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月考試卷語文閱讀試題

  閱讀理解是高中語文中重點考察的一個考點,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鞏固複習,提高語文閱讀能力,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歡迎大家閱讀練習。

  原文:

  碑帖之爭無疑是當代書法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事情。清中晚期以來,書壇出現震古爍今的大家,其中碑派陣營的居多,充分說明這個書壇新流派具有深厚的潛質和強大的生命力。

  清季以來的碑學大家,他們往往並不知名碑誌取法,儘管原來的範本可能荒疏粗率,然而經過他們的手,卻能化腐朽為神奇。原作中的靡怯被塑造為柔美,荒率被昇華為清新自然——呈現出雄健清新、儒雅典麗的氣象。

  帖學的興盛大抵是實行科舉制度的時期,科舉制度的保守性質使書法失去了創造的需求和動力。隨著科舉制度的廢止,帖學的危機進一步加劇。可以說,體系的封閉性、技法的自足性、傳承的遞減性,是帖學理論的先天缺陷。這種缺陷使書法只能在一個既定的有限範圍內傳承,從而失去了創造性,這應是帖學式微的根本原因。

  碑學則不然,碑學是一個開放的、多元的系統,它的取法物件遠比帖學豐富而蕪雜,其師法的觸角幾乎遍及書法史的各個時期、各個層面和各個角落。更重要的是,和帖派的取法虔誠膜拜、心摹手追的心態不同,碑派更多的是涉取、化裁、改造和蛻變。對前人留下的作品和取得的成就,帖派奉為經典,懷著守成和奉祀的心態;而碑學則視為資源,用於取法和創造。創造精神正是碑學最可貴的精神。

  創造精神原本是在中國書法古典時期形成的。古典時期書法沒有權威、沒有經典,也沒有“取法乎上”的傳承信條。從上層的文化官吏到民間的匠役,大家都在師法前賢、借鑑別人中探索前進。一些新的筆法***如波磔***、新的技法***如捻管轉折***、新的書體***如隸變和八分書***,被某些人發明試用,隨後得到大家的認可,於是群起仿效,而逐漸成為書法的新元素。最初發明這些技法、筆法的人不但沒有成為後人膜拜的物件反而被逐漸淡忘。

  到魏晉時期,隨著一股思想解放的浪潮,書法也實現了人性的覺醒,以王羲之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把性情、襟度、風格寓於書法之中,使書法具有高度的人文精神,這對書法品格的提升起到巨大的作用。就人文精神的建立而言,王羲之的功跡無疑是巨大的。然而這種人文精神勢必建立在技術的基礎上,所謂技術,即書體的成熟和技法的完善。這些當然不是王羲之一人的功勞,而是許多前人共同創造的結果。

  中國書法作為一門藝術,靠兩種精神支撐:一是 ,一是 。人文精神體現的是書法的品格、藝術高度以及對人的終極關懷。

  在當代的流派格局中,有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似乎帖派對碑派的不滿和抨擊更多,而少見碑派對帖派的不屑。帖派絕不會向碑派學習,而碑派倒是很樂於向帖派借鑑,甚而不排斥奉王羲之為圭臬。這種似乎不對等的流派格局其實也從某一個側面反映了二者所秉持的觀念的差異。 當然,碑派最應該向帖派學習的還是其人文精神。帖派是一個充溢著人文精神和書卷氣息的藝術領地,代代相傳的“取法乎上”的傳承信條保證了他的藝術高度和純粹性。而碑派所取法的多是未經開發的原始書法資源,要把他們提升到相當的藝術高度並賦予其人文精神,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因而碑派書法家的成功率是相對較低的。儘管“取法乎下,而得其上”並非絕對不可能,但畢竟需要超乎常人的修養和智慧。作為一個書家,傾畢生精力能在某一個點上有所突破,也是了不起的成就。只要能堅持碑派的創造精神,這樣的成就就是值得期待的。

  :

  5.文中劃橫線處,應填的兩個四字短語分別是 、 。***4分***

  6.下列表述,符合文意思的一項是

  A.清中晚期以來,書壇各派出現震古爍今的大家,這說明碑學流派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B.帖學興盛於實行科舉制度的時期,但科舉制度的保守性以使帖學的危機進一步加劇。

  C.在王羲之的倡導下,魏晉文人把性情、襟度、風格寓於書法之中,使書法品格提升。

  D.帖學雖然封閉、自足,但代代相傳的“取法乎上”的傳承信條保證了它的藝術高度。

  7.根據原文,下列分析或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清季以來,又碑學人物,從並不知名的碑誌取法,化腐朽為神奇,成為碑學大家。

  B.帖學拒絕向碑學學習,因而造成其體系的封閉性、技法的自足性和傳承的遞減性。

  C.在中國書法的古典時期,人們探索前進,看重的是不斷的創造,而不是膜拜權威。

  D.碑學、帖學都應以開放的心態互相借鑑和學習,書壇發展的勢頭,才會愈加強勁。

  答案:

  5.創造精神 人文精神

  6.D

  7.B

  【解析】

  5.

  試題分析:解答此題,可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聯絡上下文及作者在文中的觀點來組織答案。本文論述創造精神和人文精神對碑派的重要性,空缺處上文論述的是創造精神,下文論述的是人文精神,由此可得出答案為:創造精神和人文精神。

  考點: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6.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篩選資訊的能力。解答此題,可根據對文意的理解,將選項帶入原文,進行比較分析,找出選項與原文內容的細微差別,A項,不符合文意,原文是“其中碑派陣營的居多,充分說明這個書壇新流派具有深厚的潛質和強大的生命力。”B項,“帖學興盛於實行科舉制度的時期,但科舉制度的保守性以使帖學的危機進一步加劇”與原文不符,原文是“帖學的興盛大抵是實行科舉制度的時期,科舉制度的保守性質使書法失去了創造的需求和動力。隨著科舉制度的廢止,帖學的危機進一步加劇。”C項,偷換概念,原文是“以王羲之為代表”。所以選D。

  考點: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7.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分析和推斷的能力。解答此題,可根據文中作者的觀點來分析選項的推斷是否與原文作者的觀點相符合。B項,“帖學拒絕向碑學學習,因而造成其體系的封閉性、技法的自足性和傳承的遞減性。”強加因果,由原文可知,體系的封閉性、技法的自足性和傳承的遞減性是貼學的先天缺陷。所以選B。

  考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