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心得體會

  眾所周知,中醫是中國幾千年唯一的醫學。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出範文,供大家閱讀!

  篇一

  我是學中醫出身的,如果你是想進醫院,拿醫師資格證,成為一箇中醫臨床醫生的話不防自考去實現,但是現在的就業形式對自考來說是不太合適的。 如果你是為了興趣,並不以此作為謀生手段的話,我可以推薦幾本書你看: 首先是《中醫基礎理論》這是必看的,這是基礎,是你踏入中醫殿堂的鋪墊。

  必須認真的掌握。 其次是《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這些是臨床基礎,也是必看的。中醫基礎血紮實了,學這些可以比較輕鬆,尤其是診斷。學中醫其實就像走路,一條道,分幾條岔路,等你完全掌握之後你會發現任何一條岔路都能幫你達到目的地。

  再次就是中醫的各個臨床應用的瞭如《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等等,值的一提的是《鍼灸學》很有用的,就算給自己保健也是不錯的。 最後如果想拓展,學習古代的中醫專著則《醫古文》要看,前人的精華太多了,如:《皇帝內經》《傷寒雜病論》《丹溪心法》《景嶽全書》《脾胃論》等都可以看的。

  篇二

  學習中醫的一點心得及體會

  提起這個筆呀,心裡不知道怎麼回事,有無限的感慨說不出來。

  中醫呀,是個好東西,值得用一生的時間去領悟的。

  現在的人呀,有點浮,真的,不是用真心去做事的,

  有時候,我也想呀想,難道制度和人性化是對立而不能容納彼此的嗎,

  後來我覺得不是這樣的,靜下心來想一想吧,

  我都不知道怎麼來說了,每天的物慾橫流,我寫的不好,有好多詞,可到了嘴邊卻想不起來

  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內陽之守也,用心去體會這句話吧,

  我覺得中醫的陰陽思想在我們的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用在什麼地方它都是合適的,

  在我的思想中,在我學中醫的過程中,我總覺得,陰陽是平衡的,但應以陰為本,現在社會提倡以人為本,有好多例子,我卻一下舉不出來,比如說一個家庭,一個男的和一個女的就組成一個家了,在這個家裡,男為陽,女為陰,男的在外面幹活掙錢養家,女的在家裡整理內務,使男的在外面更能安心的工作,這不體現了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內陽之守也嗎,陰陽互相融合,互相轉化,才能家庭和睦,其樂容容呀。男的過一段時間要回家吧,這其實就是陰陽互相轉化的過程,但要是男的長年在外打工,不回家,也不給家裡寄錢的話,這就說明這個家的陰陽失去轉化,陰不能生陽,陽又不能化陰了,那這個家,我看是用不了多長時間了,因為陰陽不能互化的情況下,這個家就完了。

  還有一個就是在一個家庭裡,以陰為本,就是以女人為本了。我們生活中,大多數情況是這樣的,家裡的男的死亡或出事了,只要有女人在,那這個家還是個家,但如果一但是女的沒了的話,那這個家很快就散了,變成另外一個家了。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但我覺得是這樣的,這裡不要討論那些特別的例子,大部分情況都是這樣的。

  還有一個問題這是我覺得,怎麼說呢,就是傷陰比傷陽厲害,傷陽吧,一般像感冒呀,它本身就是一個陽氣被鬱的一個症狀,如果本身陽氣盛而陽被鬱的話,那就是太陽傷寒之類的了,會有發熱之類的,如果本身陽氣不盛的話,就是身體不是太好,像書生一類的人,那就會成為太陽中風之類的了,出汗,還發熱。但都還過的去,這種病不是太厲害相比傷陰之類的,那傷陰我在生活中見到的就如中暑之類的,因為暑為陽邪,陽邪盛則傷本陰,病人就會出現混身大汗淋漓,這個時候病人就很危險了,因為體內血汗為陰,而隨著陰的流失,那陽氣失去依附的載體陰液,陽氣就會很快消散的,所以中暑的病人很危險的,像一些休克呀之類的。現在西醫來的還是快一點,馬上輸液,補充體液,在某些方面我覺得西醫還是很好的,像外科呀,輸液呀之類的,西醫比中醫來的快。

