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

每篇語文課文都有自己的特色,老師應該按照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課後的教學反思可以幫助老師們更好地設計今後的教學。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案例,供大家參閱,希望對你有幫助!

  三年級語文課文《我們的民族小學》教學反思

  上課伊始,在引入課題之後,我就出示了各民族人民的有關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片上少數民族人民的特點,孩子們普遍都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對於他們的服飾,印象更為深刻。與此同時,我讓孩子們念念這些少數民族的名稱,在認識這

  些民族的同時,也為隨後開展的深入理解課文鋪墊了基礎。

  在學習文字時,課文中並沒有寫孩子們是怎樣上課的,我抓住這一點,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說民族小學的同學們上課時的情景。孩子們各抒己見,十分踴躍,有的說:‚他們聽得目不轉睛。‛有的說:‚他們積極舉手發言,還受到了老師

  的表揚。‛有的說:‚他們把課文讀得又整齊又動聽。‛

  整堂課總體感覺教學環節還是比較清晰的,重點也突出。教學設計比較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能抓住他們的注意力。但我也覺得自己在課堂上的語言有時還顯得有些繁瑣。其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提問語言、過渡語言、激勵語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師細心斟酌,多加錘鍊,精心準備。這樣,才能在課堂上調

  動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 極性,讓他們在課堂上快樂地學習!

  三年級語文課文《金色的草地》教學反思

  《金色的草地》是蘇聯作家描寫的一個有趣故事。通過我和弟弟對蒲公英早晚變化地觀察,認識到草地、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文章抒發了作者對蒲公英的

  喜愛之情,對自然、對生命的尊重、熱愛之情。

  從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理念出發,加強課程目標中‚情感、態度、價值‛這

  一維度,教學中力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語文課程的實踐性本質。

  三年級語文課文《爬天都峰》教學反思

  今天上課分別在兩個班講了《爬天都峰》這一課。開課時以《黃山奇石》一課為匯入,本計劃讓學生把這篇課文回憶著背一下,結果兩班學生都忘得差不多了,於是我只得引學生背了其中的一段,學生回憶起當時的金雞叫天都了。接著以爬的前後為線引導學生進行朗讀理解。在找自然段時,三班學生先講學生們說前兩段是爬山前,三到七是爬的過程,我當時覺得學生說得有道理,就很贊同,然後我們就這樣進行了練習朗讀及指導,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我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對話和動作,說明他倆在比,這一點學生體會得較好,邊想象了當時的情況邊述說,不少學生都覺得這兩個人很有意思大笑起來。

  到第二節在一班講課時,學生在找時說一到五是爬山前,六七是爬山過程,並也說了理由,我覺得也算對,也讚許了,當時心裡很矛盾:兩個班講的不一樣,但兩種答案我也不知到底哪個最準,覺得似乎都有理,就兩種都同意了吧,反正也不影響學生體會文意。學生在讀‚我奮力向峰頂爬去……‛時我讓他們作動作並想象,學生讀得有的都出了汗,接著讓他們對比想象爺爺爬時的樣子。有的學生就開玩笑似的說,爺爺也很奮力像老猴子一樣……惹得我和其餘學生忍不住哈哈大笑,本想忍住笑再找幾個說一說,但卻和學生一樣笑得肚子疼,這時候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了,過了一會兒我忍住笑說:‚看來同學們都認為老爺爺也很努力,所以他們爬呀爬,終於爬上了山頂。‛然後進行讀七八九段,學生就學會了對比。

  在一班指導讀六七自然段時,有個學生提出來個問題‚為什麼要用‚爬‛字呢?山上不是有臺階還有扶的鐵鏈嗎?‛當時我就鼓勵說:‚她提的問題很有思考價值,她真動腦子!‛然後我和學生一起討論了一下,通過看天都峰的高等,學生知道因為山太高太陡,所以直起身子走可能走不動,大都是像猴子一樣爬的,所以用爬山。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瞭解到課堂必須有一個主要目標把這個目標記在心裡,讓學生每上一節課就有一些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