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創業成功者的故事

  創業路上,口水是武器,汗水是代價,淚水是學費!在創業路上有很多成功者的故事在激勵著我們。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大學生“玩”出千萬營業額網店

  5000元啟動金,玩票開出淘寶店

  去年3月,丁奔帶著玩票心態開出第一家賣棉拖的淘寶C店。而到今年9月,他已經運營管理著三家天貓店。在不到三個半月的時間裡,三家店的營業總額已經近千萬元。

  今年22歲的丁奔,是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商學院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台州椒江人。用他的話說,開淘寶店也是誤打誤撞。

  開淘寶店,是因為大學好哥們的父母是做棉拖批發生意,可以作為貨源提供。雖然淘寶上賣棉拖的淘寶店已經氾濫,但丁奔一算,合租學校裡的小倉庫、淘寶押金加部分貨款差不多5000元的成本就夠了。“投入不多,可以試試看。”

  去年三月,他拉回第一批12個款式的700雙棉拖。“第一步先拉同學朋友成本價買,2、3天后,慢慢有客戶來問價,我乾脆就虧本賣,賺人氣。”

  棉拖利潤低,生意好的時候,一天也就掙三四百元,差的時候就幾十塊。”丁奔把這個階段形容為一個人的小打小鬧。

  但在這期間,他也意識到:小規模的棉拖淘寶店在激烈的競爭中是難以生存下來的,必須依附大的平臺。他開始花大量時間鑽研網店的運營。

  成功的祕訣:態度誠懇+有想法

  轉機發生在今年9月。“原先從批發商處進貨,要比出廠價貴2、3塊,沒有價格競爭力。”回到老家創業的丁奔,想辦法找到了同在台州的拖鞋生產廠家,沒想到,廠家也正想找人合作運營電商平臺。

  “我向廠長提出,運營成本我承擔,利潤均分的合作方案。這相比其他運營團隊提出幾十萬運營費,再利潤抽成的辦法,要更有競爭力。”丁奔說,在多次爭取後,合作談成了。

  好運在半個月後再次降臨。“偶然的機會,我得知還有其他天貓店店主也在這家廠進貨,就輾轉聯絡上了對方。”沒想到,兩人第一次見面就非常投機,聊了十幾個小時。這位有2家天貓店,去年銷售額達100多萬元的店主,當即和丁奔提出合作意向。

  “其實當時我很矛盾。一方面怕耽誤學業,也怕同時經營3個店,步子太大,風險太大。另一方面,合作對方的天貓店規模大,當時開給我的條件不算好,但我很看重這個學習機會。”但3個月後的今天,丁奔很慶幸自己最終選擇了合作。他用坐時光機來比喻合作的好處,這兩家天貓他在我運營的3個月裡,銷售額達到了近700萬。運營過這類規模的天貓店後,他在運營自己那家銷售額200多萬的天貓店時,能更好地把握和預判了。“例如我現在會花2、3萬一天的推廣費來為自己的天貓店做推廣,壓力很大。如果沒有運營過另外兩家天貓店,我估計沒有這個心理承受力。” 平衡學業和創業,仍是創業大學生的難解題

  去年8月,早報曾報道過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研三男生寧沛然創業淘寶,10個月天貓店銷售額近2000萬的創業故事。寧沛然當時面臨著,創業後學業跟不上,畢業有點懸的問題。

  而難以平衡學業和創業的問題,同樣也困擾著丁奔。因為忙著淘寶創業,他有8門課需要補考。“我也考慮過要不要休學,但現在還是想爭取順利畢業。”

  兒子能否平衡好學業和創業,也成了丁奔爸爸的心頭大事。“他創業我不反對,但前提條件是學業不能落下太多。要是把握不好度,那就麻煩了。”

  而之江學院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副主任陳睿也是丁奔創業的指導老師。他告訴記者,丁奔這樣的創業型同學,此前學校裡並不多見。“我們現在在盡各種努力,例如幫他聯絡重修,以學校認可的競賽中獲獎等方式,來幫助他畢業。而今後,我們也制定某些課程有學分替代制等辦法,給創業同學更多的支援。”

