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三十一課給予樹詞語盤點

  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三十一課《給予樹》從媽媽“我”的角度來敘述故事,通過“我”的觀察、心理變化及行為來體現金吉婭的善良品質。小編在此整理了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三十一課《給予樹》詞語盤點,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三十一課《給予樹》詞語盤點

  誠摯:誠懇、真摯。

  寬裕:寬綽、富裕。

  仁愛:同情、愛護和幫助人的思想感情。

  體貼:細心忖度別人的心情和處境,給予關切、照顧。

  【近義詞】

  援助──幫助

  盼望──渴望

  【反義詞】

  沉默──活躍

  興高采烈──愁眉苦臉

  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三十一課《給予樹》課文

  聖誕節快到了。該選購聖誕禮物了。孩子們熱烈地討論這個話題,互相試探對方的心意,希望送出最誠摯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讓我擔心的是,家裡並不寬裕,我只攢了一百美元,卻要由五個孩子來分享,他們怎麼可能買到很多很好的禮物呢?

  聖誕節前夕,我給了每個孩子二十美元,提醒每人至少準備四份禮物。接著,我把他們帶到一個商場,分頭去採購,約定兩小時後一起回家。

  回家途中,孩子們興高采烈。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麼禮物。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透過塑料口袋,我發現,她只買了一些棒棒糖——那種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有些生氣:她到底用這二十美元做了什麼?

  一回到家,我立即把她叫到我的房間,打算和她好好談談。沒等我問,金吉婭先開口了:“媽媽,我拿著錢到處逛,本來想送給您和哥哥姐姐一些漂亮的禮物。後來,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給予樹’。樹上有許多卡片,其中一張是一個小女孩寫的。她一直盼望聖誕老人送給她一個穿著裙子的洋娃娃。於是,我取下卡片,買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禮品區。”金吉婭說話的聲音很低,顯然在為沒能給我們買像樣的禮物而難過。“我的錢就……只夠買這些棒棒糖了。可是媽媽,我們有這麼多人,已經能得到許多禮物了,而那個小女孩卻什麼都沒有。”

  我緊緊地擁抱著金吉婭。這個聖誕節,她不但送給我們棒棒糖,還送給我們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以及一個陌生女孩如願以償的笑臉。

  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三十一課《給予樹》教學札記

  聖誕節是西方最重要的節日,這是一個愛意流動的日子。在這樣的一個特殊的節日裡,一個小女孩渴望擁有一個洋娃娃的願望,另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女孩金吉婭將她實現了,這是一個多麼美麗的故事。課文讚揚了金吉婭的愛心和她的善良品質。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是本堂課的主要特點,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要進行有效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並要跟情感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中體現了以下幾點:

  一、快樂學習意識:讓學生感到學習語文是快樂的

  在這節課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在教材的處理上,我以“給予”為主線,從課題入手,層層深入,通過一個問題:給予樹是一棵怎樣的樹去統領全文。主線明瞭了學生就會學得輕鬆愉快了。

  其次是在評價語言的激勵性導向上,把評價語言與課文內容及生字詞結合起來,在老師的激勵下,課堂上小手如林,學生也體會到了給予是快樂的,學習是快樂的。

  二、文章主要表現的是金吉婭對陌生女孩的愛,即理解和同情。

  金吉婭拿著並不多的錢,本來要給哥哥姐姐買聖誕禮物,但當她發現“給予樹”上的卡片後,便毅然給小女孩買了洋娃娃,而且,她對自己的行為有簡單而充分的理由:“我們有這麼多人,已經能得到許多禮物了,而那個小女孩卻什麼都沒有。”這直接反映了金吉婭的善良和仁愛,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婭的“給予”不光是禮物,還有同情和愛心。

  三、課文中還有幾種不易發現的愛。

  例如,“母子之愛”和 “手足之愛”,母親在家裡並不寬裕的情況下,仍然給每個孩子錢讓他們買聖誕節禮物,這是母子之愛的表現;媽媽聽完金吉婭的陳述後,沒有責備她,卻為她的行為而感動,也是母子之愛的表現。買禮物前,孩子們“希望送出最誠摯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這是手足之愛的表現;買完禮物後,孩子們“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麼禮物”,這也是手足之愛的表現。這兩種愛,是為金吉婭對陌生人的愛做鋪墊的,更襯托出金吉婭對小女孩的愛的可貴。同時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婭的“給予”行為雖然源於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長在這樣一個“愛”的家庭氛圍中也有很大的關係。

  可回想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存在著不少需改進的地方:

  一、詞語的理解有許多不同的有效方法

  如“興高采烈”我先讓孩子們說說什麼是興高采烈,還可以通過換詞“興奮不已”“興致勃勃”等來體會孩子心情的愉快。

  二、教師要學會傾聽學生的語言,善於捕捉意外之處

  如,我讓學生體會“什麼都沒有”到底沒有什麼,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憐時,有位孩子說到我很慚愧,如果我再加以追問,也許,會“一石激起千層浪”。

  其三,對於孩子情感的激發,要從孩子的生活入手。

  可能孩子們對於國外家庭的生活缺少了解,所以對於課文中的故事缺少親近感,難以激起心靈的共鳴。

  鼓勵孩子們課前多多瞭解文章的背景資料,應該是個不錯的辦法。當然,讓孩子們從更多的課外閱讀中,瞭解更多的課外知識,體會更為複雜的人物情感,則是提高語文閱讀能力最高明的舉措。因為在課堂中,那些閱讀面比較寬廣的孩子依然能逐步接受老師的指導,較快領會到文章的思想情感。

  如最後,當老師問:這樣的“給予樹”應該種在哪裡?一些學生便能在文章內容的啟發下,發自內心地說出:這樣的“給予樹”應該種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應該種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