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序的情感核心賞析

  《滕王閣序》是一篇包含儒道思想和合的文學作品。接下來請欣賞小編給大家網路收集整理的。

  一

  一、整體感知

  本文原題為《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全文運思謀篇,都緊扣這個題目。全文共分四段,第1段歷敘洪都雄偉的地勢、珍異的物產、傑出的人才以及尊貴的賓客,緊扣題中“洪府”二字來寫;第2段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閣秋景圖,近觀遠眺,都是濃墨重彩,寫出了滕王閣壯美而又秀麗的景色,緊扣題目“秋日”、“登滕王閣”六字來寫;第3段由對宴會的描寫轉而引出人生的感慨,緊扣題目中“餞”字來寫;最後一段自敘遭際,表示當此臨別之際,既遇知音,自當賦詩作文,以此留念,這是緊扣題中“別”、“序”二字來寫。由此看來,全文層次井然,脈絡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謂絲絲入扣,層層扣題。

  二、區域性思路揭示

  本文因餞別而作,但對宴會之盛僅略敘,數筆帶過,而傾全力寫登閣所見之景,因景而生之情,不落窠臼,獨闢蹊徑。而區域性思路的佈局謀篇,取捨立意,亦頗見為文之功底。以第五段為例說明作者的情感起伏脈絡:

  先用一連串短句抒發感嘆:“時運不濟,命途多舛。馮後易老,李廣難對。”而後長短結合,抒發自己的憤鬱悲涼:“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最後又用先短後長的一組對偶表明心志:“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鏗鏘的語調錶達了自己不甘沉淪的決心。

  三、精彩語句揣摩

  1.“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賞析:作者善用靈活多變的筆法描寫山容水態,表現樓臺的壯觀,從而把讀者帶入身臨其境的審美境地。“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寫出了色彩變化之美。這兩句不囿於靜止的畫面色彩,而著力表現山光山色的色彩變幻:寒潭之水因積水退盡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巒因暮靄籠罩而呈紫色。上句設色淡雅,下句設色濃重,在色彩的濃淡對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徵,被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

  2.“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賞析:這一句素稱千古絕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相映增輝,構成一幅色彩明麗而又上下渾成的絕妙好圖。這兩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對,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對偶,形成“當句對”的特點。如“落霞”對“孤鶩”,“秋水”對“長天”,這是王勃駢文的一大特點。

  3.“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賞析: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義的警語。古往今來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對一切艱難險阻,總能執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鬱郁不得志的逆境當中也不消沉放棄。東漢馬援雲:“大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王勃在此化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華易逝和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而王勃此時正懷才不遇,但仍有這般情懷,確實難能可貴。

  二

  這是一篇用駢體寫成的詩序,但它筆力明快、風格清新、氣勢浩蕩,堪稱典範之作。

  寫景、抒情自然融合。此文重點珠描繪滕王閣雄偉壯麗的景象。狀寫宴會高雅而巨集大的氣勢,抒發自己的感慨情懷。文章在交待了“故郡”、“新府”的歷史沿革後。便由閣的地理位置和周圍環境寫起。“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就坐落在這片吞吐永珍的江南大地上。接著,作者的筆由遠及近,由外景轉而描繪內景。“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舟,下臨無地”、“桂殿蘭宮”、“繡問”、“雛登”。“遙岑甫暢,逸興遺飛”,王勃按捺不住心頭的激動一個“路出名區”的“童子”,“幸承恩於偉餞”,他為自己有機會參加宴會深感榮幸。但面對高官顯耀,不免又有幾分心酸悲槍。他轉而慨嘆自己的“不齊”的“時運”、“多舛”的“命途”。抒發自己內心深處的鬱悶和不平,傾吐自己“有懷投筆”、“請纓”報國的情懷和勇往直前的決心。情由景生,寫景是為著抒情、景、情相互滲透,水乳交融。渾然天成,恰似行雲流水,揮灑自如,自然流暢。

