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物理實驗教學計劃

  教師們在編制教學計劃的工作上進度趕的怎麼樣了呢?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以供大家閱讀。

  篇一

  一、指導思想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觀察、探究實驗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能力,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熱情,提高教學質量。

  二、具體措施

  教學中,教師要按要求認真做好演示實驗,課前要進行周密的準備,達到演示實驗現象明顯,效果良好的目的,教師要從科學態度,規範操作上給學生示範,並引導學生從生動的直觀上升到抽象的思維。對於學生實驗要積極創造條件,儘量是每個學生都有動手作實驗的機會,實驗中要認真做好記錄,進行分析,填好實驗報告。課後鼓勵學生自己做做課後物理小實驗和主動參加一些物理實踐活動,並寫好自己的感受及物理小論文。

  另外,在物理實驗中,教師還應該注意加強安全教育愛護器材和愛國教育。

  為了更好地完成本學期的實驗教學任務,現將計劃安排如下:

  第一週:實驗一 長度和時間的測量

  第二週:實驗二 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

  第六週:實驗三 探究固體熔化時溫度的變化規律

  第七週:實驗四 探究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

  第九周:實驗五 探究光反射的規律

  第十週:實驗六 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第十一週:實驗七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第十三週:用天平測量固體和液體的質量

  第十四周:探究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的關係

  第十五週:測量鹽水和小石塊的密度。

  篇二

  一、關於演示實驗的教學

  “演示實驗一般是指在課堂上配合教學內容由教師操作表演的實驗。”演示實驗是向學生提供學習物理概念和規律所必備的感性材料,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重要途徑。它對學生的實驗操作、實驗方法的學習起示範作用,有助於學生深化和鞏固所學的物理概念和規律,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因此對演示實驗的教學要符合下列要求:

  1、演示實驗首先必須確保成功性

  演示實驗的直接目的是把物理現象複製一遍,讓學生親眼目睹或自身感受到物理現象的效果,同時把產生這種現象的方法告訴學生。只有確保演示成功,目的才會達到。決定演示成功與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要的是掌握實驗的原理,抓住關鍵。如在大氣壓一節中進行“紙杯託水”的演示,當紙片蓋住杯口後,不能讓空氣進入,這是關鍵。又如在“慣性”一節進行“紙條從杯底抽出而紙杯不動”來說明慣性的存在的演示,在抽紙條時速度要快,這是關鍵。如果演示不成功,學生就會感到失望,對老師的講解不信任和失去學習的興趣。

  2、演示現象必須明顯、直觀,可見度大

  演示實驗的目的在於使學生對物理現象有清晰的瞭解。在進行演示實驗時要讓全班同學都看見,而且要看清楚。因此演示的現象一定要清楚、直觀,可見度大。所用的儀器要足夠大,靈敏度要高。儀器置放的位置要達到一定的高度,使全班同學足以看清。個別實驗無法滿足上述要求時,應讓學生“代表”靠近觀察,然後由“代表”作實況報告,如用彈簧測力計測力的大小就可採用這種方法,事實證明效果較好。在教學中可能一節課要做幾個演示實驗,這就要求突出每個實驗的重要性,如暫不用的儀器不要拿出來,以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對於不明顯的現象可採取背景襯托和演示的方法,想方設法的使學生觀察到明顯、清晰的現象。例如在觀察壓強計裡水面升高或下降的實驗中,可以將水染紅,並在U型管後面襯一劃有橫線的白屏作為背景。又如在演示磁體的磁場時可採用幻燈投影的方法,使學生對磁感應線產生深刻的認識。