  青年創業成功的故事二:

  90後大學生農村莊稼地裡的創業夢

  在匯川區泗渡鎮觀壩村,有個農場讓當地農民都很羨慕,原來,這個農場是由一名大學生經營的。

  這名大學生叫馮運,今年23歲,在福建某高校讀連鎖經營專業。為了實現自己的創業夢,他放棄了常人眼裡優越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遵義,開始了創業歷程。

  “這個年輕人勇氣可嘉,還是學生就開始創業,除草施肥一點不差莊稼漢,是個種植的好手。”半年前馮運來到觀壩後,當地村民就開始默默關注這個定下志向要發展現代農業的大學生。他的種植過程和莊稼長勢也成了當地村民熱議的話題。

  大學生樂當“農場主”

  近日,記者來到觀壩,剛下車就飄來一陣糞臭味,遠遠望去,一個身穿黑色衣服的小夥正在地裡忙著給辣椒施農家肥,駐村幹部樑小建告訴記者,他就是馮運。

  順著馮運所在的方向,記者沿著田埂走過去,只見地裡綠油油的一片,果蔬長勢良好。見記者拿起相機照相,當地一位路過的村民說:“無法想象,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幾個月的時間就被這位大學生折騰出這樣一番天地來。”

  走到馮運身邊,他似乎沒有注意到有人靠近,仍然埋著頭一個勁兒施肥,額頭掛滿了汗珠。直到樑

  小建叫他,他才抬起頭來。

  瘦小的個子,黑黝黝的面板,大家很難把眼前的這個小夥子和一個即將畢業的大學生聯絡在一起。

  “我一直以來就有一個願望,搞一個農場,自己當個農場主。去年從學校回來時,看到這個地方不錯,正好附近都是大棚蔬菜基地,所以就把它租下來了。”馮運說。

  創業需要資金,他想到了在外打工的父親馮修堂。經過多次做思想工作,最終說服了父親給他投資。

  馮修堂說,兒子剛開始要搞蔬菜基地時,他並不同意,因為需要一筆不小投資,而且他還是個還未畢業的大學生,沒有經驗,也沒有

  技術,不放心把多年來辛辛苦苦打工掙來的積蓄拿給他。

  但後來看到兒子的堅持,馮修堂同意了,並放棄了在外面每個月5000多元的收入,回來協助兒子辦農場。

  目前,馮運的菜地裡已經種植了白菜、辣椒、豇豆、白瓜等近10種蔬菜。

  有夢想就有收穫

  “剛剛開始,什麼都不懂,由於對品種和季節等因素掌握不好,所以導致了辣椒和豇豆長勢不太好。”對此馮運非常擔心。

  “我很需要資金支援和技術指導”,面對當前的困境,馮運非常

  希望政府及相關部門能給予支援,修建大棚。瞭解到他的困難後,匯川區農牧局駐村幹部樑小建很支援,他幫馮運聘請專家和技術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和指導,並組織馮運與當地的種植大戶們互動溝通,為他提供幫助。目前,地裡的白瓜和白菜已經可以上市了。

  跟其他“90後”大學生一樣,空閒時,馮運最大的愛好是上網、刷微博。但跟別人有所不同的是,馮運會有意識地關注和收集農業方面的資訊。

  前幾天,他在網上看到一段話,很有同感,於是寫成微博發給了大學同學:“農村猶如一片沃土,我就是一棵小小的種子,只要在農村這片沃土裡紮根,就一樣會開

  花,結出豐碩的果實,一樣能體現我們年輕人的價值,實現我們心中的夢想。”

  創業的路並非一帆風順,雖然遇到了種種困難,但是馮運的50畝蔬菜基地仍然幹得風風火火,有模有樣。他說,認準了,就不要怕困難,只要努力,一定會成功,今後還要擴大生產規模,打響自己的品牌。