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數學隨筆

  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那小學數學老師會寫什麼隨筆呢?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第一次走進一年級教室,一雙雙天真無邪的眼睛看著你,每個人都會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但是課堂上的一個個讓老師苦笑不得的場景也是讓我們始料未及的。任你的嗓門有多大,任你的眼神有多犀利,過不了三分鐘他們就照舊,氣歪了也不理你。和孩子們在一起生活了一個月,驀然回首,發現我也收穫了許多......

  一、兒歌促學,培養課堂常規好習慣。

  後來,我開始思考怎樣才能把握好一年級的課堂紀律,通過向其他老師討教經驗以及多次試驗,我發現兒歌特別適用我們這種大容量的班級。例如:課前迅速使學生安靜坐好組織教學的一問一答式口令:

  師:一二三。生:請坐好。師:請你跟我坐坐好。生:我就跟你坐坐好

  師:請你跟我來寫字。生:我就跟你來寫字師:小眼睛。生:看黑板。

  師:小耳朵。生:仔細聽。我的課前準備操:點點頭,伸伸腰,我們來做課前準備操,動動手,動動腳,開動腦筋勤思考。你一言,我一語,這樣發言可不好。耳要聰,目要明,文明守紀我最行,棒!棒!棒!我真棒!爭做班級的好學生!

  其次,我覺得一年級的孩子一定要捨得表揚。同樣是有同學不遵守紀律,如果我用表揚表現好的同學來引起他注意,比用批評他的方法要有效得多。此外我還準備了很多小紅花,小星星,糖果等,用來獎給表現好的學生,以激勵他們好好學習。不論是紀律方面,還是發言方面,哪個同學表現得好就給他所在的這一組加一顆星,如果哪個同學不遵守紀律就給他這組打個叉,下課後,一個叉抵一顆星,看哪組的星最多,這組就是勝利者。我會在黑板上畫一個禮物送給他們或者給他們一些小獎勵,這樣一來,他們會覺得非常光榮,學習的積極性當然也會有所提高。上課紀律好多了,我又上得輕鬆,教學效果自然就好很多。

  二、創設情景,創造濃郁的課堂學習氣氛

  我認為要想學生學得好,首先要讓他們喜歡學。而培養學生的求知慾,是要從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入手。但興趣不是天生的,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老師的引導或家長的配合培養出來的。六七歲的孩子,剛走進學校開始學習文化知識,還沉浸在童話故事的世界裡。腦袋裡總喜歡想象著小動物們的活動。他們很愛聽大人給他們講一些小動物的故事。每次上新課,根據教材的內容,自編一段故事,從講故事開頭,創設一種情景,再進行一組富有啟發性的提問,來匯入新課。我們兩個班每班都要六十多個學生,單靠教師控制課堂紀律,教學秩序很難。但一說到講故事,教室立刻安靜下來,個個豎著耳朵聽講。故事講完了,孩子們還沉浸在故事裡,動腦筋為故事裡面的小動物想辦法解決困難,解答問題。小故事營造出了濃郁的課堂學習氣氛。例如,在教學“10以內數的比較大小”時,編了一段這樣的小故事: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約好,一起到森林裡給小松鼠慶祝生日。它們一大早就來到車站,買好車票。小牛的座位號是8,小山羊的座位號是9。過了一會兒,小猴開著中巴車來了。小猴想考小牛和小山羊,給它們說,誰的座位號數大誰就先上車。小牛和小山羊都還沒有學過比較兩個數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麼辦。他們想回去問問小狗,可時間又來不及了。小朋友,你們能幫幫小牛和小山羊嗎?孩子們個個躍躍欲試,積極性很高,誰都想幫助小牛和小山羊。教師及時加以引導,學生很快地學會了兩個數比較大小的方法。

