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手抄報圖片

  數學在人的生活中處處可見,息息相關。做數學手抄報也是一種學習數學的方法。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及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欣賞

  1

  2

  3

  4

  5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手抄報內容:進入數學島

  “咕嚕……”尤拉:“什麼聲音?”馬克指著自己的肚子笑道:“它向我提意見了。”馬克這麼一說,尤拉也感到自己有些餓了,尤拉:“聽說數學城裡吃飯是免費的,我們今天去吃頓好的!”他倆去了好幾家飯店,可是都因為沒能回答出問題而被趕了出來,沮喪的尤拉說:“早知道數學島生存這麼難,我就不來了,真嚮往家裡衣食無憂的生活啊!要不我們去救助站喝稀粥?”馬克立刻反對道:“那是愚蠢人去的地方,餓死了我也不去!我們再到其他地方試試吧。”

  “包子!剛出爐的包子!”馬克:“我們去包子鋪看看吧,也許那裡的題目會簡單些!”他倆快步來到包子鋪前。

  一看:好傢伙,這蒸包子的籠屜就有八層,從上往下,一層比一層大。尤拉急不可耐的說:“我們要吃包子!”老闆說:“歡迎!歡迎!你倆是今天包子鋪的第四批客人,第一批人拿走了全部包子的一半,後來每批人都拿走了剩下包子的一半,現在就請算算你們能拿走多少包子吧!”尤拉高興的說:“快告訴我們一共有多少個包子?”老闆好像沒有聽到似的給他們介紹起包子來:“第一籠我只蒸了2個豆沙包、第二籠蒸了6青菜包、第三籠蒸了10個蘿蔔包、最後一籠最大我蒸了30個肉包。”

  說完後就不再理他們了,細心的馬克聽出了老闆的意思,說道:“那給我們8個包子吧!”老闆聽後立馬就拿出了八個熱騰騰的包子,微笑的說道:“歡迎下次再來!”尤拉疑惑的問道:“他沒有告訴我們一共有多少包子,你怎麼算出來的?”馬克笑道:“老闆在介紹包子時,其實就告訴我們他籠屜裡分別蒸了:2、6、10……30個包子,算出來一共有128個包子,第一批人拿走了128個包子的一半也就是64個,還剩64個,第二批人拿了32個,還剩32個,到我們第四批,其實還剩16個包子了,我們拿一半,正好是8個包子。”餓極了的尤拉一邊吃著包子,一邊埋怨道:“直接告訴我們不就得了,幹什麼要拐彎抹角。”馬克一把奪過尤拉手中的包子,說道:“做數學不僅要有聰明的腦袋,更得有細緻的心!”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手抄報資料:女數學家王貞儀

  王貞儀***1768-1797 ***,字德卿,江寧人,是清代學者王錫琛之女,著有《西洋籌算增刪》一卷、《重訂策算證訛》一卷、《象數窺餘》四卷、《術算簡存》五卷、《籌算易知》一卷。

  從她遺留下來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從事天文和籌算研究的女數學家。算籌,又被稱為籌、策、籌策等,有時亦稱為運算元,是一種棒狀的計算工具。一般是竹製或木製的一批同樣長短粗細的小棒,也有用金屬、玉、骨等質料製成的,不用時放在特製的算袋或運算元筒裡,使用時在特製的算板、氈或直接在桌上排布。應用“算籌”進行計算的方法叫做“籌算”,算籌傳入日本稱為“算術”。算籌在中國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數者不用籌策”的記述,現在所見的最早記載是《孫子算經》,至明朝籌算漸漸為珠算所取代。

  17世紀初葉,英國數學家納皮爾發明了一種算籌計演算法,明末介紹到我國,也稱為“籌算”。清代著名數學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稱其為“策算”。王貞儀也從事研究由西洋傳入我國的這種籌算,並且寫了三卷書向國人介紹西洋籌算。她在著作中對西洋籌算進行增補講解,使之簡易明瞭。王貞儀介紹的納皮爾算籌乘除法,當時的讀者認為容易瞭解,但與當時我國的乘除法籌算的方法相比,顯得較繁雜,因此,數學家們沒有使用西洋籌算,一直使用中國籌演算法。今天的讀者把中外籌算乘除法視為老古董,採用的是由外國傳入的筆算四則運算,這種筆算於1903年才開始被使用,故我國與世界接軌使用筆算的歷史只有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