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古代文化常識精練

  古代文明是歷史學專用名詞,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000年這段時期,稱做是古代文明時期。那麼關於語文古代文化常識您瞭解嗎?就讓我們一起來做一做題目吧。

  

  1、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間的排行順序,古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父之兄稱“伯父”,父之次弟稱“仲父”,仲父之弟稱“叔父”,最小的叔父稱“季父”,後來伯仲之弟統稱“叔父”。古代稱為“伯夷”、“仲尼”、“叔向”、“季路”的四人,正確的排行順序是:*** ***

  A、老大、老二、老三、老四 B、老大、老二、老三、最小

  C、老二、老三、老四、老大 D、老三、老四、老大、老二

  2、我國古代禮儀,宴席的四面座位,以“坐西朝東”為最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下位是“坐東朝西”。傳統課文《鴻門宴》涉及宴席座次的描述:“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文中座次描述反映地位尊卑高低的順序正確的是:*** ***

  A、項羽、項伯、劉邦、范增、張良

  B、項伯、范增、項羽、劉邦、張良

  C、項伯、項羽、范增、劉邦、張良

  D、項羽、項伯、范增、劉邦、張良

  3、我國古代史書是記載歷史事實的歷史散文,要求如實地記載真實的歷史事件,不允許採取文學創作的方法進行虛構。史書編排體例分為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歷史***、紀傳體***以人物活動為中心反映歷史***、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記敘歷史***、記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線記載歷史;根據編排的年代跨度情況,史書又分為通史和斷代史。下面對《史記》、《左傳》、《戰國策》、《漢書》編排體例判斷正確的是:*** ***

  A、紀傳體、國別體、編年體、通史

  B、通史、 國別體、編年體、通史

  C、紀傳體、編年體、國別體、斷代史

  D、通史、 編年體、國別體、通史

  4、中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四種:即干支紀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帝王年號紀年法和年號干支兼用法。下列以“年號干支兼用法”為紀年方法的是:*** ***

  ①“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 ②“慶曆四年春”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④“天啟壬戌秋日”⑤“淳熙丙申至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5、生肖文化是一種中國特色的時間文化,是用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屬相***與十二地支相配的一種計時系統。將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依次分配於十二地支,形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作為十二個時辰計時,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比如:從晚上11時開始計時,晚上11時到到第二天1時***即“子時”***。下面用生肖計時正確的是:*** ***

  A、狗:晚上7-9時***即“戌時”***

  B、牛:下午1-3時***即“丑時”***

  C、猴:凌晨3-5時***即“申時”***

  D、羊:凌晨1-3時***即“未時”***

  2

  6、中國古人用“天色紀時法”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它們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yú***中、日中、日昳***dié***、晡***bū***時、日入、黃昏、人定。從夜晚23時至凌晨01時開始第一個時辰,依次迴圈。下面根據天色的變化理解的時辰正確的是:*** ***

  ①《孔雀東南飛》:“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句中“雞鳴”是凌晨01時至03時;

  ②《孔雀東南飛》:“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 句中“黃昏”是晚上19時至21時,“人定”是夜晚23時至凌晨01時;

  ③《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句中“夜半”是夜晚23時至凌晨01時;

  ④《李愬雪夜入蔡州》:“晡時,門壞”,句中“晡時”是 下午17是至19時。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古代有“月相紀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後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後一天叫“晦”。下面關於“月相紀日法”用法分析正確的是:*** ***

  ①《五人墓碑記》:“在丁卯三月之望”,“望”陰曆三月十五日。

  ②《莊子·逍遙遊》:“朝菌不知晦朔”。“晦朔”,晦:陰曆每月初的一天;朔:陰曆月末的一天。

  ③《赤壁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就是陰曆七月十六日。

  ④“今當六月朔日,乃是妃子誕辰。”“朔日”指六月初一至初九。

  ⑤“道光元年辛巳冬十月朔五日”,“朔五日”指這個月初五。

  ⑥“正月晦日巷死。”“晦日”,正月末的一天。

  ⑦“宋嘉定寧宗八年乙亥四月朔四日”,“朔四日”指這個月初四。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③④⑦ D、③⑤⑦