  對比鋪敘,色彩鮮明。作者無論是狀繪洪州勝景、滕閣盛況,還是敘抒人物的遭際情緒,都能洋洋灑灑。展轉生髮,極成功地運用了鋪敘渲染的方法。譬如在說明洪州的“人傑地靈”時。一氣鋪排了十四句,從歷史人物到現實人物、從文臣到武將,不厭其多;寫登臨滕王閣遠望的景象,則沙洲島嶼、山嶺原野、河澤舟舸、宮殿屋舍、眼底之物,一一敘來,不一而足。

  而這種鋪敘,又是在對比之中進行的。這就使文章一波三折,跳躍起伏,迴環往復。“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弦管、纖歌、美酒、佳文、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美具,二難並”,這是盛況空前的宴會。相形之下,“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天才淪落,迷茫落拓,又是何等的悲涼。這是人物境遇上的對比。文中還有“望長安於日下”、“指吳會於雲間”,是地域上的對比;“逸興遄飛”與“興盡悲來”,是情緒上的對比;“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慚”,是懷才不遇和喜逢知己的對比。這種色彩強烈的映襯對比,在揭示人物的內心隱憂,烘托文章的主旨中心方面,能產生相反相成、鮮明曉暢的藝術效果。

  對偶工美,用典恰切。全篇中除了“嗟乎”、“嗚乎”、“所賴”、“云爾”等嘆詞、語助詞與“勃”的自我稱謂外,大部分都是四字一語和六字一語的對偶句。這中間有的是單句對,如“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有的是複句對,如“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還有的是本句對,如“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中,“襟三江”與“帶五湖”對,“控蠻荊”與“引甌越”對。再如“騰蛟起鳳”、“紫電青霜”、“龍光”、“牛鬥”等也都是本句對。這種對偶句不僅句式工整勻稱,而且錯綜多變,讀來節奏明快,整齊和諧,鏗鏘有力。

  文中多次出現的典故。且都用得恰當貼切,非但沒有冗贅晦澀之感,還使文章顯得富麗典雅,委婉曲折.情意真切。“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竄梁鴻於海曲”,這四個典故連用,隱喻作者命運坎坷、為沛王府修撰而受排斥打擊和因作《檄英王雞》文而被高宗逐出的遭遇,雖心懷憤懣之情,卻含而不露,且無金剛怒目之嫌。“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這兩個典故是隱喻目己不畏險阻、壯心不已的堅強信念。“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等典故.則隱喻自己“長風破浪”的浩氣和積極進取的決心。

  化靜為動,以物擬人。運用擬人化的手法.將客觀靜止的事物寫成富有動態之感,這是《滕王閣序》的又一特點。作者善於選詞煉字,活化物態“飛閣流丹”、“層巒聳翠”,只因了“飛”、“流”、“聳”諸字,巍峨的樓閣便騰飛起來,殷殷的丹青竟汩汩流淌,層疊亭臺上的翠色也高高聳出.靜物變成了動物,確有畫龍點睛之妙。而洪州古城,也只因“漂”、“帶”、“控”、“引”,變成了一位裁“三江”為衣襟,摘“五湖”作衣帶,近則制“蠻荊”,遠則接“甌越”的巨人。至於如“星馳”般的“俊採”。“如雲”的“勝友”,更是靈動活現,氣韻不凡。

  三

  王子安開篇極俗,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這樣的陳詞濫調來點題,雖不失風雅,但落於其時文人之俗套,未見新意,談不上出色之舉而泛泛起筆罷了。但王子安何等樣人也,俗中起妙筆,筆鋒一轉“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給人以一種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時又一村之感。此句接連上句,又為下句定位,可謂妙筆。區區數十字,將南昌的地理位置描寫的清清楚楚中,箇中的大氣,實非常人所能及,此為王勃此賦第一次佳句高潮。

