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心理健康的參考論文

  肖漢仕教授認為:心理健康的基本含義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分析》

  【摘要】許多大學生在進入校園之後出現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問題,引起了高校的重視。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社會、學校、家庭和自身的因素等。高校應加強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個學科中,加強心理諮詢工作的開展和校園文化建設,定期開展學生心理健康調查,不斷探索改善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影響因素;改善措施

  當代大學生正處於青年階段,由於自身生活閱歷的不足和知識的缺乏,加之社會的快速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人類進入了情緒負重年代”,許多大學生在進入校園之後都會感到尷尬、困擾和煩悶,日積月累形成了心理障礙,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關係到他們自身的發展,更是關係到整個社會素質的發展。因此,如何避免和消除大學生的心理障礙,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養成,成為高校迫切關注的事情。

  一、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情況

  當代的大學生正處於人生的不穩定階段,雖然大部分學生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但是由於面對著新的學習環境和交流環境,容易產生一些心理矛盾和衝突,因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問題。

  面對新環境需要重新適應,大學生剛剛脫離高中緊張的學習生活,同時也離開了父母面面俱到的呵護,來到了一個完全的陌生的環境,無論是學習環境還是生活和人際交往環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面對這種突變,一些大學生無法很好的適應,遇到問題更是無法處理,造成心理的壓抑和鬱悶,久而久之得不到發洩,就會形成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形成抑鬱症和迫害症等心理疾病。

  新的人際關係需要重新維護,大學生的生活圈子造就了一批新形式的人際關係,他們不單單是學習的夥伴更是生活的夥伴,新的人際關係需要新的方式來維護。有些大學生缺乏社會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識差,在社會交往中無法做到溝通合作,因此倍感精神壓力,逃避群體自我封閉,陷入孤獨的進退維谷的狀況。

  無法認清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大學生都是懷著美好的憧憬準備開展校園生活的,但是現實中往往有許多不如意,這時,一些學生採取消極的避世心態,甚至是妄自菲薄,不思進取;另一些學生卻妄自尊大,自命清高,憤世嫉俗。這樣無法達到心理的平衡,形成萬念俱灰或玩世不恭的心態。

  在象牙塔下的大學生抗壓能力差,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他們都是在父母的呵護下茁壯成長,承載著父母無限的愛意,寄託著無限的期待。在這種情況下,一旦面臨著挫折和壓力,容易束手無策,抗壓和抗挫折能力差,無法自我調節心理壓力,形成焦慮、抑鬱、叛逆和自卑等不良心理。

  網路誘惑下無法形成學習動力,當代大學生在學習上受到一定的督促,但是不同於高中的學習,大學生有了更多的自由時間,一部分學生將時間用於自我提升,但也有一部分學生自控力差,將時間用在了網路上,沉迷遊戲和網聊,影響了學習,甚至產生厭學的心理,無法解決學習的困難。

  二、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加入了WTO,在這種劇烈的社會變革下,很容易對人們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產生影響,而大學生更是處在心理髮展不穩定的階段,面對大量湧入的新鮮事物和新鮮資訊,社會閱歷淺的大學生受到的心理衝擊更加強烈,對於心理的影響也更大。同時,現如今大學生畢業之後的就業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原來的國家統一分配到現在的自主擇業,大學生投入了社會的競爭中,使得原本的優越感蕩然無存,造成心理失衡,倍感競爭的壓力,對前途的未知感到恐懼,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

  學校在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形成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由於我國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方式,造成了學校一切的標準都以成績來說話,過分的注重學生的智力的培養,而往往忽視了對於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問題,這種重分數輕能力,重集體輕個人,重理性輕感性的教育觀,不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心理素質,影響著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高校應該加強自身對於大學生思想健康教育的關注,提升認知,加強教育。

  大學生一般都處在十七、八歲期間,正是青年中期時代,這是一個心理變化最為激烈的時期,心理髮展的不成熟很容易造成情緒的不穩定。同中學相比較,大學的生活無論是學習、生活還是工作、人際關係都發生了劇烈的變化: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遠離了父母的陪伴,一切生活都要自立,這對於那些依靠父母形成習慣的大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新的挑戰,而處理不當就會形成各種心理壓力;大學生活將會面對更加複雜的人際關係,身邊都是來自不同地區、風俗習慣各不相同的同學,這給同學之間的相處造成了困擾,而一些大學生選擇了沉默,瞻前顧後,畏首畏尾,不參加社會活動,久而久之產生強烈的孤獨感;情感問題開始困擾著大學生,大學時期是情感萌動的時期,而自身的經驗不足,加之沒有正確的引導,使大學生形成了不正確的戀愛觀,出現一些三角戀、單相思甚至是被動戀愛的問題,導致嚴重的情感壓力,最終將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三、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改善措施

  高校應該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1、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個學科中,系統化地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建設是高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課堂教學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必須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學校整體的教學體系,列為高校公共課的正規課程。應該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個學科當中,在正常的授課當中穿插著思想健康的教育,全面考慮學生自身的心理需求,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內化而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同時要系統地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系統地學習心理、衛生和健康方面的知識,有助於大學生了解心理髮展的規律,可以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加強高校心理諮詢工作的開展

  學校的心理諮詢工作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諮詢想結合可以有效的減輕學生的心理矛盾和衝突,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自我認識,適應新的環境。所以一方面要學校重視心理諮詢工作的開展,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要培養高素質的心理諮詢工作人員。

  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

  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因此應該注重校園文化的建設,形成良好的校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同時,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還有利於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積極健康的心理素質。

  4、定期開展校園學生心理健康調查

  定期的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調查可以做到防患於未然,可以有效的掌握大學生心理素質的變化狀態,加強引導,使學生在心理問題的早期,早發現早治療。

  重視自我教育,促進大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大學生自身要學會正確的自我認識,學會科學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適度的釋放自身的壓力,提高抗挫折的能力;要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勞逸結合,科學作息,健康規律的生活有助於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同時還要學會自我調節,調節自身的情緒和適壓能力,正確的面對現實,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去解決問題化解矛盾。

  【參考文獻】

  [1]李志國,宋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本體―載體雙贏”模式探討[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5***05***.