  8、《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有的“六義”,即是指“風、雅、頌”三種詩歌形式與“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下面對《詩經》“六義”的理解正確的是:*** ***

  A、“頌”是正聲雅樂,即貴族享宴或諸侯朝會時的樂歌,共105篇。

  B、“風”是國風,即西周時期各國的民間歌謠,《詩經》中的精華,共305篇。

  C、“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即先用其它事物引出要說的內容。

  D、“賦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屬此類。

  9、時節紀月法,是中國古代一種記錄月份的方法。這種方法是利用四季***古稱四時***或者節氣物候的特點來給月份命名或代稱月份。如“氣和端月燈籠伴,位正元陽爆竹嘶”是利用“端月”指一年的開始為“正”之意,“菊月”就是用當月有代表性的植物“菊”代稱九月。下面對代表性的植物指稱紀月正確的是:*** ***

  A、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三月

  B、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八月

  C、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 ——六月

  D、莫羨三春桃與李,桂花成實向秋榮。 ——三月

  10、二十四節氣中最能代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到來的節氣是:*** ***

  A、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B、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C、雨水、小滿、處暑、小雪 D、穀雨、大暑、霜降、大寒

  3

  11、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樣,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下面對傳統節日習俗描述正確的是:*** ***

  A、寒食禁火、祭祖掃墓、踏青插柳——重陽節

  B、掃塵守歲、爆竹門神、祭祀神佛、祭奠祖先——清明節

  C、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春節

  D、賽龍舟、吃粽子、佩香囊、懸艾葉——端午節

  12、我國佛教名山源遠流長,中國四大佛教名山是指:*** ***

  A、江西龍虎山、湖北武當山、安徽齊雲山、四川青城山

  B、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

  C、江西廬山、 江西龍虎山、安徽黃山、 安徽九華山

  D、湖北武當山、四川峨眉山、四川青城山、浙江普陀山

  13、中國四大名樓與四大名樓同義,而歷史上公認的有三大名樓,各地都有不同第四大名樓之說,這是沒有定論的。“歷史上公認的有三大名樓”指的是:*** ***

  A、鸛雀樓***山西永濟***、黃鶴樓***湖北武漢***、越王樓***四川綿陽***

  B、蓬萊閣***山東煙臺***、岳陽樓***湖南嶽陽*** 、越王樓***四川綿陽***

  C、黃鶴樓***湖北武漢***、滕王閣***江西南昌***、岳陽樓***湖南嶽陽***

  D、鸛雀樓***山西永濟***、蓬萊閣***山東煙臺***、大觀樓***雲南昆明***

  14、三教九流***亦作九流三教***泛指古代中國的宗教與各種學術流派,是古代中國對人的地位和職業名稱劃分的等級。其中“三教”通常是指:*** ***

  A、儒教、道教、 佛教 B、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

  C、天主教、基督新教、東正教 D、儒教、基督教、佛教

  15、中國是橋的故鄉,自古以來就以橋的多和設計精緻合理而聞名於世。被稱為中國的四大名橋的是:*** ***

  A、五亭橋***江蘇揚州***、安平橋***福建晉江***、十字橋***山西太原***、 玉帶橋***北京海淀***

  B、五音橋***河北遵化***、鐵索橋***四川瀘州***、十字橋***山西太原***、玉帶橋***北京海淀***

  C、趙州橋***河北趙縣***、洛陽橋***福建泉州***、廣濟橋***廣東潮州***、盧溝橋***北京豐臺***

  D、安平橋***福建晉江***、五音橋***河北遵化***、鐵索橋***四川瀘州***、 風雨橋***廣西三江、湖南、湖北、貴州***

  4

  16、古都是中國歷史上統一國家或地方政權的首都,中國自古就有“四大古都”、“六大古都”、“七大古都”、“八大古都”之說。其中“四大古都”是指:*** ***

  A、西安、開封、杭州、安陽 B、開封、杭州、安陽、鄭州

  C、北京、南京、開封、杭州 D、西安、洛陽、南京、北京

  17、中國“四大民間傳說”故事,是指在中國民間以口頭、文稿等形式流傳最為寬廣、影響最大的四個神話傳說。它們是:*** ***

  A、“大禹傳說”、“愚公移山傳說”、“魯班傳說”、“孟姜女”