  三、以遊戲為活動,讓學生在遊戲中學數學。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最喜歡玩遊戲。在課堂教學的後半段,適當運用遊戲和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符合小學生好奇、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的特點,能防止課堂教學後期容易產生的精神分散,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遊戲可以使學生動手、動口、動腦,鍛鍊他們的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讓孩子們在遊戲和活動創設的環境中,掌握和鞏固所學知識。在教學中我採取“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教師可以先告訴學生手裡拿的是什麼,一共有幾個?左手有幾個,讓學生猜猜右手有幾個,這樣反覆進行幾次,學生就在“猜”中掌握了7的組成,加深了對數的認識,為學習得數是7的加法做好鋪墊。

  記得有位教育家說過:“老師不一定是什麼都知道的,但一定要知道怎樣去引導、誘導和勸導孩子。”一年級的孩子是天真的,是可塑的,而我們正肩負著啟蒙的重任,是一種幸福更是一種責任,為孩子們加油,也為自己加油!

  篇二

  我從參加工作至今已經二十多年了,一直擔任著高段的數學教學工作,上學期開始,我去教一年級了,這對我來說是一次挑戰。一年級的孩子自控能力較差,良好的學習習慣又還沒有養成,上起課就覺得很累。所以這期間我灰心過,氣餒過,但教師的責任促使我力爭做好本職工作,無怨無悔的做好這份工作,畢竟這是自己所熱愛的工作,相信自己所設計的課堂一定會煥發出師生的活力。於是,我鼓起勇氣,全心撲在教學上,積極主動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不斷探索適合一年級的教學方法,一學期下來,感受頗深。

  感受之一:課堂紀律的組織需要多表揚、少批評。

  一年級的孩子天真可愛,但自制能力較差,剛開始上課時,根本不知道課堂上所應該遵守的紀律。上課鈴響了,他們還在說話,需要老師一次又一次的提醒才能安靜下來,上不了幾分鐘,又有學生開始動了,然後又需要整頓紀律。剛開始時,對不認真的同學,我會說“某某同學,你在幹什麼?上課不許講話。”我想如果是高年級的學生,聽了我的話,只要是沒有認真的同學都會馬上改正的,可是對於一年級剛入學的學生來講,這句話的作用可就太小了,點到一個孩子的名字,這個孩子倒是改正了,而對其他的孩子一點作用也沒有,又只好再告訴其他孩子上課要守紀律。整節課就是這樣在整頓紀律和教學知識相間的過程中度過的。一節課上下來,一個字“累”!想不到一年級這麼難教呀。

  於是我開始思考怎樣才能把握好一年級的課堂紀律,通過向其他老師討教經驗以及多次試驗,我真正體會到了一年級的孩子特別喜歡被表揚,同樣是有同學不遵守紀律,我就說“你們看,某某同學聽得多乖呀”,一下子,全班同學都會坐的端端正正,認認真真的聽課了,這就比用批評他的方法要有效得多。此外我還準備了很多小紅花、小星星,不論是紀律方面,還是發言方面,哪個同學表現得好就給他一朵花,等集滿五朵花就換一顆星,每週進行一次評比,在全班表揚,這樣一來,他們會覺得非常光榮,學習的積極性當然也會有所提高。現在上課的紀律好多了,我又上得輕鬆,教學效果自然也就好了很多。

  感受之二:教學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一年級的孩子抽象思維還比較弱,而教材上的畫面都是靜止的,學生理解起來難度就更大,因此在教學時,要靈活運用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重組,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教學。例如:我在教學“位置”時,就拋開教材中靜止的畫面,利用教室中活生生的資源來進行教學,由於大多數同學都知道自己的位置,於是先引導全班同學用規範的語言說一說自己坐的位置,再找一找自己的前後左右的同學的位置,這樣學生在現實情景中就能準確而快速地找出和自己相鄰的同學的位置,然後我再把課前製作好的班上的座點陣圖出示出來,讓學生再在圖上找一找自己的位置以及和自己相鄰的同學的位置,對比現實情景中的位置和圖上的位置的異同,由具體到抽象,學生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這一環節根據教學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把課本的例題轉化為學生能夠親自參加的活生生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了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除此之外,在這一年的教學工作中,還有很多感受,但無論是成功的經驗還是失敗的教訓,他們都將成為我憶海中的寶貴財富。只有勤奮、勇於探索的老師才是一個好老師,教師的學習研究沒有盡頭,只有更好。為了更好,我願做一個堅定執著的行者。

