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上冊語文期末試卷分析

  試卷分析是教學反饋的重要環節,剖析答卷情況瞭解學生對考查內容的掌握程度,發現學生知識水準與教師教學策略之間的差異,以便查詢問題提出對策。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關於以供大家參考。

  ***一***

  本次試卷能依綱據本,題型靈活多樣,與平時做過的練習差不多,考核內容以基礎知識為主,要求學生基本功十分紮實,同時滲透學生對文字的理解以及課外識字情況,是一份好試卷。

  一、考試情況 參加考試38人,及格人數37人,總分3484分,平均分91.68分,及格,97.37,最高分100分,最低分10分,優秀人數34人。

  二、試卷題型分析

  第一道題和第二道題,考察學生拼音情況,錯誤較多,尤其是第二題,把韻母改寫成整體認讀音節,u改寫成wu,有些學生看不懂題意。

  第三題,對於一些差生來說,“彩”字不認識,所以完成起來有一定困難。

  第四題,考察學生看拼音寫字,學生完成得很好。

  第五題,組詞, 第六題,連一連,學生完成得很好。

  第七題,數筆畫,填空,錯誤較多。

  第八題,照樣子寫一寫,題意簡單明瞭,孩子們理解地較好。 第九題,把古詩補充完整,古詩背的較好。

  第十題,組詞語,寫句子,即使老師一再強調加標點,仍然有學生未加,有錯別字現象。這道題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

  第十一題,閱讀,如果能把短文標上拼音就好了。

  第十二題,我會看圖寫話,孩子們格式及標點使用不規範有待加強。

  三、存在的問題及思考

  由於我校學生大多是農村孩子,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很多家長文化程度低,根本不懂如何督促孩子學習,更談不上輔導。加上學前班教育比一般孩子少二年,早期智力沒有得到開發,起點比較低,所以很多孩子在學習上感到困難,從考查中反映出以下幾個方面:

  1、審題能力有待提高。

  2、識字不過關,字意不理解。

  3、寫字習慣有加強。

  4、學生的語感有待培養。

  四、教學反思

  今後教學中,應在45分鐘的課堂上下功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重視基礎。對識字這一難點在最大程度上解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對後進生以鼓勵為主,讓他們樂學、愛學、好學,充分利用班級中的優等生的幫帶作用,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求應有所區別,培養學生自己審題的能力,學會變通,舉一反三。考試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一種檢測方式,但不能做為評定學生唯一途徑。我們的教學是要讓學生不僅學習語文,更要會用語文,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將語文課堂延伸到課外。

  ***二***

  一、試卷評價

  本次試卷能依綱據本,題型靈活多樣,與平時做過的練習差不多,其中連線題佔33%,考核內容以基礎知識為主,要求學生基本功十分紮實,同時滲透學生對文字的理解以及課外識字情況,是一份好試卷。

  二、試卷題型分析

  第一道題,我會連下去寫,由於平時我們常常說按順序寫,比較少說連下去寫,所以有些學生看不懂題意。認為只將四線格中的“m、g”各寫幾遍。

  第二道連線題,考得比較全面,有考拼音與識字、有反義問、有量詞。最後一小題有的同學忘了將腳印與名稱相連。

  第三題,對於一些差生來說,“第、共”二個字不認識,所以完成起來有一定困難。 第四題,考察學生看拼音寫字,學生完成得很好。

  第五題,我會組詞“可、河”由於是二類字,很多學生會說但不會寫,所以錯得比較多。

  第六題,將表示動作的詞塗上顏色,“讀書、吃飯”二個詞很多同學不知道是動詞,這道題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

  第七題,學生完成得比較好。

  第八題,照樣子寫一寫,出題時用“田”字格出現,特別是第二步,很多學生不明白是什麼意思,若干脆用線的形式讓學生填,孩子們更能理解。

  第九題,我會根據課文內容邊線,由於學生識字不過關,語感不強,所以錯得比較多。 第十題,我會看圖寫話,孩子們格式及標點使用不規範有待加強。

  三、存在的問題及思考

  由於我校學生大多是農村孩子,僅寄午生就佔一半多,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很多家長文化程度低,根本不懂如何督促孩子學習,更談不上輔導。加上學前班教育比一般孩子少二年,早期智力沒有得到開發,起點比較低,所以很多孩子在學習上感到困難,從考查中反映出以下幾個方面:

  1、審題能力有待提高。

  2、識字不過關,字意不理解。

  3、寫字習慣有加強。

  4、學生的語感有待培養。

  四、教學反思

  今後教學中,應在40分鐘的課堂上下功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重視基礎。對識字這一難點在最大程度上解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對後進生以鼓勵為主,讓他們樂學、愛學、好學,充分利用班級中的優等生的幫帶作用,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求應有所區別,培養學生自己審題的能力,學會變通,舉一反三。考試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一種檢測方式,但不能做為評定學生唯一途徑。我們的教學是要讓學生不僅學習語文,更要會用語文,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將語文課堂延伸到課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