  此節從此而下,是王勃描述宴會盛況之筆,也對閻公極盡讚美之能事,更有自嫌。結尾句“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自喻童子,王子安自謙也。“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之武庫”。這二句引用得當,也可以說切中當時宴會文人墨客佳朋之盛,雖有過譽之嫌,但為行文,卻也失於當時境況之佳引。作為客人,王子安合贊諸客也在情理之中。

  第二節以節氣入篇,“時維九月,序屬三秋”。可謂與開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的地名開篇相得益彰,而且遙相對仗,點題明確。此節大部份描寫近景,寫出了滕王閣周邊的近境。名句“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寫出了節氣中的山水之色,可見作者用心之細。文采飛揚,讓固定的文字而他的妙筆而充滿動感。如“盡、清、凝、紫”四字用的極妙,也讓靜態的山水變的動感十足。“鶴舞鳧渚,窮島嶼之縈迴;桂殿蘭宮,即罔戀之體勢”。此結尾是準確的定位滕王閣的地理位置,寫出了滕王閣的地勢極佳,通過鳧渚、島嶼的實景點出了滕王閣身處鄱陽湖畔。桂殿蘭宮,是對應節內文字說滕王閣的氣勢非凡,罔戀之體勢,即指滕王閣依山臨水。了了幾句,滕王閣的具體位置與雄偉氣像盡展無遺。

  由第二節入篇寫景,至第三節由近及遠,是為遠景描寫矣。其第三節開首遠近結合,先是說身處滕王閣之高,點出了滕王閣的高度,因為站在滕王閣上,可以輕易的俯視別人的屋背,也為以後的極目遠望留下了伏筆。寫近而不近,文字的運用王子安收入自如也。從“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遠景***,鐘鳴鼎食之家***近***”;至“舸艦迷津,青龍黃雀之舳***近遠結合,意會***,雲銷雨霧,彩徹區明***遠近結合,意會***”。這種遠近結合,遠近意會的寫法,讓人在景色中迷離,賞其美感而存意會,實寫作之妙法也。接下去的絕世名句“落霞與孤婺齊飛,秋水共秋天一色”,可謂寫景之作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妙筆。落霞***靜***、孤騖***動***、秋水***近***、長天***遠***。四個簡單的景物,通過王子安的“齊飛”、“一色”點晴,整個都活了起來,可謂動靜結合,遠近相宜,將這四種物事有機的結合在了一起,併產生了強烈的視覺衝擊感。這在繪畫技巧上,就叫活靈活現,將整個靜態的畫面整個的盤活了。閻公當時有一感嘆“全篇有此一句,足勝佳作數千矣”,可見一句妙句對全文的影響力是如何的巨大。王勃的靈光乍現,也會我們留下了百思不覺乏味的好句也。

  就此引入,“漁舟唱晚,響窮鼓蠡之濱;雁陳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看似是畫蛇添足,是上句的引申,實是助力之作,為上句增添飽滿。更是用二個地名,點出了滕王閣的中心地位,這種始終圍繞滕王閣這個中心引申的寫作方式,是散文寫作的必備技巧,否則有離題之嫌。

  第四節王勃開始借景抒懷,但未深入,主要是借遠景而懷遠,抒其時境況與當時心態。全節全部用對比句,以加深自己的感觸。如寫景:“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寫實:“遙襟甫暢,逸興遄飛”。“四美具,二難並”。景情相融:“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樣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借景抒懷:“窮睇眄於中天,極娛遊於暇日”。“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心態實描:“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溝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這樣的對比句,目的就是加深王子安自己的感悟。通過一個個對比,我們可以發現,王勃觸景生情,由此深入懷悲,在感嘆人生失意的同時,也對王室奉召以還抱有希望,這種失望與希望並存的心境,在全節的對比句中我們加深了印象,併為下文王勃的抒懷打下了很多的心理基礎。