  篇三

  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新教材指出:“良好的學習習慣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只要求學生上課坐好、舉手發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敢於提問、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的學習品質。”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就應充分地關注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並將這一目標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那麼,應培養學生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一、培養學生專心傾聽的習慣

  專心傾聽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積極思考的基礎,也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前提。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上課專心傾聽的習慣。上課專心傾聽包括看、聽、想、做等四個。

  看:就是看老師演示、板書和動作;

  聽:就是注意傾聽老師的講解和同學的回答;

  想:就是想所學的內容,自己學會了什麼,還有什麼與別人不同的見解;

  做:就是動手操作學具和做練習。

  為了培養學生上課專心聽講的習慣,首先要求學生聽課時,思想不要開小差或做小動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認真傾聽其他同學回答問題,仔細研究他們回答得是否正確,有沒有需要補充的,有沒有更好的建議;再次,要仔細觀察老師的演示和板書,並按要求認真地操作學具,作好練習。

  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上課專心聽講,我認為教師講課時一定要精神飽滿,而且語言要生動有趣,條理要分明,方法要靈活多樣,力求使課堂教學引人入勝,使每個同學都樂意聽。

  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習慣

  數學是思考性極強的學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樂於思考,勤于思考,善於思考,逐步養成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的習慣。

  要使學生獨立思考,首先要選擇好思考的材料,創設思考的情境。如教學新教材一年級上冊“整理與複習”中的開放性題目□○□=12,14=□○□時,先讓學生獨立地解題,然後再讓學生在小組中交流,討論怎樣才能把算式都寫出來,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有條理地思考問題的習慣,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為了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時,教師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一般來說,教師提出問題後,智力水平高的同學能很快舉手回答,但為了照顧到中、下程度的學生,應多留一些時間讓大家思考,待已有相當多的同學舉手後,再根據情況,讓不同層次的同學回答。有時讓那些沒有舉手的同學回答,讓他們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有什麼困難,以促進他們開動腦筋想問題。在提問時,避免僅與個別成績好的同學對話,而置大多數同學於不顧。要注意調動全班同學的積極性,可利用合作學習、小組討論、動手操作等多種方法,或在老師的指導下,讓一些性格內向、不願在大庭廣眾之下提出問題的學生,也有獨立思考、提出問題的機會。

  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還必須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其實提出問題有時比解答問題更重要,任何發明創造都是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開始的,學生提出問題是從所學知識中,尋找矛盾和疑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這種提問能力是學生學習活動中的一項重要能力,也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要多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就可能產生新的見解,有了見解就會有交流的願望,有了交流又可產生新的思考,從而使學生樂於思考、勤于思考、善於思考,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三、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應用數學的習慣

  數學來源實際生活,教師要培養學生從生活實際中出發,從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事物開始,在具體、形象中感知數學、學習數學、發現數學。教師除了讓學生將書本中的知識與生活聯絡外,還要經常引導學生去發現身邊的數學,記下身邊的數學。如在學習了數字之後,我佈置了“找一找生活中的數”,學生通過尋找發現了許多有趣的數字,在學習了拼圖之後我又佈置了“美麗的圖案”通過剪拼學生們拼出了各種各樣的圖案,有金魚,有小船等等,我將優秀的作品在班級展示,調動學生主動學習數學、創新數學的積極性。

  四、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

  認真書寫不僅能提高作業的準確率,而且對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養成認真負責的習慣有積極的意義。書寫美觀、工整是學生的基本功。做數學作業一般要求學生書寫格式規範,阿拉伯數字和符號的書寫也要規範。對於作業的書寫情況,教師要經常講評,要以典型示範,以表揚為主。一年級小學生在做課堂作業的過程中,經常會做做玩玩,心神不定,教師應要求小組同學共同督促,使學生認真地完成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