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宮廷珠寶首飾設計的特色

  “珠寶首飾”這個詞有著深遠的意味,它不僅包含著審美的形式,還包含著特定的社會感情和文化意識。它不僅從色、形態、肌理、材料等方面給人以美的愉悅,而且從文化、理念、象、歷史等方面滿足人們更深層次的精神需要。體現的邏輯性和價值觀與時代精神相吻合。 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清代珠寶首飾之美

  珠寶首飾的美是材質、工藝、藝術的美三者高度和諧的產物。人的內在精神和心理因素的物質化就是珠寶首飾的造型是表現。造型受制於諸多因素,除色彩、質感、肌理、材料、工藝以外,文化、宗教、傳統、民俗、情感等精神因素也會對它施加影響。然而,這些因素是圍繞著造型,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清王朝使得本來只存在或主要存在於滿族人中的某些服飾配飾及首飾,逐漸滲透到了其他民族中。因此,清代首飾無論是種類還是造型,都比以往朝代的首飾要豐富。清代首飾種類有朝冠、花翎、頂戴、錮、扁方、替、耳飾、朝珠、領約、手串、手鐲、指約、指甲套、環佩、荷包、領針等。

  清代首飾的題材相較以往更為豐富,在明代宮廷首飾紋飾中佔有極重要位置的龍風形象到了清代,更加推向極致。此外,除了蝴蝶、鴛鴦、荷花等傳統題材外,還出現了蟲國煙、松鼠、蜻蜓、螃蟹、葡萄、蘭花等動植物紋樣。清代也延續了美好吉祥的傳統習俗,如日月升恆萬壽簪、梅英採勝簪、事事如意簪、萬年吉慶簪、景福長綿簪等等。名稱中都蘊含著美好的祝福。

  清代珠寶首飾工藝

  在首飾工藝上,清代製作水平遠遠超過前代,技法得到了飛躍的發展。清代首飾製作工藝包括澆鑄、錘碟、炸珠、焊接、鐫鏤、掐絲、鑲嵌等,並綜合了陰線、陽線、鏤空等各種乎法。此外,清代還出現了“點翠”的新工藝。點翠,點翠藝術是我國傳統工藝,製作繁雜,先用金、銀薄片按照花葉圖稿設計製成底託,用特製的小刀或小鏟在金葉的表面砸出一條條葉脈細槽,再將葉片上塗上粘料後,用小剪子剪下活翠鳥脖子周圍的羽毛,輕輕地用鑷子把羽毛排列在塗上粘料的底託上,要求貼得平整、勻稱,不露地子。翠鳥羽毛以翠藍色雪青色為上品,顏色鮮亮,永不褪色。

  翠羽根據部位和工藝的不同,可以呈現出蕉月、湖色、深藏青等不同色彩,加之鳥羽的幻彩光芒,使整件作品富於變化,生動活潑,與金、銀等材質的色澤形成鮮明對比,華貴富麗。如圖2-2的點翠鳳形銀簪,除了採用拉絲、累絲、黎刻、鑲嵌、焊接等技法外,鳳鳥的羽毛採用的就是點翠工藝,素雅相宜,藍白相間。

  清代珠寶設計風格

  當人類步人文明社會之後,東西方的珠寶首飾藝術就產生了明顯的差異。代表西方文化的希臘、羅馬首飾藝術在崇尚自然的基礎上,以其獨特的首飾形式,把自然同藝術通過理性的自我探索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顯示出西方首飾藝術的魅力。東方藝術則以其深厚的文化積澱,追求藝術和形式的高度統一。在東西方首飾藝術相互交流、相互吸收、並行發展中,各自顯示出不同的首飾藝術時代風貌。清代設計和西方藝術相互影響和滲透。

  中國清代和西方洛可可風盛行時代在年代上比較接近。洛可可藝術流行於宮廷,代表貴族統治者的審美趣味,這與中國清代宮廷珠寶首飾設計性質相同。從風格整體特徵來看,清代宮廷風格和洛可可風格有著驚人的一致,重視纖細精巧,繁縟精緻的形式效果。洛可可式表現為很多精美葉形,漩渦形。這些在清代宮廷珠寶首飾中也得到了運用。

  從風格看,清代首飾既繼承有傳統風格,也被其他藝術及外來文化所影響。清代首飾工藝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從而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多姿多彩和洋洋大觀。對待清代的首飾風格,歷來有兩種不同的評價:有的認為它豐富多彩,做工纖巧,達到了封建時期的高峰;有的認為它格調低下,繁瑣堆砌,流於庸俗和匠氣。

  從整體看,清代的首飾風格精巧、繁褥,尤其是為宮廷首飾工藝,作法細巧嚴謹,極盡奢華,不惜工本。但縱觀清代首飾,其中也不乏紋飾簡潔大方的首飾。如圖2-3的蜻蜓簪,轉變了清代宮廷髮飾一味追求富麗華貴的傾向,僅僅通過幾塊凸圓形翡翠、碧璽,就勾畫出來蜻蜓輕盈靈動的神韻,觸鬚累絲而成隨風輕輕搖動,搖曳生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