  [2]唐柏林.科學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體系[J].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5***.

  篇二

  《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思考》

  摘要:大學生是未來國家建設的棟樑、祖國的希望,作為跨世紀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大學生,他們的心理健康及由心理健康引發的諸多問題正日益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與對策

  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樑,大學階段正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階段。健康的心理是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前提,是大學生正常學習、交往、生活和發展的基本保證。面對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國際形勢,伴隨國內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社會生活各個領域迎來了新的競爭和挑戰。在我國高等教育正步入大眾化的今天,大學校園已不再是悠哉的“象牙塔”,大學生在校期間已逐漸面臨著環境適應、學習適應、人際交往、交友戀愛、理想與現實、升學、就業等方面的心理壓力與衝突。據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在校大學生中有心理問題的已達30%左右。特別是近幾年,大學生因為心理問題而被迫休學、退學、自殘、自殺、傷害動物甚至殺人的案例已不鮮見,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一、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

  ***一***認知失衡,缺乏客觀性和合理性

  大學生屬於高智商的群體,他們都很聰明,知識廣博,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的認知都很正確。當代大學生涉世不深,生活單一,從小學到中學受到正面的鼓勵和讚揚多、自視清高、有很強的自豪感和優越感,但是,在大學這個高手如林、人才濟濟的新的環境中,以往的優越不復存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挫折使他們容易產生自卑心理,不能正確認識理想中的自我和擺在他們面前的客觀現實,不能正確對待挫折與失敗,致使一些大學生產生焦慮心理,引起心理失衡。

  ***二***缺乏和諧的人際關係,造成人際關係障礙

  人際交往是人健康成長的基本條件,人際關係在人的發展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學生自然也不例外。人際關係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敏感問題,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常常處於矛盾之中,有些大學生在老師和同學面前不敢敞開心扉、自我封閉,缺少與老師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同時又迫切希望得到周圍的師生、朋友的理解、支援和關愛,這種情況使大學生長期處於矛盾之中,造成人際關係緊張,同時引發衝動、焦慮、急躁和不安,甚至對周圍人造成攻擊和傷害。

  ***三***缺少健康的愛情觀,應對壓力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

  愛情雖然在大學並非一門必修課,但大學生們仍然從各個方面開始了自己的情感之旅。大學生處於青春期,生理、心理髮育機制漸趨成熟,但在戀愛與性的問題上缺乏健康科學的認識和態度,難免出現認識和行為偏差,考慮問題往往簡單片面,情感易衝動,無法正確應對戀愛,失戀問題及性意識困擾和性壓抑。這會使他們在情緒、自我評價、交往、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受到打擊干擾,由此引發諸多心理問題,甚至走向極端。

  ***四***激烈就業競爭造成部分大學生出現擇業心理危機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後,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人才高消費”似乎成為今天勞動力市場中的不可逆轉的主流趨勢,很多大學生懷著較高的期望值步入人才市場,結果卻被用人單位的學歷高平臺所阻攔,只能望其項背、掃興而歸。隨著畢業的臨近,許多學生從心理上甚至感到恐慌,絕大多數學生對自己將來能否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信心不足。尤其對於那些性格內向、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適應能力弱的大學生來講,則造成恐懼、焦慮、煩躁、抑鬱等不良心理,甚至有人對生活缺乏信心、對前途失去希望,覺得生活沒有意義,造成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扭曲。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

  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實質上是科學技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素質的競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不僅關係到大學生個人的成長,也關係到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係到一代新人的培養。教育部關於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教育部門和高校要充分認識加強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必選課程,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高校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實際需要,介紹與心理健康發展密切相關的常識、自我訓練的方法和自我保健的知識,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把握自己的心理,自覺地維護和增進自己的心理健康。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把它納入高校教學計劃之中,如《大學生身心保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成才心理》等。通過課堂途徑,以教學的形式向學生傳輸有關知識,以增強學生的自我保健意識。同時可以靈活地開展多種教學方式,充分運用討論、辯論、諮詢等形式,系統闡明有關理論,並做到理論聯絡實際,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學會把握好自己,正確處理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過程中出現的心理問題,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輕鬆愉快地成長成才。

  ***二***充分發揮學校心理諮詢作用

  心理諮詢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出現在美國的大學校園,目前已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諮詢是一種面對面的解決心理障礙的科學方法,它通過與來訪學生的交流、探討、解釋、協商,對學生施加心理影響,改變其認知、情感、態度和行為,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改善其生活適應能力,幫助學生達到自助。總的說來,我國大學生心理諮詢工作在近十年間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那些誤以為尋求心理諮詢就是精神有病,或認為心理諮詢只是談談話,解決不了什麼問題的人正在減少。而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困難和煩惱,主動尋求心理諮詢的學生正在增加。作為高校,要切實加強學校心理諮詢的作用,不斷充實和提高心理諮詢教師的理論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通過個別諮詢、團體諮詢、心理行為訓練、書信諮詢、熱線電話諮詢、網路諮詢等多種形式,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提供經常、及時、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導與服務。

  ***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積極營造有利於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校園環境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高校要努力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校風和學風,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鬆理解的環境,有助於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維護身心健康。同時學校要創造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讓學生積極地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增長見識和才幹,增強抗風險、抗突發事件的抵抗能力,提高適應和受挫能力,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於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教社政[2001]1號.

  [2]黃希庭,鄭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