  3、演示的器材結構要簡單,操作要方便,推理要簡單

  演示實驗簡便易行,操作方便,得出結論的推理簡單易被學生接受。如在講“壓力作用的效果跟那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可利用一端削尖的鉛筆,讓學生用大拇指和食指夾住鉛筆同時用力,由凹陷程度的不同學生很容易的便得出“當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越明顯”的結論;再如在做驗證“大氣壓強”存在的實驗中可讓學生把一普通的喝水玻璃杯頂在嘴上,吸氣後杯子不下落的現象即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這樣利用學生身邊的小事來說明物理上的問題,簡便易行,同時引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感到自己生活在自然科學之中,周圍到處存在在著物理知識,增強了親切感,易使他們接受知識和運用所學的物理知識去分析研究周圍的事物。

  二、關於學生分組實驗的教學

  “學生分組實驗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地進行觀察、操作和思考的實踐活動。它是學生獲得知識,訓練技能,培養良好素養的重要教學形式。”因此為了搞好分組實驗教學,首先必須培養好學生良好的實驗素養及習慣。初中的學生年齡小,自制力不強,又沒有實驗基礎。有的甚至認為實驗只是玩玩而已,學生實驗較難組織,效果也不理想。因此一開始就應

  要求學生做到:

  1、實驗前必須完成預習內容。

  實驗預習是保證學生進行正確操作並獲得正確結果的前提。通過實驗前的預習,學生對實驗原理、方法、步驟及儀器的使用有了正確的認識,在實驗過程中才會做到心中有數,目的明確,從而提高實驗的質量。

  2、進入實驗室後必須要求學生按分好的實驗小組坐到相應的實驗桌前,不得亂動器材由於班內的人數較多,可能實驗的器材較少,所以必須合理的分組,一般3–4人為一組,按優、中、差三類學生平均搭配,做到取長補短,協助分工,一人操作,一人讀數,一人計錄,並設立實驗小組長加以監督,這樣就不會出現亂哄哄的場面。

  3、實驗時應要求學生不能大聲喧譁。

  在實驗過程中若出現異常現象,可要求學生舉手提問,不得出現亂穿他人小組的現象,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巡迴指導,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對於好的做法要及時肯定表揚,對於典型的實驗錯誤可與全班同學一起討論分析,要讓實驗課始終處在探索、討論的氛圍中。

  4、實驗完畢應要求學生整理好器材及時處理實驗資料,並填寫好實驗報告。

  篇三

  一、實驗目的

  1.培養學生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2.掌握科學的實驗方法。

  3.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和實驗能力。

  4.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團結協作精神。

  二、實驗重點:

  本學期實驗教學的重點是部分演示實驗分組實驗。

  三、實驗難點

  1.將探究方法和創新精神用於教學中。

  2.將演示實驗變為分組實驗。

  四、實驗措施

  1、按照本學期新課標的要求有計劃地備齊備好所有的實驗課程,使演示實驗、分組探究實驗達到開出率。對所有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都要填寫實驗通知單和實驗記錄;認真組織,精心輔導,嚴格要求,按程式進行操作。

  2、優化演示實驗。演示實驗既能使學生深刻理解科學要領和規律是怎樣在實驗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又能培養學生的一定實驗能力,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所以,儘可能適當地增加課堂演示實驗的次數。教師除了在新授課演示實驗,在複習課可適當為個別學生再次演示。這有利於較難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倡自制教具與改進教具,改裝不合理的裝置。適當吸收學生參加自制教具的活動,這樣不僅改善了實驗教學條件還可以節約經費。把教師演示改為邊講邊實驗,請部分學生參加演示,其他同學觀察並給予評論,增加學生動手的機會,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3、改革分組實驗。把部分演示實驗改為分組實驗。為學生創造動手機會,提高實驗技能,調動學生積極性。把一些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使學生在教師事先設計好的實驗方案中探索、發現。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觀察、分析、歸納,讓學生自己得到實驗結論。

  4、倡導學生尋找自己身邊的物理小實驗,充分利用廢、舊物品自制物理實驗教具,對有使用價值的教具進行展示交流,並儲存在物理實驗室。這樣即可以促進學生學會自主的研究性學習,又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每次實驗要有實驗的記錄、資料的分析及處理,還要寫出完整的實驗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