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滕王閣序教學反思

  《滕王閣序》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亦名《滕王閣詩序》,駢文名篇。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就文章而言,《滕王閣序》文采斐然,是奇文妙文;但是就教學來說,《滕王閣序》是古代散文,又是一篇難文硬文。因為它的難、硬,以往上課時,基本上是逐字逐句的串講和對譯,習慣於老師講,學生聽。優美典雅的文言文被弄得支離破碎,本該活潑的課堂氣氛被搞得死氣沉沉。老師辛辛苦苦教下來,學生的感覺卻是一句“有什麼好的”,教學效率低下。這次重新碰到它,我原先也想不出好的花招,上網查了一下資料,也沒有查到什麼建設性的意見。自習時間詢問學生預習這一課的感受,學生們拉長音調說:“難。”看到學生那皺著眉頭的樣子,我接著問:“難在哪些方面?”學生七嘴八舌:難讀,生僻字太多;難懂,典故太多;難背,思路太難理清……聽著,聽著,我心中有了一個上課的藍圖。於是,我說:“經典往往是無限風光在險峰,咱們只有知難而上,才能遍覽群山。”學生點頭讚許,一臉期待。

  文章確實在文字理解上有難度,於是我精心編制學案,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時間藉助註釋與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以小組為單位總結歸納基本文言知識,同時以小組比賽的形式搜尋文中典故及相關故事。

  誦讀是文言文語感教學的重要方法,是整體感知語言、實現與文字對話的有效途徑。停頓、重音的準確處理,語速、語調的準確把握均可喚起想象,引起共鳴。學生口與耳會,眼與心謀,整體地感受文言文的情味理趣。文以氣為主,任何優秀的文字都能夠琅琅上口,便於誦讀。文章的節奏、速度、語氣的變化都是情感變化的表現。所以我讓誦讀貫穿教學的全過程,用泛讀匯入,精讀***音讀、意讀、情讀、悟讀***層層深入,研讀拓展,披文入情,用心與王勃交流。

  第一課時我把目標預設為音讀與意讀,即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明字義、讀懂句意。主要學解決生提出的難讀、難懂的難題。採用成果展示、小組對抗、男女PK等多種活動調動學生誦讀的興趣。在課堂上充分利用本文句式對偶、音韻和諧、辭采華美等特點,加強理解和誦讀。誦讀時,除了注意句式的錯落變化,還注意每個句子節奏的劃分;文意的理解重點放在第五段所運用的幾個典故的含義和作用;實詞的理解,利用句式特點加以體會。實際課堂效果良好。

  第二課時我把目標預設為情讀與悟讀,即讀出情感,讀出感悟,讀出心得。主要學解決生提出的難背的難題。採取把握整體思路、邊讀邊議,讀中帶悟的方式。通過誦讀整體感知這篇文章的整體思路是:事——景——情,即在滕王閣上的盛會上,作者看到“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描寫了滕王閣盛會上的人的俊雅,景的美麗,感到內心非常的高興,然而興盡悲來,又來感慨自己的身世。據此引導學生具體深入文字,在自主的基礎上開展探究“興盡悲來”:研習“四美”,探究“悲何”。引導學生深入體會那一個個典故背後真正的意圖,體會笑臉背後不堪回首的坎坷經歷,年輕後的滄桑,輝煌後的傷痕。去感受王勃的失意與傷感,掙扎和自慰,為一顆不甘的靈魂。只有這樣的情感才是最真的,只有這樣的千古同悲才是文章真正的魅力所在,也只有這樣讀出來才算對得起王勃。

  第三課時我把目標預設為背誦與研讀。在熟背的基礎上研讀拓展“古今許多文人墨客面對廣袤的宇宙都曾有人生盛衰無常而宇宙永恆的感慨。你還知道哪些類似詩文?”

  示例: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黃鶴樓》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曹操《短歌行》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楊慎《臨江仙》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師生共同建構:

  “樂極生悲”,“悲極”之後卻不是“更悲”,而是一種“豁達”,一種堅持。就好像蘇東坡《赤壁賦》中一樣,“悲”極之後是“釋然”是“豁達”。這是中國知識分子在處困境中堅持自己的理想和操守而不變化的固有的固執。可以說是知識分子的“世道人心”,是中國知識分子的脊樑。我想:中國知識分子都有“登山臨水”的習慣,都有“興盡悲來”的感慨,“興盡悲來”的感情變化在中國古典詩文中屢見不鮮,譬如我們學過的《登高》《蘭亭集序》《赤壁賦》等等,收集這方面的例子,談談自己的體會。

  由此進行研究寫作:你對“時運不齊,命途多舛”是怎麼看的?

  三節課上下來,個人覺得有些好的方面需要總結:

  1、課前利用學案預習:學案明確了方向,能將預習工作落到實處。另外課外資料的蒐集也能在老師的指引下切實有效地進行。這為學生實現同學之間和師生之間的對話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2、課堂交流的過程中老師不再是傳授者,而是凝聽者和參與者。這營造了平等的開放的課堂氛圍。尤其是在互相討論和交流的基礎上學生提出了非常有創造性的有探討價值的問題。這應當是課堂的一個師生的深層次對話,也是學生真正積極思考問題的一個體現。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思考的積極性。比教師在那口乾舌燥地講,學生在那意興闌珊地聽效果要好得多。學生對文章的鑑賞要更為深入和通透。

  3、課堂和課後強調學生動筆。動筆的過程是自我梳理的過程。也是學生自我深層次對話的一個過程。在這裡,學生將學習化做一個自覺的理性的過程。

  值得探討改進的地方:

  1、小組討論的環節。從上課的氛圍來看,小組討論的氣氛還不夠濃烈,討論的聲音不夠激烈,大多數學生還是喜歡獨立思考,但是單獨叫他起來回答問題的時候,他卻表現木然。這是值得深思的一個問題。如何調動小組成員的討論,除了小組長的組織,還需要對其組員進行個性化的交流,我還要引導他們如何配合如何分工如何協力。

  2、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上的活動設計很很關鍵的,運用得好,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激發了,運用得不好,學生就會覺得沒有學到東西,老師只是在敷衍或走形式而已。自由提問環節要注意引導學生提問的深度。所以在課堂上要努力駕馭。

  再次教學《滕王閣序》,我感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強多了,對課文的體悟也深刻了,從形式到內容,由現象到本質,層層深入。最重要的是學生把課本所學知識和生活實際聯絡起來,使得語文課堂生動起來。讓學生走進去,又從中走出來,從而實現語文的薰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