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學計劃

  高一上冊的地理需要學生馬上建立起抽象思維、空間想象能力,對此教師應該如何制定教學計劃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呢?一起來看看小編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篇一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我們主要學習地理必修一,這部分內容是立足於初中地理的相關內容的基礎上,選取了自然地理中經典的幾個要素,如大氣、陸地、水環境、地質等與人類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幾方面,探討人地關係中“地”的有關地理理論基礎,通過這些自然地理理論的學習,使學生更好的瞭解我們身邊的事物,將生活中的地理融合到教學過程中,並逐步樹立起“人地協調發展”的思想。與此同時,掌握地理的有關讀圖析圖繪圖的方法和技巧,並教會學生如何運用現實世界的境域性知識,解決有關地理的重大問題。使地理學習做到學有價值、學以致用。

  二、教學內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至第五章。

  三、學生情況分析

  本學期高一新生共有一百三十多名,分四個班級,其中四班中考成績在300分以上,一、二、三班成績在300以下,因此相對而言四班情況較好一點,但他們中絕大多數都是在中學階段被認為是學習成績較差,能力較低,不願意主動學習的學生。再加之雖然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兩年的地理知識,但由於地理科目不參加中考等原因,學生的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普遍較差,而初中地理知識又是進一步學習高中地理知識的基礎,因此,高一學生會感覺地理難學,高一地理教師也會感到地理難教。面對學生的這些情況,我們應該用“賞識”的眼光對待我們的每一位同學,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用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教學,使每一位同學在每一節課堂上都有所獲。

  四、高一地理必修一總體教學目的

  1、學生獲得比較系統的自然地理基礎知識。

  2、培養學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維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夠獨立和與人合作,運用地理科學觀念、知識和技能,對人類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

  五、教材分析

  本冊共五個單元:

  第一單元“宇宙中的地球”主要讓學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運動,以及地球運動產生的地理意義。讓學生懂得宇宙作為人類生存的地球的環境,和人類自然有著密切的關係。

  第二單元“大氣”主要讓學生了解大氣的物理化學性質和變化特點。大氣是天氣現象發生的載體,大氣的性質和氣候的形成有著密切的聯絡。氣候的形成變化依賴於大氣的運動變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自身運動特點。讓學生明白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第三單元“陸地和海洋”主要讓學生了解陸地環境和海洋環境的地理特點。使得學生明白陸地和海洋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保護陸地和海洋環境是迫在眉睫的環境問題。

  第四單元“自然資源和自然災害”是本學期最後一個單元也是一個總結性的單元。這個單元讓學生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活動認識到:人類的活動離不開地理環境,地理環境為人類提供的資源。如氣候資源,海洋資源,陸地資源等環境資源。然而自然環境也有破壞人類活動的時候。發生一些人類暫時無法抗拒的環境災害。比如氣象災害:颱風;地質災害:地震。人類在地理環境中應該利用好各種環境資源,同時也要預防各種環境災害。

  第五單元:“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主要講解地理環境的地域特徵和各個地區的差異性。

  六、教學重點、難點

  1、地球自轉、公轉的地理意義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作用

  3、全球氣壓帶和風帶

  4、水迴圈、洋流分佈規律

  5、氣候型別分佈、特點及判讀

  6、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七、教學措施

  為更好落實學校教學目標,體現新課程改革的思想,服務學生全面發展,從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兩個方面著手來進行教學。

  ***1***強調學習過程,培養良好習慣。 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要求學生落實基本的學習過程及課前預習,課堂高效聽講,課後複習整理三個基本環節。 ①課前通讀教材,獨立完成配套教材的基礎知識梳理。發現問題,標記問題為課堂有針對性的“解惑”做好準備。 ②上課時,活躍思考,認真聽講,踴躍發言,使“疑惑”在40分鐘內真正排除,切實提高教學效果。 ③課後再次通讀教材,整理課堂筆記,特別是對預習過程出現的問題要細緻的做好記錄。獨立完成配套教材的自測自評試題。

  ***2***落實活動實踐,激發學習興趣。 結合人教版教材的特點和我校學生的知識水平,將大力推進教材活動實踐。為此,將公佈本學期的地理活動安排。學生分組做好活動專案的選擇、準備、實施,特別是學生活動的指導和成果的展示工作,在一定層面上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關注身邊的地理現象,合作探究,積極思考,激勵學生努力學習,使興趣更濃厚。

  ***3***注重知識小結和單元測試的講練,有效提高學習效果。 每單元結束後,將引導學生對單元知識進行重難點的複習,幫助學生構建單元知識的網路化體系,並鼓勵學生以書面形式呈現出來。精選單元測試題,結合學生學情反饋,做好試題的講解和薄弱知識點的講練。

  ***4***研究教材和教法,提升業務素質。

  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材只是教學的一種資源,不是必須嚴格遵循的標尺。立足課標,研究教材挖掘其有效性和分析“活動”、“閱讀”的針對性,合理選“材”。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和學生現有的知識體驗層次,從學生身邊尋找教學

  資源,從學生生活體驗中尋找資源,有效補充是教材本地化、通俗化,與學生在學習和認識過程中達到共鳴。本學期也會通過網路學習,同行交流,師生討論等多渠道下功夫,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篇二

  一、高一地理教材分析: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指出:“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係的科學。”目的是通過了解我們生活的地球上的地理環境——大氣、水、生物、土壤等對我們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以及人類的活動對地理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培養學生遵循地理事物發展的規律,按規律辦事,保護地理環境,珍惜地理資源,探索地理奧祕,尋求可代替的地理資源,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冊主要是側重自然地理的學習,由遠及近先介紹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地球運動產生的地理意義,地球上的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四大圈層從而構成地理環境的整體,四個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從而在地球上形成了一定的分佈規律,使各地區的自然環境千差萬別,從而對人類活動產生制約。因此,學習了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就需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地球上的一切自然資源,最大效能地發展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本章主要由四節內容構成:地球在宇宙中、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地球的運動、地球的圈層結構。其中地球的運動是後面章節大氣的運動、洋流的分佈等內容學習的基礎,同時也是本章的難點和重點,也可以說是整個高中地理學習的一大難點,在高考中的分量也是最大的,因此本節內容應至少分3個課時來完成,力求使學生弄懂,否則後面章節的內容學習將無從理解。學生在這方面面臨的困難是立體幾何知識尚未建立,空間想象能力差,因此,教師應儘量通過實物直觀、多媒體課件來演示,讓學生初步理解抽象的地理事物,培養學習興趣,激發地理探究的慾望,使學生通過本章內容的學習,樹立科學的宇宙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