  我是自學中醫的,我覺得中醫好,它是對病人一個整體的,全面的一種分析,在中醫治法裡面有“理、法、方、藥”四個方面。

  理自然就是對病人發病的過程,病人發病的機理等,都要有合理的一種分析 ,運用陰陽的思路,去看誰輕誰重,也就是中醫上說的,重則治標,輕則治本,或標本同治的一個道理。

  法,在這裡我覺得除了中醫上一般的“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大法能靈活運用之外,還要能夠能靈活運用一些其它的方法,如外用的,如薰、洗等和針法等等,要靈活多變,要法無定法,藥無定藥,那才是醫者最高水平。

  篇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醫的學習方法與路徑,是一個需要首先探討的問題。很多朋友學習中醫之前沒有很好地思考這個問題,入門的方式五花八門,有的一頭扎進傷寒論等經典裡,苦讀了數年,出口成章,大段的經文背得爛熟,臨床時,邊都摸不著,開口動手便錯,進而懷疑經典,懷疑中醫。

  有的執迷於藥物學裡,變成了草藥醫生,單方醫生,把個別中藥和處方視為絕密,越求越奇,以為不是深山老林裡的神藥或者異人奇方就不能治病。

  還有的求於易,求於道,將中醫和氣功,宗教混於一談,強詞奪理,故弄玄虛,不提也罷。

  我想,這些不應該是朋友們學醫的初衷。

  我雖然出生在中醫世家,卻也在醫學上走了很多彎路,對臨床療效的追求也曾經讓我倍感艱辛,回首這20多年的學醫路途,我的最大感悟就是-------------------中醫本來是一個簡單明白,好學易用的學科,卻被有意無意的蒙上一層又一層的神祕面紗。

  在這個處處追求效率的時代,還原中醫的本來面目,破除中醫迷信,節約後來者的精力和時間,就是我現在覺得最有意義的事情。唯其如此,中醫界方可吸引優秀的年輕人,才能發揚光大。

  學習的方法和路徑---先從端正態度開始。

  這個問題已經有很多人說過,而且各有各的道理,我要強調的是,下面這種學習方式適合有一定基礎,希望深入系統掌握中醫體系的人,也適合已經學醫幾年,或者讀完了中醫院校還一頭霧水,願意重新鑽研的情況。

  一,先巨集觀後微觀。

  一定要先對中醫的學術體系有一個整體的大概印象,先通過走馬觀花式的瀏覽,然後再去學習具體的知識而不是一下就陷入到各種祕方,技法當中,紛紛擾擾,一鍋漿糊。

  臨床上遇到很多醫生已經號稱可以攻克絕症了,結果自己得了感冒,還分不清是風寒還是風熱。基本的概念都是一塌糊塗,如何能夠登堂入室?

  二,培養提高思辨能力,不要強調死記硬背。

  中醫學讓人望而生畏的原因之一就是要背誦大量的內容,而這是否有必要呢?我的體會是中醫學裡需要死記硬背的東西其實是不多的。遠遠不如法律,外語等專業。

  很多內容,理解以後就會記得,而沒有理解,記來何用?當然,理解也是分層次來的,先淺後深,先一般後特殊。

  中醫知識浩如煙海,人的精力時間都有限,一個醫生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學,也不可能什麼病都會治,關鍵是能構建自己的學術體系,在一定的範圍內有所建樹,善莫大焉。

  我記得當年背了好幾百個處方,但是臨床根本不怎麼用,現在還能背的處方不會超過50個吧,也沒有臨床開不出方的情況,呵呵。

  學習方劑的問題,我以後會單獨論述。總結起來一句話就是--------------一個臨床醫生真的不需要學那麼多處方。千招會,不如一招精。一方融會可變數方,一法學透可變數法。

  很多老醫生喜歡炫耀自己當年是如何過目不忘,博聞強記。先大量的背誦,以後慢慢理解,對於幼兒學醫,這個當然是有道理的。

  但如果是成年人記憶力差,理解力強,就不應該這樣學。何況這些出口成章的老先生很多人臨床水平真心不怎麼樣,可惜了背書受的那些罪喲。

  傳統的學習方法,打雜三年,抓藥三年,抄方三年,動不動十幾年以上才可以出師。真正學醫的時間並不多,這些規矩裡面,包含著對學徒勞動力的殘酷盤剝。

  而我以為,一個完全沒有醫學基礎的人,中等資質,學習條件和方法合適,三年就可以達到一個比較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