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滕王閣序中的典故

  下面小編分享供大家參考,希望從中能夠明白道理,歡迎閱讀:

  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

  “南溟”,指南方的大海,出自《莊子·逍遙遊》:“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溟***,南冥者,天池也。”“天柱”,傳說中的擎天之柱,出自《山海經·神異經》:“崑崙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里,員周如削,銅柱下有屋,壁方百丈。”天柱,極言其高。“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兩句,通過玄想宇宙的廣漠洪荒,來襯托人生的渺小,從而引發下文的感慨。


滕王閣序

  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

  帝指天帝,閽指守門人。帝閽就是天帝的守門人。《列子·湯問》:“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此“帝”亦指天帝。帝閽原是屈原辭賦中想象的神靈。《離騷》:“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我叫天門守衛把門開啟,他卻倚靠天門把我呆望。***詩人在想象中上下求索,來到天界,他去叩帝閽,然而帝閽卻拒絕為他通報,這天上實際是人間的象徵,表明詩人重新獲得楚王信任的道路被徹底阻塞。前人常用“叫帝閽”“叩帝閽”等來表達忠於朝廷、希望君臣遇合,或能將民情達於聖聽之意。揚雄《蜀都賦》:“選巫咸兮叫帝閽”。張衡《思玄賦》:“叫帝閽使闢扉兮,覿天皇於瓊宮。”杜甫《塞蘆子》:“誰能叫帝閽,胡行速如鬼。”袁崇煥《浣衣裡》:“精誠叩帝閽,願化一寸鐵。”“帝閽”在王勃文中實際上是指稱國君或朝廷,就像借“陛下”稱天子一樣。因為前為“懷”而不是“叫”“叩”,後又接“不見”;且與下句“宣室”相對稱,都是暗指當朝皇上。教參譯“懷帝閽而不見”為“思念皇宮卻看不見”,不如譯作“懷念朝廷卻不得召見”。

  “奉宣室”的典故,意在嘆息難以接近朝廷、效忠皇帝,同時巧妙地為下文“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作鋪墊。宣室:西漢未央宮的正殿,是皇帝召見大臣議事的地方。賈誼貶謫長沙四年後,漢帝曾召他回長安,在宣室中問以鬼神之事。事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這兩句是說,自己懷念朝廷,可是什麼時候才能侍奉國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