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如何做好家園溝通

  在幼兒園的日常工作中,教師所面對的不僅是千差萬別的孩子,還有千差萬別的家長。那麼,教師怎樣與家長溝通,才能更好地做好家園溝通呢? 下面小編整理了幼兒教師做好家園溝通的方法,供你閱讀參考。

  幼兒教師做好家園溝通的方法一:我覺得家長工作源於幼兒。

  幼兒是教師和家長之間交流的唯一焦點,無論是教師主動還是家長主動,在兩者之間展開的話題都應該是圍繞幼兒的一日生活和長 遠發展,我們沒有必要與家長討論家長裡短,更沒有必要評判雙方的家庭事件,教師與家長之間,除了孩子這條紐帶,不該有太多的接觸和交融,因為這非但不利於保證教師角色的純正,也不利於幼兒正常的發展需要。

  在剛開始接觸家長工作的時候,我經常有一個誤區就是要和家長成為一種無話不談的朋友關係,我覺得只有這樣家長才能真正的信任我,放心的把孩子交給我,瞭解我這個人,他才能認可我的教育行為。但是簡單實踐之後我發現,這是一種很錯誤的做法:有的家長從客觀上就不可能和教師成為真正的朋友,在他的心理,教師就是教師,家長就是家長,角色分明,分工明確;有的家長從主觀上並不真正認可教師,但在客觀上表現得很投緣,目的是和老師拉近關係,以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特 殊的照顧,家長的這種心理可以理解,但這其實對孩子的發展並沒有太多的好處,而且對家長和教師之間的關係有時候會起到相反作用。

  曾經聽過一個類似的案例,一位幼兒教師和班裡的一位孩子家長比較投緣,善於搞人際關係的家長經常與教師談及一些孩子以外的家庭話題,當教師偶然聽到這位家長能夠買到真正的便宜進口奶粉時,想到自己正在吃奶的孩子,又想到和這位家長的非一般關係,便以打折後的價格定期請這位家長給自己的孩子帶奶粉,突然有一天,教師被這位關係非一般的家長告到了園長室,事因是孩子午睡尿床了,教師沒有發現,孩子穿著溼褲子在幼兒園呆了一下午,同時添油加醋的將奶粉事件彙報給園長,事後,教師連爭辯甚 至是向家長道歉的機會都沒有,直接被解聘開除了。可見,和家長之間特別是與這種家長之間不能有任何利益瓜葛,他不會把教師當成真正的朋友,只是一種利用的物件,和這種家長聊得話題越多越遠就越容易堵住自己的後路;有的家長倒是誠心和老師成為很好的朋友了,

  但往往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他完全放心的把孩子交給 你,孩子的教育完全成為了教師的責任,這樣的結果不但違背了《綱要》中提出的家園共育原則,也容易給幼兒造成一種優越感的心理,不利於其今後的進一步發 展。其實,教師和家長之間還是應該保持在一定的距離範圍之內的,不衝不撞,不親不膩,本著一切為了幼兒的發展為原則,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找準幼兒發展這一話題,避免利益瓜葛和不正常的人際關係,才最能體現教師的本色和價值,才最能得到家長的認可和信任,才真正有助於幼兒正常的適應性的發展。

  同時,我深有感觸的是,在與家長進行幼兒發展情況的交流時,經常是想不起來孩子一天的表現如何,當家長興沖沖地問我孩子今天一天表現得怎麼樣時,我經常是草草的一句“挺好的”,即便是這簡單的三個字,也是經過深思熟慮,不敢說孩子不好,怕家長面子上掛不住,不敢說孩子很好,怕一日生活中有什麼缺點被掩蓋,家長髮現後覺得教師沒有關注到孩子。其實我是對孩子的表現不上心,並不是不關注,是關注了之後不入腦子,也分析不出孩子的表現是究於何種原因,思考不夠深入,所以不能很系統全面的向家長做介紹,同時由於是新手教師,我很怕在與家長的交流過程中說錯了話,傷害幼兒和家長的自尊心,所以很避諱和家長交流孩子在園的情況。對幼兒的不瞭解,抓不住幼兒發展過程中的特點,把握不好幼兒這個焦點核心,我的家長工作從自身角度來說開展起來沒有底氣!

  幼兒教師做好家園溝通的方法二:做好家長工作需要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實戰經驗。

  關於幼兒的問題與家長有話可談、有理可依,才能使家長信服、承認教師的專業,從而尊重教師的教養方式。 面對家長時能夠從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分析幼兒的行為表現和心理特徵,能夠抓住特定年齡段的孩子的一些特殊表現,能夠喚起家長的共鳴,這樣的家長工作才能順理 成章、水到渠成。由於是新手教師,幾乎所有的家長年齡都比我大,而且很多都是長輩級的,從家長的眼神中我能讀出一種不信任與不放心,他們更多的願意與老教 師交流,願意向老教師詢問孩子的一些情況,即便有些時候會向我提出一些問題,我簡單的回答和不專業的指導方法也不能使家長完全滿意,他們還是寄希望於有經 驗的老教師,久而久之,我的家長工作動力沒有了,自信也沒有了,開始躲避和搪塞家長,總是用“我替你問問唐老師”來敷衍,沒有了自己的見解和方法,惡性循 環。其實對於這樣的現實狀況並沒有根本的解決方法,功底和經驗是需要積累和鍛鍊的,抓住機會學習是很必要的,一點小小的改變和付出都是可以被放大的。

  幼兒教師做好家園溝通的方法三:要用智慧和勤奮來做家長工作。

  讀懂家長心裡,知道家長在想什麼,不單純的迎合家長,也不讓家長覺得心裡不舒服,這就需要處理技巧。經過在園的學習,我覺得很有必要將家長進行分類,對於不同型別的家長實行不同的工作方法。對於知識型的家長,可以討論一些理論的內容,用確實可信的理論依據分析孩子的發展情況,用規矩穩妥的態度面對家長;對於長輩型的家長,要用尊敬的態度、較緩慢的語速以及先報喜後報憂的方式對待,隔代人對幼兒一般都比較驕縱、寵愛,而且長輩級家長思維保守、固執,完全逆反於他的思維方式很容易引起衝突和矛盾,不利於家長工作的順利開展;中等階層型家長,在知識量方面沒有知識型家長豐富,在育兒觀念方面也存在誤區,在這個型別的家長中會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有的家長比較關注孩子的發展,但不知道方法,整天向老師提出各種問題,有的家長乾脆 就是將孩子送來幼兒園請老師當保姆看孩子,不跟老師交流溝通,不關心孩子的在園表現,對於這兩類家長,教師既要耐心的解答家長的問題,用平實易懂的語言指導家長配合幼兒園進行家園共育,也要及時主動地與家長溝通,逐漸轉變家長的育兒觀念,讓其認識到自己在孩子的教育上扮演什麼角色,並如何扮演。這一系列的問題都需要教師開動腦筋,尋找與不同家長進行溝通的不同方式,並勤于思考和實踐,找到與家長交流的最佳方式,為更好地實現家園共育尋求良好的途徑。
 

1.幼兒老師如何做好家園溝通

2.如何做好家園溝通工作

3.幼兒園如何做好家長溝通工作

4.幼兒園老師如何與家長溝通的技巧

5.幼兒園老師如何與家長做好溝通

6.幼兒園老師如何與家長溝通

7.幼兒老師如何與家長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