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的意境

  《一剪梅》訴說了李清照自己獨居生活的孤獨寂寞,接下來請欣賞小編給大家網路收集整理的。

  一

  這首詞是李清照寫給她丈夫趙明誠的,極言自己獨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李清照和趙明誠結婚後,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滿了溫馨的氣氛,十分美滿。所以,兩人一經離別,兩地相思,這是不難理解的。特別是李清照對趙明誠更為仰慕鍾情。其相思之情在這首詞中也表露無疑。

  詞的開頭一句“紅藕香殘玉簟秋”,寫荷花凋謝、竹蓆寒涼的秋天。開頭一句總領全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調。李清照本來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牽掛,如今面對這樣一個荷殘席冷、萬物蕭瑟的景象,免不了觸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無法排遣,內心之苦是可想而知的。人受愁苦的煎熬,總是要想辦法排愁遣悶的,這是人之常情。李清照也是不例外的。不過她不是借酒消愁,而是獨自划著小船去遊玩散心。但豈是這麼簡單,當空中大雁飛過時,便期望月滿之時錦書能回。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這是寫她在舟中所見,表達了對時光易逝的感慨。“一種相思,兩處閒愁”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閒愁之深的同時,由自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閒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可見她對這份感情的信任。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中無盡的愁,此情就當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這句既是對偶句,又淺白易懂,讀之琅琅上口,用平常的字眼表現完美的意境,這句也最為世人所稱道。可見她的相思之愁之深。

  二

  元伊世珍《琅嬛記》卷中載:“易安結婚未久,明誠即負笈遠遊。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以詞來抒寫相思之情,這並不是什麼新鮮的題材,但李清照這首《一剪梅》以其清新的格調,女性特有的沉摯情感,絲毫“不落俗套”的表現方式,給人以美的享受,顯得越發難能可貴。

  “紅藕香殘玉簟秋”,首句詞人描述與夫君別後,目睹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殘,回房欹靠竹蓆,頗有涼意,原來秋天已至。詞人不經意地道出自己滯後的節令意識,實是寫出了她自夫君走後,神不守舍,對環境變化渾然無覺的情形。“紅藕香殘”的意境,“玉簟”的涼意,也襯托出女詞人的冷清與孤寂。此外,首句的語淡情深,如渾然天成,不經意道來。故前人評曰:“易安《一剪梅》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間煙火氣象,其實尋常不經意語也”***《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三***。“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次寫在閨中無法排遣愁悶與相思之苦,便出外乘舟解悶。詞人在一首《如夢令》中曾生動地記述一次她乘舟盡興遊玩的情景,不僅歸舟晚,還誤入藕花深處,驚起一灘鷗鷺,情調歡快。現如今卻是“獨上蘭舟”,不僅無由消除相思之苦,反更顯悵惘和憂鬱。“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女詞人獨坐舟中,多麼希望此刻有雁陣南翔,捎回夫君的書信。而“月滿西樓”,則當理解為他日夫妻相聚之時,臨窗望月,共話彼此相思之情。此句頗有李商隱“何當共剪西窗燭”詩句的意境。另外,“月滿”也蘊含夫妻團圓之意。這三句,女詞人的思維與想象大大超越現實,與首句恰形成鮮明對照。表明了詞人的相思之深。

  下片。“花自飄零水自流”,詞人的思緒又由想象回到現實,並照映上片首句的句意。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飄零,流水自去。由盼望書信的到來,到眼前的抒寫流水落花,詞人的無可奈何的傷感油然而生,尤其是兩個“自”字的運用,更表露了詞人對現狀的無奈。“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次寫詞人自己思念丈夫趙明誠,也設想趙明誠同樣在思念自己。這樣的斷語,這樣的心有靈犀,是建立在夫妻相知相愛的基礎上的。末三句,“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詞人以逼近口語的詞句,描述自己不僅無法暫時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兩個副詞“才”、“卻”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現了詞人揮之又來、無計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這是一首相當富有詩情畫意的詞作。詞人越是把她的別情抒寫得淋漓盡致,就越能顯出她的夫妻恩愛的甜蜜,也越能表現出她對生活的熱愛。此外,這首詞在意境的刻畫,真摯、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語言運用的藝術上,無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