓這些孩子充分體驗到老師的關心、老師的愛。

  教師如果注重交往互動的價值,對膽小、內向的幼兒充滿愛心、尊重,善於用適當的方法接觸和引導他們,實行雙向交流溝通。那麼,這些孩子對教師也親近、信服,容易接受教育,敢流露自己的情感、自尊、自信,有一定的創造精神。那些自信心差、膽小畏縮、缺乏上進心的孩子,從老師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和每一句話中都感受到了老師的喜歡。

  培養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技巧

  每天放學的時候,家長可以和孩子多在幼兒園呆一會兒,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開始時孩子會有牴觸心理,家長可用話題讓孩子放鬆,比如問:“你看那個小朋友玩什麼呢?那麼專心,一定很有趣,我們過去看看吧。”先把孩子吸引過去。由於在家長的代領下,孩子不會害怕。接下來,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詢問小朋友:“你找這麼多樹葉幹什麼呀?”“我在給螞蟻蓋房子”。這時家長可誘導孩子:“你想和她一起玩嗎?”孩子已經被吸引,家長便可鼓勵孩子詢問小夥伴是否允許自己加入。當孩子大膽地發出第一次請求時,家長要及時給予肯定。在蓋房子過程中,孩子從小心翼翼看小夥伴玩耍到開心地聽從小夥伴指揮,忙著忙那,再到最後兩人攜手搭建成功時,內心的喜悅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讓孩子多與外界接觸。家長要多帶孩子到戶外活動,熟悉不同的地方、接觸不同的人,長此以往,孩子才會有適應的能力,願意進入新環境、樂意與人交往。如兒童樂園、早教中心等。  在幼兒園中,教師要將這些孩子融入群體中,讓熱情開朗的孩子帶領他們玩耍,分組遊戲,分工合作,強化這些孩子的參與意識和群體意識,並及時表揚他們的點滴進步。

  寶寶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是最重要的,當寶寶處於性格形成時期時,父母不應一味的要求寶寶技能的學習,而忽略了心理的健康培養,健全的人格是他走過這一生道路的堅韌柺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