  B、“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

  C、“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 “大禹傳說”

  D、“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大禹傳說”、“魯班傳說”

  18、中國的刺繡工藝在秦漢時期便已達到較高水平,是歷史上"絲綢之路"運輸的重要商品之一。中國最為突出的刺繡“四大名繡”是:*** ***

  A、杭繡、閩繡、湘繡、京繡 B、汴繡、甌繡、漢繡、蜀繡

  C、京繡、魯繡、杭繡、閩繡 D、蘇繡、湘繡、粵繡、蜀繡

  19、中國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我國的傳統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下面關於傳統節日描述正確的是:*** ***

  A、七夕節,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農曆七月初七慶祝,以乞巧為主。

  B、上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在陰曆七月十五日,以祭鬼為主。

  C、清明節,亦稱“禁菸節”,在清明節前一二日,以禁菸、冷食祭日為主。

  D、中元節,農曆正月十五,以吃元宵、賞燈、舞獅和未婚男女交往為習俗。

  20、中國古代小說,在長期的封建社會裡,一向受到封建正統文人的鄙視。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漫長的過程。下列關於古代小說發展敘述正確的是:*** ***

  A、濫觴期——魏晉南北朝——志人志怪小說

  B、高峰期——明清——章回小說

  C、雛形期——唐代——傳奇小說

  D、高峰期——宋代——話本小說

  答案:1、B, 2、D,3、C, 4、D,5、A, 6、B,7、D,8、C, 9、A,10,、B, 11、D,12、B,13、C,14、A,15、C,16、D,17、B,18、D, 19、A,20、B。

  中國文明的起源

  是關於整個人類的文明起源問題研究裡面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在整個的人類裡面佔的比例是相當大的。這個不只是今天,我們說我們有十三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就是在古代的世界裡面,中國人所佔的比例也是相當大的。古代中國是東亞的中心,亞洲的主導,世界上起著很大的作用, 我想這一點是大家都能夠理解的。可是一直在世界上流行的,各種關於文明起源的學說和理論,多數對於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問題考慮得都是比較少的。這個原因也不奇怪,因為這些學說過去主要是由一些西方學者來構築的,他們的研究一開始主要是從歐洲的歷史開始,當然後來他們發現了像古代埃及,古代兩河流域,古代印度,以至於古代美洲的一些古代的文明,他們對這些方面進行了考察,進行了研究,發展了一系列有關的學科,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之上,他們就提出了,關於古代人類的文明是怎麼產生的,是通過怎麼樣的途徑,怎麼樣形成和發展的。這樣的理論和學說當然是有多種多樣,可是這些學說裡面,一般說起來是很少考慮到,甚至於完全沒有考慮到我們中國古代文明。這個原因我想大家也能夠理解,因為外國人對於中國的研究,就是所謂今天我們說,叫做國際的漢學的研究,發展還是比較晚的。可以說一直到19世紀的晚期,對這方面的研究還是很少。特別是對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這樣的問題,外國人研究總是有一定的隔膜。當然到了20世紀以後,我們中國這方面有很多的考古發現,也有很多有關的材料,可以提供關於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起源和它發展這方面的研究的。可是這些材料,絕大多數用中文發表的。大家知道,中文在世界上雖然是使用的人數上是最廣泛的一種語言,可是在外國人裡面,真正能夠使用中文,特別是利用中國的考古的、歷史的這方面的論作,這方面成果的,究竟是極少數。恐怕主要的還是一些少數的漢學家,他才能夠使用。因此說起來的話,在研究人類的文明起源的一些理論,一些學說裡面,關於中國這方面的研究,就顯得特別薄弱。中國人在世界上這麼大的一個比例,而且中國的古代文明又在整個的世界上,特別是在亞洲的世界上,亞洲的範圍裡面,起著這麼樣重大的、深刻的影響。沒有對於中國古代文明的研究,那麼對於整個人類的文明的起源和它的發展的研究就是不完整的。所以我們在當前,就很有必要來發展這方面的研究,來補充剛才我們談到的這種空白和缺陷。這樣的話,不僅對於研究中國的古代的歷史的發展,而且對於整個人類的文明歷史的發展,都是一個重大的貢獻。所以我想,這方面的科學價值,它的意義是大家容易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