  寫景王勃由近及遠近結合及遠,層次分明。寫情同樣也如此,由淺入深,先在第四節借景點情,逐漸深入,至尾句“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而起高潮卻戛然而止,實為第五節留下伏筆也。第五節一開篇“嗟呼!時運不齊,命運多舛”。直接點入主題,好像突兀,但有第四節輔墊,回味一瞬,亦覺自然,此中的視覺衝擊感,讓我們又不得不感嘆王勃的善於製造高潮,往往轉折的筆鋒,能達到出乎意料的效果。接下去“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鴻樑於海曲,豈乏明時?”。借古時名人鼓勵自己,雖極盡無奈,卻又存希望於聖主。相信自己終究會有苦盡甘來的那一天。“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更是寫出了他那種既存希望卻又失望的無奈心態。至此刻,王勃當時的迷惘心態可謂是一覽無餘。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彌益,不墜青雲之志。”此兩句是王勃銘志之語,短短二十字,將他的高傲風骨,積極向上在危難之時不墜志向的心衷描寫的極其到位。凡後世懷才不遇者常以此兩句作為勵志之名言,就可見此心的高潔了。“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而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以上這些文字是上句的進一步詮釋,也可以說是註釋,他引用典故,表明了自己不因失意而失志,在逆境中奮起的高遠志向。猶其是“東隅已逝,桑榆非晚”之句。更是說明了自己不因暫時的失意而失望,而是臥薪嚐膽,以圖他日東山再起。從其對孟嘗與阮籍的怒其不爭來看,王勃此次流放確實心存不甘,時時牽念復返長安,展自己凌雲之志的良好願望。

  “勃,三盡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愛宗愨之長風.....”。“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第六節王勃以自我介紹開篇,說明了自己的境遇與志向。一句“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點明瞭自己的懷才不遇。然後他並未就此深入,而是筆鋒徒轉,接以自嫌,再捧閻公等與坐長者,以明自己奉宴之心。結尾更是以“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贊閻公等人,與上句的“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的失望到“鍾期既遇,奏流水何以慚”的知音之語相慰,足見王勃處世之老成。這種對比句,無疑加深了讚譽的力度。從景寫情至抒懷再牽回近境宴會場面,王勃收入自如,處處不著痕跡,如此筆力,名列初唐四傑之首也就不足為怪了。暢遠而不忘中心本意,寫散文者當注意也。

  第七節是結篇,也是王勃全文的總結。他以一聲“嗚呼”的嘆息起筆,給人以一種又要大發失意之志的感覺。誰知王勃豈是常人所能把握,他用字合情理,豈能作無謂之筆呢?接下去”勝地不常,筵席難再”。猶如生花之筆,讓人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可眾人猶未回神,王勃卻又轉折筆鋒“蘭亭已矣,梓澤丘墟”。自感嘆而傷神,渾然一體,不著痕跡的將懸念折了又折,雖心意相同,然一愉一悲,更添其時宴、人之牽念。“臨別贈言,幸承恩於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敢竭鄙懷,恭疏短引”。至此,王勃之意陡然明瞭。非王子安不盡歡也,實是盛宴難離,知音難棄也,如此謙卑之語,當博其時宴上人之歡也。可王勃一題二意,既拍了宴會上的人的馬屁,也應了此賦是應景之作的原意。更抒懷了他對人生的感悟,即好景不常,雖有意於好景,然天下又有幾人能常留好景呢?此深深的感嘆,應是王勃當時的實際心意。“一言均賦,四韻俱成。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最後的收尾,王勃有點自得,因為其作實名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也即其時的引子。他的意思是說,既然有了好的引子,相信其後的賦定是佳作。然其序已冠絕古人,何人在此序下還敢獻醜呢?“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王勃讓宴會上的人作其賦,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金玉在前,非佳材何敢跟其賦,實多言矣。吾不知其時宴上人等是否還作其賦,但世之留存,唯王子安之序也,常引之為憾,然莫可奈何也。王勃以此語結句,像似歉遜,但傲然文人之氣,躍然紙上。以此收篇,並無不妥,只是苦了宴上諸人,不知其時何以為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