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必背古詩

  在小學二年級的學習階段我們需要學習的古詩有那幾首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二年級必背古詩,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二年級必背古詩***一***

  望廬山瀑布唐代: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譯文

  香爐峰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遠遠望見瀑布似白色絹綢懸掛在山前。

  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讓人恍惚以為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

  註釋

  1.香爐:指香爐峰。紫煙:指日光透過雲霧,遠望如紫色的煙雲。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廬山》:“香爐初上日,瀑布噴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廬山上與星斗連,日照香爐生紫煙”。

  2.遙看:從遠處看。掛:懸掛。前川:一作“長川”。川:河流,這裡指瀑布。

  3.直:筆直。三千尺:形容山高。這裡是誇張的說法,不是實指。

  4.疑:懷疑。銀河:古人指銀河系構成的帶狀星群。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認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層,九重天,即天空最高處。此句極言瀑布落差之大。

  宿新市徐公店宋代:楊萬里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別唐代: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二年級必背古詩***二***

  贈劉景文 / 冬景宋代: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最是 一作:正是***

  譯文

  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傲寒鬥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緻你一定要記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秋末冬初的時節啊。

  註釋

  ⑴劉景文:劉季孫,字景文,工詩,時任兩浙兵馬都監,駐杭州。蘇軾視他為國士,曾上表推薦,並以詩歌唱酬往來。

  ⑵荷盡:荷花枯萎,殘敗凋謝。擎:舉,向上託。雨蓋:舊稱雨傘,詩中比喻荷葉舒展的樣子。

  ⑶菊殘:菊花凋謝。猶:仍然。傲霜:不怕霜凍寒冷,堅強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後泛指對男子的敬稱,您。須記:一定要記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橙黃橘綠時:指橙子發黃、橘子將黃猶綠的時候,指農曆秋末冬初。

  絕句唐代: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回鄉偶書二首·其一唐代: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鬢毛衰 一作:鬢毛催***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二年級必背古詩***三***

  山行唐代: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深處 一作:生處***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譯文

  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雲深處,居然還有人家。

  停下車來,是因為喜愛這深秋楓林晚景。楓葉秋霜染過,豔比二月春花。

  註釋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遠上:登上遠處的。

  3.寒山:深秋季節的山。

  4.石徑:石子的小路。

  5.斜:此字讀xiá ,為傾斜的意思。

  6.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為在雲霧繚繞的的深處; “生”可理解為在形成白雲的地方***

  7.車:轎子。

  8.坐:因為。

  9.霜葉:楓樹的葉子經深秋寒霜之後變成了紅色。

  10.楓林晚:傍晚時的楓樹林。

  11. 紅於:比……更紅,本文指霜葉紅於二月花。

  贈汪倫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譯文

  李白坐上小船剛剛要離開,忽然聽到岸上傳來告別的歌聲。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麼深,也不及汪倫送別我的一片情深。

  註釋

  ①踏歌:民間的一種唱歌形式,一邊唱歌,一邊用腳踏地打拍子,可以邊走邊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涇縣西南一百里。《一統志》謂其深不可測。

  ③深千尺:詩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倫與他的友情,運用了誇張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實有其事***寫深情厚誼,十分動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倫:李白的朋友。李白遊涇***jīng***縣***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時,附近賈村的汪倫經常用自己釀的美酒款待李白,兩人便由此結下深厚的友誼。歷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詩三百首》、《全唐詩》註解,都認定汪倫是李白遊歷涇縣時遇到的一個普通村民,這個觀點一直延續至今,今人安徽學者汪光澤和李子龍先後研讀了涇縣《汪氏宗譜》、《汪漸公譜》、《汪氏續修支譜》,確知“汪倫又名鳳林,為唐時知名士”,與李白、王維等人關係很好,經常以詩文往來贈答。開元天寶年間,汪倫為涇縣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別”***詳見《李白學刊》第二輯李子龍《關於汪倫其人》***。按此詩或為汪倫已閒居桃花潭時,李白來訪所作。李白於公元754年***天寶十三載***自廣陵、金陵至宣城,則此詩當不早於此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